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缘缘堂随笔读后感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一部书,这部书分成四小册,每小册有许多小故事,篇篇短小精炼。四册叠在一起是厚厚的,实际翻开却毫无负担,每篇故事笔墨不重,大多三四页。偶有一两篇长些,语言也毫无累赘之感,读到结尾反意犹未尽了。
“过年”,可谓是其中的长篇了,每段讲述了一件件小事,把过年里每天的习俗都交代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丰子恺先生写的过年,连年酒上摆鸡的摆法都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过年廿三晚上要拜灶神,家家烧赤豆糯米饭,送灶后要忙着打年糕。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要忙着烧祭品,晚上要买花炮来放。这花炮种类繁多,有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从它们的名字就不难想象光彩夺目的样子。廿七的夜晚,远近各处的炮竹之声不绝,丰先生廿七夜的感受与我们是不同的。我们窝在家里,一脸不耐的抱怨炮竹声恼人,丰先生却形容“想见这时候石门湾的'天空中定有无数年菩萨餍足了酒肉,腾空驾雾归天去了。”同是爆竹声中的夜晚,一个如此无趣,一个却带着奇幻的色彩,神秘而美丽。
印象中“丰子恺”是一位画家,虽然知道他也有很多文学作品但却极少接触,只知道小学时学过他笔下的《白鹅》罢了。
但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这本书不像大多数名著那样厚的令人皱眉,然而对这本书我有着数不尽的好奇,便直接略过了目录,享受起丰子恺的笔韵,好似一只蚕在咀嚼着桑叶似的。
很多大人对小孩总说:“一个小孩子懂什么。”我并不认为童真并不等于懵懂,孩子们会用他们的眼睛和心去看去想。或许总有人指着小孩的行为说很傻的时候,或许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吧。有人跟我说过,长大长大,长的是心和眼睛,经历的多心便会慢慢成熟,眼睛也能更加多分辨是非,更重要的是要用眼睛去看出自己于他人的差别而不是攀比,眼睛能更好的填补这个不完美世界,同时也能描绘出自己的世界。
当时的我对这番话并没有多么深的理解,我只是想长大罢了,但是慢慢的成长,而我却更留恋从前,但是丰子恺先生让我一点一点的拾起从前。
回忆落了些灰,伴着淡淡的清香,孩童时的目光,笑容,乐观……在书中找回童年的自己。
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真是应了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座屋子让我找到我所丢失的和我所盼望的,也是不虚此行!
《缘缘堂随笔》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丰子恺先生的三个燕儿似的孩子了。在他们身上,丰子恺先生将自己的期望寄予,把自己的羡慕奉上。只因为,孩子们是将全身心的全部全全公开的的真人,这点我也为之羡慕。
“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和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皱,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
做人太假,有些事必须将自己欺骗:我并不想吃这个呀,应该给妹妹吃。于是,人们就称这为“谦让”。我对这种行为表示心很累,背着自己的意愿走,越走越走,也就越远去了。对我总是来不及习惯,不能够习惯。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的人是儿童,儿童的一颦一笑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他们是丰子恺都羡慕憧憬的人儿,如此真实如此可爱,他们的心是自由的,他们也是自由的,他们更是属于自由的'。
然而这羡慕中也默默夹带了几丝不忍——孩子们最后终会成长,也终将会失去当初的真,变成大人,变成为和这世上多数人一样时,他也会发出感叹:
“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了一种像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界仿佛是一个极大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全部都附在这张大网之中,一直有些人永远都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如果有把剪刀就好了,那样不就可以把这张大网“咔嚓”剪破,这样,也就能看清事情的全部真相了吧?
经过半个学期,计划已经看到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了。对于这本书的前面部分写道关于亲情,关于作者家的孩子们一些故事让我颇感亲切。
“唉,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造成我们这样呢?”这样一个成功的作家还有什么疑问,还会什么样的深刻哲理要请教于不懂事的孩子们呢!恐怕是那天真与纯真吧。
要说起大人与小孩子的区别,那可是表现在众多方面,就比如说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人说话时的语气很委婉,而小孩是口无遮拦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两个孩子争着说自己好的行为也是众多普通的。那时,我也只是摇了摇头默默离开,认为下孩太过于骄傲自满,不懂得人情世故罢了。现在读后深感自己的错误之大。大人们总是会拐弯抹角地说自己好别人不好,是以一种虚伪的、阴险的方法,然后把谦虚、聪明、贤惠等美名揽在自己的身上。好不丑劣的行为。
其实这种状况每一个人都是有的,在我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嬉戏的时候,如果有不高兴的时刻,我不会隐藏,要不就大声地哭闹,大声地呼叫,从来不会隐藏在心里。这几年来,当我遇到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冤枉我时,我不再像曾经那样冲动了。我想这或许就是丰子恺笔下我们所谓的”童蒙“与自己的差异了吧。
其实,这样想来我们这些不是孩子的人在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昏蒙。孩子们是诚实的,相反的,我们则为一种虚伪,一种社会所厌恶的恶习,是社会价值观所不赞成。
想着想着就不愿再想象自己这个恶人,只想回到从前阳光下想说就直说,也不需戴着有色眼镜看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