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缘缘堂随笔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着实让我敬畏万分。
他在书中写道:“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些话语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让我沉思良久。在它里面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表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另外,丰子恺先生又十分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时的老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的影响很大。他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
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其中《渐》让我感处最深。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家喜欢的无病呻吟,转而从一个有着青枣一般眼睛的孩子的角度上,叙述那些个令他搞不懂的大人、令他搞不懂的事。没有悲伤,没有失落,因为它们不属于一个尚未被世俗迷惑的人。倒是我们该好好想想,是孩子的世界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童真不等于懵懂,或许当我们指着一个小孩,说他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地成熟。真正长大了的人,眼睛里应该是有一把刷子的。这把刷子,可以描出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可以涂掉世界的丑陋,可以画出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在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这把刷子,可“大人”们呢他们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一起被丢在了成长的长河中。
我突然感到一些被我逐渐遗忘的东西一点点回来了。
伴着落了些灰的回忆,伴着熟悉却许久未闻到的叶间清香,孩童的阳光,乐观,淘气回来了。在这本书里,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童年,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类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只有一个意思: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坚持做自己。当我们明白了那些功名利禄、尔虞我诈背后并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苦行僧一样的隐居者也并未真正体会人生时,我们才是真正地长大了。
缘缘堂随笔,发出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慨。你从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东西。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两三棵,夜长人奈何。古人说经常害怕秋天到来,花黄叶衰,悲秋之为气也。关于悲秋方鸿渐的老爹这么说过,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由此看来悲秋和怀春是分不开的,毕竟没人听说过悲春和怀秋。
对于秋,丰子恺先生也有一番理解。自觉而立之年后,看惯了莺歌燕舞,看惯了升平歌舞,对春事和花事再没有先前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亦失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动,甚至见到桃红柳绿产生既可笑又可怜的同情之感——“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秋天”。所谓的经历过了,体会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就变了。就像蒋捷《虞美人》说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同丰子恺先生一样对秋感情以冷色调为主的人很多,包括我,除了刘禹锡。
我不讨厌任何一个季节,即使是停电的夏天和没暖气的冬天,因为先人的夏天和冬天都是停电和没暖气的。但是对于秋天,着实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没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沧桑,没有“寒烟衰草满地秋”的悲凉,没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奈,更没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或许见识短浅,不能理解教材里金灿灿的无论是油菜花还是野菊花的丰收喜悦。或许自是情到浓处情转薄之人,更能体会什么叫做“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或许也是近而立之年,也能明白夏目簌石说的“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感触很多,虽不能说完全看透,但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
吉川幸次郎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直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我对他给丰子恺的评价完全赞同。
《缘缘堂随笔》中收录了丰子恺的41篇随笔,包括缘缘堂随笔和山水间的生活,以及6篇缘缘堂往事。字句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且妙趣横生。
春日是Mendelssohn,夏日是Beethoven,秋日是Chopin、Schumann,冬日Schubert。——《闲居》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渐》
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阿难》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的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大生命的显示。——《阿难》
以上只是我选取的部分妙语,一本好书,只有真正读,认真品,才能体悟其深刻。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散文家。1925年,他与匡互生、朱光潜在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他也经常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作家。他写的散文也常常打动读者,抚慰读者的心灵。今天要谈到的就是《缘缘堂随笔》中收录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描写动物的散文——《阿咪》。
在《阿咪》一文中,丰子恺表达了他对小猫阿咪的喜爱之情。他家养的第三只猫叫阿咪,是一只中外混血猫。自从有了阿咪,他们家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许多。
一次,有客人来访,本来尴尬冷场无话可聊,因为阿咪的出现,他们的谈话忽然变得有趣起来、气氛也变得欢快了许多。他们家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猫,尤其是女孩常爱逗它、抱它、喂它,阿咪给一家人都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丰子恺先生喜欢称它为“猫伯伯”,这里的伯伯可不是什么好话,因为在他的故乡,大家习惯将不好的事物都叫“伯伯”,这里主要想表达猫是特殊而引人注目的小动物。丰子恺先生经常因为阿咪而想起以前与老黄猫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除了写作,我更在意的是他的绘画。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幅画,描绘了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一只蜻蜓悠闲地从窗边飞过,享受着阳光的抚摸。碧绿的.芭蕉叶从窗边悄悄探出头来,和桌上放置的一盘鲜红的樱桃从构图和色彩上均产生交相呼应的效果,看上去十分和谐。丰子恺先生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将美好永远定格。
《缘缘堂随笔》汇集了丰子恺先生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细节和闪光的联想,每篇短文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虽已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却仍能让捧起它的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而书页中插入的画作则给阅读者带来意外惊喜和视觉化联想。这样一位“文绘双全”的丰子恺先生,真是太厉害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偶然间翻开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仿佛踏入了一方宁静的净土。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平实而温暖,如同一缕柔和的阳光,洒在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美好的瞬间。一只猫的慵懒、一朵花的绽放、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在他的笔下都变得如此生动有趣。
书中,丰子恺先生对儿童的纯真世界充满了赞美和向往。他认为儿童有着最纯净的心灵,他们的`世界没有成人的世故与复杂。看着先生笔下孩子们的游戏与欢笑,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是多么的珍贵。先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丢失了那份纯真与善良。
同时,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他能从琐碎的日常中发现美,无论是简陋的乡村小屋,还是普通的街头巷尾,都能在他的笔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丰子恺先生还以一颗慈悲之心看待世间万物。他对动物的关爱,对弱者的同情,都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在他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对待他人和其他生命的态度,是否足够宽容和善良。
读完《缘缘堂随笔》,我的内心充满了宁静与感动。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方向,在我浮躁时让我回归平静。它让我懂得,生活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热爱生活、善良纯真的心,就能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本好书,犹如在喧嚣中觅得一处宁静的港湾。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便是这样一本能让人心灵沉静的佳作。
翻开书页,那平实而又充满温情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润泽着我的心灵。丰子恺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却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书中,先生对儿童的纯真与无邪表达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他认为儿童是最接近自然与真理的存在,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看着先生笔下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如今,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那份纯真,变得世故和圆滑。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提醒我要保持一颗童心,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同时,先生对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有着敏锐的'感知。一只猫的慵懒、一朵花的绽放、一片云的飘荡,在他的眼中都是生活中美好的瞬间。他教会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也许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许是路边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也许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这些小小的幸福汇聚起来,便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温暖和充实。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还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他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在苦难中依然能保持乐观和坚强。他的这种人生态度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挑战,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读完《缘缘堂随笔》,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温暖。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方向,在我疲惫时给我力量。它让我学会了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我相信,在丰子恺先生文字的陪伴下,我的人生之路会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翻开了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世界。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却能让人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书中,丰子恺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无论是一只猫、一朵花,还是一个孩子的笑容,都能成为他笔下的美好风景。他让我明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在琐碎的日常中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温暖与感动。
丰子恺先生对儿童的喜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儿童是最天真、最纯洁的,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孩子们的游戏、玩耍,让人感受到那份纯真无邪的快乐。这让我不禁反思,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渐渐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是否应该像孩子们一样,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
同时,丰子恺先生对人性的洞察也让我敬佩不已。他在书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宽容和友爱,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他让我明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用爱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读完《缘缘堂随笔》,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相信,只要我们像丰子恺先生一样,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美好,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翻开了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世界。
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字里行间流淌。无论是对孩子天真无邪的描绘,还是对自然万物的赞美,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丰子恺先生能从一只蚂蚁、一朵花中发现生命的奥秘,能从平凡的日常中找到无尽的乐趣。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是否忽略了那些身边的小美好。
书中对人性的洞察也让我感慨万千。他用温和的语言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宽容与爱,同时也不回避人性中的弱点和自私。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洗净了我内心的浮躁与疲惫。读完《缘缘堂随笔》,我更加懂得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丰子恺先生一样,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