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里有“搭子”,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
72.6%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里有“搭子”
80后公务员彭涛今年春节在社交软件上寻找到“搭子”,一起开车去了云南芒市、瑞丽和巍山古城。
调查中,72.6%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里有“搭子”,20.0%的青年表示还没有,有需要会找,7.4%的青年表示没有,也不会去找。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觉得,年轻人都有交友的欲望,“搭子社交”是新时代交友方式多元化的体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依赖技术的进步,网络上的弱连接很容易建立,年轻人尤其是单身的年轻人会热衷找“搭子”。
调查中,大家主要有饭搭子(52.9%)、运动搭子(43.4%)、旅游搭子(37.7%)、学习搭子(34.2%)、游戏搭子(31.1%),其他还有:遛娃搭子(22.4%),团购、凑单、逛街等购物搭子(24.8%),观影、追剧搭子(19.9%),露营、野餐等户外搭子(17.1%),上厕所、打水等校园生活搭子(8.6%)。
在找“搭子”的过程中,大家通常会考虑兴趣爱好(70.1%)、道德品质(60.8%)、节奏是否合拍(48.5%)、消费观念(46.5%)、性格魅力(43.7%)等。
68.9%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
刘雨萌觉得,“搭子社交”是一种更加开放、自由的社交方式,会收获很多新鲜、独特的体验。她建议,由于对“搭子”一开始并不了解,所以期望不要太高,这样失望的概率也比较小。不过她也感觉,“搭子”属于一种浅层的社交,如果不主动维系的话,很容易断开联系。
对于“搭子”社交,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53.7%的青年认为是一种高效的人际交往乃至学习生活方式。
苏泽霖发现,“搭子”也在慢慢成为一种新兴的“脱单”方式,男生会找女生“搭子”,女生会找男生“搭子”,相处的过程和相亲差不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不要被骗。”
调查中,49.3%的青年认为“搭子社交”可能导致缺乏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意识与情感能力,45.8%的青年认为“搭子社交”不仅能够互相帮助,共同实现需求,还可能转化为亲密关系。
“当我们在寻找‘搭子’的时候,我觉得是在探寻自己最没有获得成长的那个地方。比如我在和我的两个‘搭子’聊天时,我会下意识拿他们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想如果是我,处在那样的情境里会怎么样。”苏泽霖说,“搭子社交”也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探寻的方式。
“我有一个打球‘搭子’,平常基本不怎么聊天,纯打球,这就只能算是‘搭子’。如果在打球过程中我们相处愉快,也聊点其他的,慢慢就会从‘搭子’向朋友的方向发展。”彭涛说,“搭子”可以成为结交朋友的一个契机,但也不要对成为朋友抱太大的期望,只能随缘。
受访青年中,00后占27.9%,90后占49.9%,80后占22.2%。
(应采访对象要求,苏泽霖、彭涛为化名)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找“搭子”
王品芝实习生孙丽萍
吃饭遛娃、血拼瑜伽……只要是能结伴做的事,就可以“搭”。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找搭子”?在许多年轻人眼中,“搭子”主打的就是“垂直领域”的“精准陪伴”。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因为兴趣相投,有更好的体验,53.0%的青年觉得是因为做事情想要有人陪或者分担成本。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刘雨萌第一次找“饭搭子”是在大三,“跟一个校友每月约饭一次,我们很合得来,后来成为好朋友。我去另外一个城市旅游时,她还推荐了本科室友陪我一起玩,大家关系都很融洽”。
彭涛说,身边同龄的朋友同事,可能已经有男女朋友或者已经结婚有固定的伴侣,单身人士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玩,只能在网上找人。
调查中,52.3%的青年觉得找“搭子”能扩大个人社交圈,45.0%的青年觉得彼此有边界感,情感负担小,42.9%的青年觉得可以互相激励、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刘雨萌觉得年轻人热衷于找“搭子”有3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在生活当中与自己完全契合的人比较少。“生活当中,本科同学高中同学分散在全国各地,身边熟悉交心的人没有那么多,能够找到人随时随地一起做某件事很难。因此,在自己强烈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可以随时找到‘搭子’,满足自己当下的兴趣需求,效率会比较高。”
“其次,年轻人想要寻求新鲜感,希望和不同的人出游,收获多样、独特的体验。此外,‘搭子’相对于朋友来说是更加浅层的关系,并且和自己的生活交叉较少,这样即使产生矛盾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不了可以断掉这段关系寻找新的‘搭子’。”刘雨萌说。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说,现在的年轻人懒得进行深度交往,因为深度交往劳心费力,他们无论是对于互联网信息的获取还是人际交流,都更倾向一种浅层次的认知和加工,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投入。这也跟他们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大,不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交友和人际关系上有关。
苏泽霖认为,现在网络媒介信息传播速度太快,信息也太虚无缥缈,大家就会想通过找“搭子”,从他人身上得到一些真实的反馈。
迟毓凯认为,“搭子”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更多是凭兴趣出发,双方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同时,“搭子”也能满足对别人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这种新型交友模式。原来都是熟人社会,现在是网络社会,不管你的爱好是多么偏门,都能在网上找到有相似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