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十番显见4.显示见性不失楞严经浅释

48.十番显见【4.显示见性不失】【楞严经浅释】

楞严咒专弘平台

十番显见.剖妄出真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M4显见不失(分三.十番显见4)

N1阿难因悟反疑前语

N2如来发明因倒说失

N3深责迷倒结合

今N1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在这个时候,阿难又生了怀疑──不是阿难生怀疑,阿难也是代表众生来问的。于是就从座站起来,先向佛顶礼,然后合起掌来,长跪在那儿,对佛说了。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见闻”也是“见性”。若是这个见性,它一定是不生灭的话;为什么世尊您说我们把真性都丢了,做的事都很颠倒的?愿兴慈悲,洗我尘垢:愿佛您发大慈悲,用大慈大悲的水,洗一洗我这种怀疑的尘垢!

N2如来发明因倒说失(分二)

O1即臂倒无失为喻O2以心倒无失合喻

O1分三

P1定臂之倒相P2定臂之正相

P3明显倒非失

今P1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佛的臂是金色的,佛身体也是金身的。佛听见阿难这么说,于是就把金色的手臂垂到下边去了,这五轮指手向下指。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我这个印手了吗?我手下垂的时候,是正、还是倒啊?”

这“母陀罗手”也就是个手的名字,并不是什么手印,它也就是和“兜罗绵手”一样的,所以你不要把这儿又弄出个手印来!弄出手印,这一些个学密宗的,就说:“喔,佛都有手印,我们要快学学这手印(mudra)!”这个不可以这样讲的!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阿难这时候因为以前贸贸然答复,就碰了很多钉子;现在他学乖了,所以不说他自己了。阿难说:“世间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人,说您手下垂,这是倒了。而我阿难现在弄糊涂了,也不知道怎么样叫‘正’,怎么样叫‘倒’?”阿难不说一个决定辞,很滑溜的;就是说错了,也不是他自己的,是众生的。

P2定臂之正相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佛对阿难又说:“你若说世间的众生,以这样子是倒。那么这所有的众生,手怎么样才算是正呢?”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阿难就说:“如来您把臂向上竖起来,您的兜罗绵手上指虚空,那就叫正的。”他说他不知道,讲完了,他又说众人都是这么说的。这就是说:“说不对了,不怨我。说不对了,不是我的过错。”就是:人家是“推功揽过”,他是“推过揽功”。

P3明颠倒非失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佛就把手臂竖起来,告诉阿难说。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若这个颠倒,头和尾掉过来相换,世间人就有两样的看法,就和前边那个看法不同了。

这都是加倍迷、迷中更迷,不懂得“正、倒”的道理!上指,你说是正;下指,你说是倒;这根本就是一种颠倒!像这样颠倒,只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互相换一个位子而已,手的本身并没有两样。

O2以心倒无失合喻(分三)

P1标名合定P2身无正倒P3正倒从心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那么这样,由这个迷中之迷,你要知道,你这个身与诸佛如来清净的法身,这么彼此类推,来发明这个“见性”:佛的身,就叫“正遍知”;你们的身,就叫做“自性的颠倒”。如来正知一切,也遍知一切,知道什么叫“正”,什么叫“倒”。而你们就是颠倒过来了,以正为倒,以倒为正。

P2身无正倒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又说,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你好好观察观察、审视而观,你的身比起佛的身,叫“性颠倒”的这个名字,从什么地方出来的?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阿难听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样是正,怎么样是倒?“瞪瞢”,也就是瞢瞢然不明白,好像盲目的人看不见东西。在这个时候,阿难和所有在法会的大众,瞪起眼睛,瞻仰于佛,眼睛连眨都不眨了;也不知道身、心这个颠倒在什么地方?都迷了!

P3正倒从心(分三)

Q1标如来慈悲告众Q2引昔教以明正相

Q3责遣认以明正相

今Q1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因为阿难请佛兴大慈悲,佛就令阿难遂心满愿。在这时候,佛生出一种慈悲的心,怜悯阿难和在会的大众,就发大声音,普遍地对所有在会的这些人说。

Q2引昔教以明正相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诸善男子:诸位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我以前常常讲过。讲过什么呢?色法、心法、诸缘,和心所法,所有这些缘生的法,都不出我们现前的一念真心。

“色”,就是色法;“心”,就是心法。“心所使”,就是心所法。按照《百法明门论》所说: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

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色法十一心法八”,色法有十一种。心法,就是八识心王,这有八种。

“五十一个心所法”,心所法有五十一个。

“二十四个不相应”,有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它与色法、心法都不相应,与无为法也不相应。

“六个无为成百法”,有六种无为。上列合起来,共计是百法。

“诸缘”,这缘有四种──

(一)亲因缘:就是比较相接近的。

(二)增上缘。

(三)次第缘:这又有一个名字,叫“等无间缘”。

(四)所缘缘:所缘的这种东西。

那么“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所有缘生的这种法,都是不出我们现前的一念真心。所有的法,所谓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罗万象,从什么地方有的呢?都是从我们人心里生出来的;一切一切的这些个东西,也都包藏在我们心里头,不是心被这些个东西包括着。如果你认识你本有的真心了,这些个东西也都没有了!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你这个身和你这个识心,都是妙而又明的这种真精妙心当中所现出来的。“汝身汝心”,“身”,就是现在你这个身;“心”,哪一个心呢?这个是识心。那么是不是在这个识心之外,另有一个妙心?不是的;就在这个识心本体上,就有个妙心。不过我们人不知道用,所以就以为这个识心就是我们的心了;其实这是认贼作子,所以就变成颠倒了!

Q3责遗认以明正相(分三)

R1怪责遗真认妄R2法说认遗之相

R3喻说遗认之相

今R1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我说,你们这一班人怎么都把这常住真心失去了?这本来就是圆满微妙而又光明的这个心,这种非常宝贵光明的妙性,你们怎么失去了呢?而“认悟中迷”,你认为你是明白了,实际上你并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你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你不知道你有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却以为你所知道的那个识心,就是你的心了。你以为你明白、你了悟这种的心;其实这是一种迷,你没有明白!这就是你的颠倒,也就是你认贼作子这种的毛病。

R2法说认遗之相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我对你们说的“色、心”这个法,什么叫“色”呢?我现在告诉你!这个色法是“晦”,晦也就是一种黑暗表现;“昧”,昧也是不光明,就是很黑暗的。很黑暗的什么呢?这空。“晦昧为空”,就是很黑暗的,就变成一个顽空。“空晦暗中”,在这空又不光明里边,“结暗为色”,暗结集到一起了,这暗的情形,就变成有一个“暗”的形色了,这黑的色存在了;这算一个“黑色”。“结”,就是结集到一起了。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结集到一起,有了形色,然后就搀杂上了这种妄想。由妄想和这个色相,又结成一个身。

前文说“晦昧为空”,晦昧也就是这个无明。这无明虽然说无明,但是你看不见的,所以它就等于顽空了!在这个空和无明的里边,“结暗为色”,就有一个形色产生,这也就是“无明缘行”这种的道理。“色杂妄想”,既然有了形色,这色又生出一种妄想。这妄想是什么呢?就是那个“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想相为身”,就是因为妄想造成这个身体,也就是“名色”。这是十二因缘里头的道理。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聚缘”,这种种的因缘,聚集到一起。“内摇”,这个时候,也就可以说是有了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入。“聚缘内摇”,这也可以就说是“名色缘六入”。有了六入,这就有了触,所以“趣外奔逸”,这也就是一种触。怎么叫“趣外”呢?“趣”是走;走到外边去了。到外边去,就各处跑,这叫“奔逸”。“奔”就是奔跑,从这儿跑到那儿去,从那儿又跑到另一个那儿去,也就是这妄想心可以奔跑。那么这个“触”,也可以说奔跑,好像那小孩子有触觉了,这也叫奔跑。但是各处奔跑,因为自己没有真正的智慧,就“昏扰扰相”,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跑。昏扰扰,这个扰扰就是乱跑的样子,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东南西北,分别不清。“以为心性”,那么就以这种不明白的,做自己的心性。

自己既然不明白,所以就好像丢了似的。丢了什么呢?把自己那个真正的圆妙明心宝明妙性,都失去了。这个失去不是真失去,就是好像失去而没有失去。因为以昏扰扰的这种相,做我们心性,没有用圆陀陀、光灼灼那种光明的心,所以就昏了。“昏扰扰”,就是以不明白、不光明的这个做自己的心了。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那么一旦有这种执迷不悟、迷而不悟,就认为自己这个真心,在色身之内。

一般的人都认为心在这个身里边,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我们这个心并不在身里边。那么在身外边吗?也不是!因为不是心在我们身里边,而是我们人在这个真心里边。

所以才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你不明白,从你这个色身,往外到所有山河、虚空、大地、房廊屋舍;这种种的东西,都是你本妙明心,“真心中物”,是你那个真心里头的东西,不是你这个心外边的东西。所以你要知道,我们这个心包罗虚空万有,不是虚空包括着我们。你若明白这种道理了,那你这个真性就没有丢,你这个真心也没有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这个好像什么呢?我给你举个比方。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好像一百个、一千个那么多的澄清大海,你不要,你把它放弃了。就认那么一个水泡,是全部的大海了,说你已经穷尽大的海和小的海了!

“浮沤”,是海上一个水泡;你说这个浮沤就是大海了,这岂不是太错了吗?我们身里头那个识心,就好像浮沤那么小;身外边那个真心,就像百千大海那么大。你把百千大海那么大的海放弃了,你不认识、不知道它是海;你拿这么小小的一个浮沤,就当海了。

这也就好像你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你这个法性身是周遍法界的,什么地方它都在的。可是你不晓得这是你的真心,你就认为你身里边那个是你的心。就好像你看见大海上一个很小很小的浮沤,就认为这个浮沤就是大海的本体,这岂不是大错了吗?这也就好像你认你身里边那么小的心做为你的心了。你那个真心,也不是外边,也不是里边,是每一个人都具足的,只是你不认识你自己那个真心!

N3深责迷倒结合前喻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个“差”字,读如“疵”。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现在你们没有证果的,没有得到无漏这些个人,就是在迷中之迷的人,这就和我“垂手”这个道理一样,没有什么分别的。我这手下垂,你就说是“倒”;往上伸,你又说是“正”。其实这一个手本来没有倒正,你却要起一个名,说是有倒正。本来没有问题,你却把它造出一个问题来。本来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你自己找麻烦;所以这叫迷中的倍人──迷中之迷。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佛看这种人,真是又可怜、又可愍,真是可怜愍的人。什么样人呢?就是迷中的倍人。本来不迷,他找来一个迷;找来一个迷还不要紧,他又迷上加迷,倍起来,加一倍或者加两倍,这叫“迷中的倍人”。为什么是迷中的倍人呢?你看,这么大的百千大海他不要,只取海里头一个小小的浮沤,就认为是全海了,说这“穷尽瀛渤”,把所有大的瀛、小的渤都穷尽了。“瀛”,就是大的一种海;“渤”,就是在海旁边,大约那个有小水的地方,不那么大。

THE END
1.唯识三十颂讲记唯识法相三、识为种子之现行,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俱:识为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之前,不称识而称种子;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的发生作用(即现行)。而识之起现行,必待四缘俱备。四缘者,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http://www.fjzjg.com/files/article/fulltext/0/401.html
2.缘起法则中的四缘四、增上缘 增上缘是指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等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的原因条件。 以上四缘,可分为直接的因生果的关係,这就是因缘;另一种是间接的、疏远的因生果的关係,包括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此外,若就诸法的生起与四缘的关係而言,在物质现象的色法上,只须亲因缘和增上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31/15/3754135_244892529.shtml
3.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所谓识,本来是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之前(即潜隐的功能) ,不称识而称种子。此功能发生作用 (由潜隐而生起现行) ,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生现行,必待缘俱。心法生起要具备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种缘,色法生起只须因缘、增上缘二种缘。八个识共有三种能变。《唯识三十颂》说: http://www.zgfxy.cn/Item/451.aspx
4.第二节·初能变——阿赖耶识之二所以,上句话是后面那句的等无间缘,即它的开导之因。 四缘中,心法是四缘生,需要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四个条件才能生起。而色法是二缘生,只需因缘和增上缘两个条件。 佛法中,所缘又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之分。亲所缘缘是识直接所缘的对象,疏所缘缘只是外在的助缘,不是由识直接认识的。前https://www.jiqun.com/index.php?app=@article&ac=show&id=553
5.佛经对四缘的解释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与增上缘。在佛学体系中,为说明万法的因果关系,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此中,六因说与四缘说皆是就因而立论,然四缘说系自‘果’之产生以考察各种‘因’的起源。六因则着重说明业报轮回产生的条件。大小乘虽均采用此四缘说,然因二乘之根本义并不相同,因此对四缘的解释https://www.360doc.cn/article/16174219_533312703.html
6.关于“因缘果”的开示所以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缘。这无间缘就是不间断。像我们现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自己有极乐世界的种子,每个人都有,这就是亲因缘。我们现在一心想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所缘缘。我这个念头不断,断了就不行,断了,换个别的,那就去不了,这是念头不断,所缘缘,这是不间断。增上缘,到时候佛来接引你,阿弥陀https://www.meipian.cn/4ywdremi
7.了解佛学中的业,缘,果心法依四缘生起,一是因缘,亦名亲因缘,即自心中业识的种子,彼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亲因缘。二是无间缘,亦名等无间缘,即众生攀缘的心,前念,后念持续不断,故名无间缘。三是所缘缘,指众生心念所攀缘的对象,经云,心本不生,因境有缘,故一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四是增上缘,除前三种缘外,其他所有增加https://www.jianshu.com/p/06f8d4fe97bf
8.华严演义册二每一个缘中,展开都是无量的因缘,归纳成这四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凡是缘生之法都是当体即空,《般若经》上常讲的‘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是没有,不可得是真的不能有‘得’的意念。若有‘得’的念头,烦恼就起现行,就要造业了。如果心地真正清净,知道一切万事万象都是无所有、http://www.fa-in.org/bfnn/bookgb/books3/2073.htm
9.论佛教因果法则的逻辑解析–西园戒幢律寺(2)等无间缘(次第缘):即依次第而生,“果”是紧随其“因”而来,可以说它是构成有情意识能前后相续不断的缘。如波浪的相逐。 (3)所缘缘(对象之缘):指能现起主观意识的客观对象,例如有一个对象或外境可以作为发生的“原因”。 (4)增上缘:对于凑集事物有其间接的关系,它能促成所有持续发展的缘,以达到https://www.jcedu.org/200601/8850.html
10.南怀瑾《佛说入胎经》今译原文及白话文(全)学佛参禅我们知道,缘有四种: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现代医学把受精卵当成生命发育、成长的根源。但是从佛学观点来看,这个受精卵只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的阿赖耶识所缘的缘。 由于阿赖耶识“执藏”的特性(也是根本无明所在),就把这一小颗受精卵当成自己,“依止而住”。 从此,执着这一小块胚胎的成长、发育https://www.hanxiangt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06
11.如何得坚牢地神保护?地上这一些生物,地底下所含藏著无量的矿物,『宝贝』是矿物,都没有离开大地,这些东西都是坚牢地神所管的,他有大力护持。他虽然能护持,可是亲因缘还是众生的业力,坚牢护神是增上缘而已。正如同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教诲,给我们做增上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决定是自己造作的,「亲因缘」就是善恶的念头。https://www.97su.net/656/85950
12.弥陀要解第七讲《弥陀要解》净土法门诸法门学修同样的,色法成就、心法成就,都是要因缘具足。色法二缘成就,即具足亲因缘和增上缘,就能成就色法。 心法是四缘成就,就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比如我心里起个念头,要由常州去南京,我想去南京这个念头就是亲因缘;然后要有等无间缘,我上了车,这个念头要一直有,如果我走到半路不想去了,那http://www.hrzh.org/plugin.php?id=jameson_read&act=read&tid=21870&pid=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