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街道)前11个月收文2615个,其中需要书记阅示的858个,平均每个工作日近4个;
某村疲于应付资料填报,11个月就用了5箱共40包约2万页打印纸,平均每个工作日接近100页;
有些政务APP白天卡顿,干部只能半夜三更守着系统录入数据;
部分单位强调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的重要性,都在基层找“存在感”,都希望基层多来对接汇报,都热衷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有些部门单位滥用绩效考核“指挥棒”,把“纳入年底绩效考核”作为“尚方宝剑”,使得基层对于部门下达的任何工作都不敢怠慢……
“八座大山”
报告提到,专班成员通过现场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桃源全县28个乡镇(街道)开展了调研,其中重点选取5个乡镇(街道)、19个村(社区)开展了“解剖麻雀”式调研,听取了两级书记的情况介绍、对策建议。
从调研情况来看,基层负担问题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中基层表现突出、干部反映强烈的主要有“八座大山。
二是资料台账重复下达、多头报送。一方面,部门间统筹联动不够,同样内容、不同格式的资料需要基层多头报送。调研报告提到,比如,据某某乡镇(街道)反映,针对消防安全工作,应急、商务、文旅、民政等多个科局均要求开展检查、报送资料;针对防溺水工作,教育、妇联、团县委均要求报送包保台账,内容相差无几;针对自建房方面,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农村房屋安全系统”“湖南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管理平台”均要求录入资料,需重复上户采集。
四是打卡留痕摆拍作秀、群众反感。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工作都需要现场拍照留痕作为迎检资料,不仅耗费精力,而且很容易引发群众反感。比如,文明实践、平安建设等多项工作都要求干部身穿红(蓝)马甲在街头、路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而由于精力有限,有些只能走马观花,部分群众觉得“干部一天到晚没事干,穿着马甲在街上晃悠”。其中,在文明实践工作中,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每月必须开展理论宣讲、市民教育、健身活动、文艺活动、科普宣传5大类文明实践活动各1次以上,且均需拍图留痕;在综治工作中,要求网格员一日一巡查,并对发现的问题上传照片。再比如,开展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检查工作量较大,需要到辖区每家加油站、鞭炮店、酒店餐馆现场察看,往往拍几张照片、看几本台账就了事,“赶场式”“摆拍式”检查也让群众觉得实效不大。
六是阵地建设“劳民伤财”、闲置荒废。通过调研发现,部分职能部门要求镇村两级建阵地、挂牌子、制度上墙、设独立办公场所,并作为检查考核内容,导致镇村两级办公场所难以满足、“牌满为患”。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22个部门要求乡镇(街道)建阵地75个,其中有66个要求独立场所;有12个部门要求村级组织挂牌27种。阵地场所建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财力,并且部分阵地实际使用率不高,形成闲置浪费。据调研了解,仅武装部就需要在村(社区)设立武装部办公室、民兵应急排办公室、国防教育室、器材室、兵役登记站、青年民兵之家等6个阵地;再比如,每个乡镇(街道)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至少需要投入1万元、每个村(社区)实践站至少投入5000元以上,而大部分未发挥太多效用。
八是属地管理无限放大、有苦难言。部分单位以属地管理之名,向乡镇(街道)下压任务多、指导完成少,基层完成难度极大。比如,市场主体培育方面,2023年分配到乡镇(街道)的任务共有7038家,平均每个乡镇(街道)250多家,许多乡镇层层下压到村、到组,动员村组干部及亲友注册,有些群众甚至不知情就当上了“老板”,并且还存在信息泄露风险;新农合征缴、秸秆禁烧等工作方面,对乡村两级下指标、排名次、纳考核、抓罚款等简单粗暴的手段用得多,进行业务指导、谋划有效措施相对不够。
负担过重,源头在哪?
调研报告提到,2019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来,五年减负之路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依然感觉负担越来越重。对此,专班成员归纳总结出这五个方面的症结和根源:
从政绩观念来看,部分单位出现偏差,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唯上不顾下倾向。减负之所以难,根子还是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都强调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的重要性,都在基层找“存在感”,都希望基层多来对接汇报,都热衷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忽视基层的实际情况。有时为了确保本部门工作争先进、出经验,将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基层减负的要求抛诸脑后,许多非中心工作也热衷于打通知、发通报、搞排名、抓调度,用基层的“辛苦指数”换来本部门的“较高分数”。
从考评机制来看,部分考核“指挥棒”沦为部门“赶牛鞭”。虽然绩效考核方案已经明确了考核指标、事项和计分原则,但在推进工作过程中,有些部门单位滥用绩效考核“指挥棒”,把“纳入年底绩效考核”作为“尚方宝剑”,随意放大考核权限、考核细则,动辄“恐吓”基层,将平时报送资料材料、落实临时性任务等工作情况作为考核依据,使得基层对于部门下达的任何工作都不敢怠慢。
从基层自身来看,责大权小、事多人少,“一根针难穿千条线”。镇村两级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但在现行机制下,资源配置倒挂,承担事务最多的乡村一级,却是人财权最弱的一级。优秀人才通过遴选、借调等途径流向上级机关,工作经费需要找上级部门讨要,许多权限下放不到位等等,导致基层如牛负重。
从规定执行来看,基层减负“硬性规定”时常“柔性落实”。基层减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精文简会、整治“文山会海”、规范督查考核的硬性规定,但各级对于“基层减负”往往是“平时挂在嘴上,忙时放在边上”,有时为了更好推进工作,未严格执行减负规定要求,让基层减负沦为“纸上减负”“数字减负”。
“解铃还须系铃人,减负降压必须以上率下、上下联动。”这份调研报告最后呼吁,县级领导、县直单位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带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带头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展观、权力观,带头将基层减负各项要求贯穿工作始终。
对于上级纳入考核、县级无权整治的APP推广应用、志愿活动、学习任务等方面负担,积极向上反映呼吁,争取将不切合基层实际、不利于工作推进的负担,从源头上规范、精简。
另外,全面梳理中央、省、市、县各级各类减负措施,结合桃源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实化各类精简文件会议、检查考核的举措,让上级减负措施更好地在基层落地见效。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座谈、书面等方式,广泛征求县乡村三级的基层意见,认真研讨吸收有效建议,让政策更接地气、更贴人心,让政策要求在基层落实更顺畅、无堵点、有实效。
在考核方面,报告建议,根据乡镇(街道)的面积大小、人口数量、财力状况、工作重心等基础情况,实行个性化、差异化考核打分,既不让客观条件、工作基础好的乡镇(街道)毫无悬念和压力,也不让相对较差的乡镇(街道)毫无希望和动力。同时,根据指标性质科学调整计分方式,对党的建设等常规类指标实行排名计分,对招商引资等定量类指标实行目标计分,实现差异化考核等。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上述调研之后,今年4月,桃源县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减负的八条要求》,其中就包含精简会议的九项举措,包括严格控制会议频次、会议时长、会议规格和参会人员等。
在经常参与为基层减负专项监督检查的熊潇潇看来,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被基层干部诟病的开会多等现象其实“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现在市里、县里开视频会,领导常说‘本次会议已开到村级,不再层层开会’。上面对精文减会工作态度明确、行动坚决,基层对减会要求肯定落实到位。”熊潇潇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桃源县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平均每月参加会议同比减少了62%。同时,桃源县精简资料报送和检查督查工作。牛车河镇三红村党支部书记郭张凯说,以前很多时候开会是为了迎接检查。省里检查,市里县里要先来查;市里检查,县里要先来查,层层开会动员部署。“现在层层迎检少了,会自然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