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互联网的年轻人群体中刮起一阵叫“找搭子”的社交风潮:
无论是为了吃喝玩乐,还是度假拼车,甚至连攒钱、养老、创业这样需要深思熟虑的人生课题,年轻人们都能接受以“搭子”的形式进行。
年夜饭搭子
“搭子”已然成为互联网热点,那么“搭子”到底是个啥?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对“搭子”做出了新定义:控制在满足特定需求范围内的“精准陪伴”,是一种“无压力社交”。
通俗理解,就是一种基于“共同目的”的轻型社交。
“搭子”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
从具体社交目的来看,有饭搭子、考研搭子、旅游搭子、游戏搭子、上班搭子、健身搭子,等等。
“搭子”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人,虚拟人、手办、宠物之间也可以建立“搭子关系”。
看到这或许会好奇,“搭子”不就是朋友吗?为啥还要再取个称呼?
实际上,搭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朋友,但二者确实有交织的部分。
相比起朋友关系对三观契合度、长期相处的稳定性等要求,成为“搭子”更像是一种“偶遇”,或者陌生人之间一拍即合的结伴而行,到岔路口了,就自然而然地说再见。
考研搭子
再设想一个场景,当下了班的你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街边的甜品站,很想买份第二份半价的甜筒,又会不会在只买一支(但觉得亏)和买两支(但吃不下)之间纠结?
一个搭子的出现,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然,找“搭子”的过程中也有一定概率收获“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朋友或伴侣可以视为“搭子的进阶版”,他们不出于某些特定目的,也能给予你全方面的、更加深入的帮助与精神慰藉。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更讲究“安土重迁”“脚踏实地”“安稳度日”,在一块土地上扎根、生存、繁衍,成为彼此的羁绊与牵挂,也就是“熟人社会”。
只是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地域充满了流动性,搬家、求学、离职等,使得原有的社交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不得不向外去寻求新的社交对象。
“搭子”是因“需求”而生的,也就带着需要满足需求的“使命”:
网友晒“办公室午睡搭子”
除了以上“轻需求”,还有不少关系到家庭、人生的“深需求”。
比如,因为近年来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有宝妈们组成的“现金搭子”。因家庭开销的庞大和收入的有限,让她们向内寻求存钱的方法,于是组成了“存钱搭子”,一起打卡,发泄存钱焦虑、吐槽家庭矛盾。
对“安全感”的需求促使她们聚到了一起,成为搭子,抱团取暖、彼此激励。
橘子的存钱计划
与亲密关系相比,搭子关系或许会显得更为浅薄,是情感能力的降级,但其实也不全是如此。
在网上发布“找搭子”的帖子一呼百应是常有的事,但想成功“上岗”还得审核才行。
毕竟,“搭子”一般是不了解的陌生人,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某些商家在嗅到“搭子文化”流行带来的不法商机后,针对有两性搭子需求的人推出了“私人订制恋爱体验”。3·15前夕,有记者对这些“恋爱体验馆”进行了探访。
场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门店有398元、498元、888元三种套餐可供选择,套餐包含亲亲、抱抱、身体触摸等灰色服务,都被明码标价。价格越高,尺度越大。
这样的经营场所借着“恋爱体验”的名义提供擦边服务,很容易进一步衍生出卖淫嫖娼等不法行为。
场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店内套餐
有律师表示,一些“旅游搭子”招募贴可能属于商家的隐性营销手段。此外,不排除部分用户利用“旅游搭子”的噱头引诱网友从事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
某平台“旅游搭子”涉黄贴
因此在找搭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避被骗的风险,即使对方满足各项基本条件,对于交付信任也需审慎。见面之前要确定信息的真实度、注意保护个人安全。
总结来说,搭子文化的诞生,与年轻人现有的“弱关系”社交需求有强关联。搭子关系简单、直白,是年轻人们适应社会的一种新式关系,也是一种自我拯救,让自己从原先复杂而庞大的社交网络中抽离出来,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但“弱关系”并不等于“随便建立关系”,在找搭子时一定要保持该有的警惕与戒心,理性、严格地筛选搭子人选。
当然,我们讨论、接受搭子文化,也并不意味着独自一人就是“不合群”。前面有提到过“搭子”为自身的需求而生,那么找或者不找都是个人的自由。毕竟从另一方面来说,“搭子社交”带有较强的目的性,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低质量社交和更深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