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
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集体宣誓
配乐诗朗诵《我和祖国一起飞》
影响力大!6.5万余名中小学生踊跃参赛
本次征文活动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主题,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介绍,自今年1月份大赛启动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精心谋划部署,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共征集到6.5万余篇参赛作品。在征稿过程中,不少学校还通过团队活动、主题班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及读书、演讲、辩论、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周恩来精神”学习宣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大赛的内容和形式。
省文明办副主任葛莱等领导为优秀组织者获奖代表颁奖
获奖学生参观周恩来故居。交汇点记者范晓林摄
获奖学生对着周恩来铜像拍照。交汇点记者范晓林摄
佳作频出!“周恩来精神”引发当代青少年思考
据了解,本次征文大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从征文开始之初,大赛组委会就邀请多位专家、名师同步阅卷。经过初评、复评、终评,每组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0名,二等奖40名,三等奖60名,优秀奖80名,优秀指导老师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
让评审专家们欣喜的是,许多参赛选手能够把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有机统一起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比如,从主题立意来看,参赛作品《三代人的书程》折射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持久影响力与永恒魅力。《为祖国的飞天梦而读书》体现的是传承周恩来“邃密群科济世穷”的少年梦想。《我读书,是为了我的国家》针对社会上一部分人读书的功利目的展开论述,恳切而真实,不但立意鲜明而且富有针对性;从写作手法来看,《周公小传》以老辣的文笔,飞扬的激情,纪传体的表达方式,评述人物,展示历史,传递思想。《愿作一棵百年榆树》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周恩来景仰之情。《听妈妈讲小人书中的故事》一文,小作者则懂得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的作文要旨;《吾心花开向光明》有角度,也充满诗情画意,全文起承转合、水到渠成……在这些优秀作品里,不但看到了当代青少年的人生志向与不凡的抱负,还看到了他们的才华、才思和才情。
“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弘扬周恩来精神的教育非常必要,这次征文比赛就是一次这样的教育。”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骆冬青教授指出,这次征文大赛很好地契合了青少年读书和中华崛起这样的一个关系。这种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小我”跟“大我”相联系的关系,它又自然地形成了“我跟周总理小时候那样”一种提出这个命题的特定情境的关系,跟我们的现实、过去和未来恰好构成了一个巧妙的联结。“这次征文活动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当代青少年能把美好的梦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表达自己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理想的凌云壮志。这也正是这次征文大赛的真正意义所在。
获奖学生在周恩来读书旧址留影。交汇点记者范晓林摄
获奖学生在周恩来故居参观。交汇点记者范晓林摄
获奖学生在周恩来手植一品梅树下留影。交汇点记者范晓林摄
舞蹈《大江歌去掉头东》
舞蹈《梦中的周爷爷》
演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省文明办负责同志表示,通过举办这次征文大赛,我们欣慰地看到,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冲淡孩子们对周恩来的思念和崇敬之情,他们用略显稚嫩却饱含真情的笔触,表达了学习周恩来精神、弘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基因的崇高追求;抒发了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从小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远大理想;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精神风貌。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以周恩来为榜样,志存高远、奋发向上,争当新时代好少年,从小立志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