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海波:全国多地调研后,我发现基层治理存在一个普遍问题

笔者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基层调查发现,基层干部都很忙,“白加黑”、“五加二”,负荷拉得满满的,但是,最后的治理效能却未必如预期的那般高。

比如,2024年5月在西部某省B镇调查时看到,投资近千万的蔬菜大棚早已荒废,长满杂草。再比如,2023年9月在中部某省几个县做基层执法改革调查,发现一个乡镇建立了综合执法分局,配备了7名工作人员,但是全年执法只有2-3件。

像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举出很多,总体感觉就是国家和基层都很积极,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到某个(些)治理目标上,但是不小比例的安排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徒然增加了种种消耗——笔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治理失真”。

图截自《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报道

一、表象

治理失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各级政府或公职人员的治理行为偏离了客观事实、客观需要,违背了客观规律。

从信息传递、情况研判到作出决策、最后政策执行的整个政策链条中,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治理失真的现象。

首先是数据失真。

任何治理行为都要针对某个特定的领域或对象,都需要真正掌握治理领域或对象的各个方面的数据或情况。

除了网络上直接生成的大数据,治理数据一般都需要从乡村社区基层逐级上报,最了解情况的是乡村两级,越往上越不知道真实情况,只能将数据当事实。但是治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层层审核,筛选掉于己不利的内容,最后传递到上面的信息就会出现严重失真。

有时候,数据失真也是地方政府造成的。2017年到西部某省调查精准扶贫,当地基层干部反映开始是如实上报了一份贫困户的数据,但是省里主要领导认为全省总户数报少了,不符合西部省份的贫困特点;后来确定了总贫困户数,然后层层往下分解指标,基层干部没有办法,只好将贫困边缘户甚至非贫困户也纳入了精准扶贫对象。

其次是判断失真。

每个层级的政府对数据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定位,他们可能会考虑地方保护、回避责任、治理生态、政治任务等,最后主观对客观进行了绑架,数据早已被歪曲得不像样子。关键是,上级政府还要对这些被歪曲的数据信息进行认真研究,进而形成判断。

比如,全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呢?考虑到一些地方政府主观要求扩大数据,因此其实一直没有一个精准的数。还有GDP,前几年有些省份因虚报还受到中央的批评与惩戒。

新华社2015年曾撰文《东北振兴须“甩干”数据水分》。图截自中国政府网

再次是决策失真。

在判断失真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肯定也会是失真的。比如,贫困户增多了,不仅增加财政经费投入,还要增派政府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去统计、帮扶。再比如,GDP数字偏高,财政收入偏高,就会增加投资、消费,还要增发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

最后是执行失真。

在基层调查,执行失真的现象也特别多。

2024年7月在东部某省S镇行政执法分局调查,基层干部反映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有许多超越了基层社会的实际需求,比如不让鸭子下河游泳、不让小鸡到户外散步、不让农户在院子里堆放柴火等。2023年7月在华北D市调查,村干部也反映,搞环境整治居然要求农户家门口不能停放农用三轮车、摆放农具,甚至不能放一个小板凳。

此外,这些年全国搞非粮化、非农化整治,迫使基层干部要将山林深处的抛荒地复垦、将鱼塘复耕、将正值盛果期的黄桃林复耕等。

政策执行中有很多都超越了农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违背了乡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此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一份加盖了村委会公章的《新农村美丽乡村行动人居环境罚款标准》在网上流传。

二、机制

治理失真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无法抽象出某种单一的原因,与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监督等变量有关联,这些变量在当前的特殊运作逻辑下共同造成了基层治理失真现象。

先来看治理主体。

治理主体指各个层级的党和政府机关与职能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基层治理中,县乡村各级一把手非常关键,他们都是不同层级圈层权力的核心,辖区内发展状况就是一把手的履职情况。

2024年在东部某省S镇S村调查,村干部小刘说,每年底对村书记主任的考核也就是对村的考核,也是对其他村干部的考核,直接关系到全村的荣誉,关系到每个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正因如此,各级一把手自然要对自己负责、对下属负责、对地方负责,那么就要做出成绩来。

其中,首先要做好常规工作,也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自上而下的任务,即使发现这些任务有违基层实际,也要创造条件完成。其次还要创造政绩,因为大家都完成了常规任务,无法显示自己拥有特别的工作成绩,所以就要打造一些亮点工程。而这些工程往往是与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比如西部某县在全县域内推广种植大棚蔬菜,最终因气候环境不适合而失败。

THE END
1.基层需要调研哪些内容要对工作任务结构进行调查分析。1、对本基层单位所负责的任务是固定的多还是临时性的多,是便于明确分工的还是不便于明确分工的,日常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次要任务又是什么,怎么完成,工作方法,标准、目的、程序等。这都是必须搞清楚的,基层管理对任务的管理占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必须调查清楚。2、要对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3875372672420499.html
2.西邑乡:莫让调查研究成为基层负担但是,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往往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景作秀、应付了事,层层陪同、装装样子,不深入、不具体,以至于调查不了解实情,也就拿不出对策措施、解决不了问题,得不到实际效果。这种形式主义调研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还增加了基层负担。 一、存在问题https://www.longyang.gov.cn/info/4234/13653919.htm
3.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建整体发展不平衡: 1、党建工作发展整体不平衡。存在三个板块之间发展不平衡,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艰苦边远村队、社区基层党建发展不平衡,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非公企业党建仍然是薄弱环节; 2https://www.360docs.net/doc/63de2a313968011ca30091f6.html
4.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调研报告9篇(全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处在了一个转型时期,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经济市场化、基层民主化、城乡一体化、利益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等许多新的背景、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紧密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文章-ht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rxcus3l.html
5.浅谈基层检察院检察调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检察调研工作是直接为办案工作服务,为检察机关决策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检察调研工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检察工作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加强检察调研对分析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破解工作难题等方面,具有其他业务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基层检察院受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在调研工作中存https://www.wm114.cn/wen/135/268513.html
6.对基层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中存在问题的调研为了规范民事裁判文书上网公布管理工作,基层法院要制定民事裁判文书上网公布管理办法,规定生效民事裁判文书上网的原则、上网的范围、上网的格式、上网的流程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使民事裁判文书上网有章可循。基层法院通过规范生效民事裁判文书上网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对民事裁判文书制作中存在的问题,虚心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11/id/14870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