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一讲)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3.07.12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一讲)

主讲人:沉默

一、摘要: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很多人因为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心灵不断得受折磨。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第一部分)

今天讲的课程是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第一部分,定律一、二、三。与定律相对应的是伤害,伤害的意思就是不符合心灵成长定律,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创伤。

定律一:成为自己。

一、什么叫成为自己?成为自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二、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看起来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让他人无法理解,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来体现自我,体现自我本能。

下面举一个例子: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公众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布兰妮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这样的成功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企盼。

然而,有谁知道布兰妮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她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是妈妈手里的牵线木偶。

类似的例子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成为恋童癖。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机会。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千辛万苦把儿子培养成才,19岁就博士毕业了。可是孩子一毕业就喜欢做售货员,不需要动脑筋,只有当售货员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愿望。博士只是父亲的愿望。这样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在支持和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允许孩子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允许孩子自由活动,在活动中儿童感觉身体,唤醒身体,让孩子可以尽情地、反复地使用身体、练习身体、开发身体。

请问家长几个问题:我是在爱孩子还是爱面子?我是爱孩子还是爱方便?我是在爱还是恐惧?我是在爱还是控制?很多父母对安全过度焦虑而限制孩子活动,培养出“多动”、“乖、听话”的假孩子。

孩子是通过感觉发现着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保护和允许孩子自己去感觉事物。保护和尊重儿童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感觉,用爱陪伴孩子经历生命之初的各种异样的感觉。破坏、打扰、打断孩子感觉的行为普遍存在于父母的言行中。

家长们,我们常说哪些否定感觉和感受的话?不疼、别娇气等等。

孩子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内在感受带来的情绪帮助孩子自我释放、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和自我展示。接纳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自然流淌,尤其准许孩子哭和恐惧。重视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和爱的连接。为孩子当下的情绪命名,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世界。引导儿童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走向自知后的情绪管理。父母压抑、控制、评判儿童情绪释放的各种行为,随时随地出现。

孩子的情绪往往引发父母的情绪,父母难以管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就会父母自身的情商发展也会影响到孩子粗暴禁止儿童情绪的表达和宣泄。

(情绪可以管理但是不能压抑,家长也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

孩子是自己认知的主人。认知是组织、分析、整合和探索。保护孩子天然的兴趣,保护孩子探知的内驱力。

孩子是自己精神的主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精神环境。父母精神生活的荒芜,使得儿童精神发展的需求无法彰显。父母迷恋电视或者打麻将,势必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不讲文明礼貌,也就不要责怪孩子粗口。

伤害一:我们被选择,被决定。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没有为自己活过、存在过。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有的家长们是不是最喜欢这么说啊?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的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是不是爱,不是由施与爱的人决定,而是由接受者来决定。譬如:你认为打孩子就是爱他,如果孩子不这么认为就不是。这时的爱就变成伤害了。孩子没有选择这种所谓的爱,是被选择。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孩子变成了家长们的产品。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人。

伤害二:精神胚胎被压制。

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

大人是怎样压制了孩子的自发的需要了,这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张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张完整的、小小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譬如,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这不是我们想达到是结果吧?

有一个孩子把一盒巧克力挨个咬一口。孩子怎么说的?我要尝味道啊。家长不必恼火,过几天孩子还会接着吃的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这里的关系是指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那么,请问大家:情商是什么?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一切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如果做不好甚至还是反角。

关系胜于一切。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那么什么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呢?

简单的说,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内化了的父母的角色行为,由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而来,超我的成分居多;内在的小孩就是自我中的小孩角色,本我的成分居多。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但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家长们通常会怎么做?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这就是孩子探索的过程,如果大人替他完成了这个过程,孩子就失去了一次探索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这时候的孩子懂得会很气愤。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定让孩子自己做。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爱是什么?爱是既爱自己也爱他人,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有条件的爱,孩子会觉得我必须做到怎样怎样,否则我就不够好,不值得父母爱。严重影响孩子形成自我价值感。自杀,自残,都是对自我价值感的不认同,不爱自己的表现。大家说对不对?

举一个我回答的例子。有一位家长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学校不懂得拒绝?为什么胆小任同学欺负?我反问她:家长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在家里要求孩子听家长的话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她懊悔地说:是啊,我就是这样要求孩子的,看来我错了。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原因呢?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心里已经形成这

样的关系模式:我不能表达我意见,如果我表达了,我父母就不喜欢我了,就说我不听话,所以我不表达,我听话。这样的关系模式带到学校可不就是不拒绝,胆小任同学欺负吗?这正应了这句话: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我经常回答家长的提问,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怎样才能让孩子听我的话呢?相信这里的家长是不会问这个问题了,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家长们内心也要和谐啊。这个关系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关系中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现实生活中,实施溺爱的父母是为了孩子而存在。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简单而言,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也很艰难,因为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动大手术,是很艰难的。

亲子关系决定人际关系。因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杨丽娟就是这样的例子。她的父母极度溺爱她,结果导致她的“内在的父母”一极非常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一极非常强大。于是,她在父母和媒体面前,都像是一个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对父亲的死,都缺乏正常人应有的哀伤。这不难理解,因为有她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严重缺乏爱的能力。

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么是爱呢?爱就是既爱自己也爱他人。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会爱的人,得有一个平衡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看上面,“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就是说小时候父母不溺爱孩子,孩子知道爱父母,长大了,就知道爱别人。

看例子,杨丽娟的内在的关系严重失衡,只有“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而没有“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能力。父母溺爱孩子的下场。相应的,杨丽娟的父亲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可能恰恰相反,也是严重失衡,但却是“内在的父母”极其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却被严重忽视。于是,他成了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这个逻辑发展到极点,就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的需求,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这种严重忽视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其他细节上也可以得到体现,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里,也从不肯坐在沙发上,甚至连口水都不肯喝。

我们常讲关系的互补性,其实,这种互补性常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因为,所谓的关系互补性,常常是两个失衡的关系的相互弥补。譬如,杨丽娟和父亲杨勤骥的关系就是互补的,杨勤骥的“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杨丽娟的“内在的小孩”过于强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反而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他们两个与正常人都无法相处,因为正常人既受不了杨丽娟的只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杨勤骥的从不肯索取。

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又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他们本来是优秀的好父亲和好母亲。然而,因为一些现实的局限,或一些错误的观念,当孩子幼小时,他们不断与孩子分分合合,最终令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极不稳定的关系模式,而这个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

伤害三:关系最容易伤人

我们最重要的生命诉求是成为自己,而最容易对这一根本性的生命诉求造成阻碍的,就是关系,尤其是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描述,我们看到,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爱。没有爱,一个孩子可能根本就无法长大,他甚至都不会产生活下去的愿望。一些残酷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皮肤的接触,婴儿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来,他们的智商和情商都会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没有自由,一个孩子就会成为抚养者的意志的延伸,他会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孩子的事,孩子自己决定。

第三,关系要平衡。我们常喊“一切都为了孩子”这样的口号,其实这样的口号是极其糟糕的。假若我们真这么做,那么所有的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将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都将丧失爱的能力。真正的好的关系模式是,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也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第四,关系要稳定。爱情中,一个不稳定的关系会给一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伤害。童年时,这个伤害会更重。孩子需要的这样的稳定的家庭: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相爱,爸爸妈妈爱孩子。

这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一个孩子就会受伤,他就难以在内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来,他的人格就会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灵成长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定律一:成为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事有选择权。

伤害一: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不是白纸随意塑造。

定律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胜于一切。

伤害三:不平衡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容易伤人。

原生态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三讲)

原生态家庭与个人成长(第四讲)

上一节讲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投射与认同,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的反映,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这就是投射。如果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恰好和施与投射的人相同,那么你就极有可能接受了这种投射,这就是认同。如果你的关系模式和他的关系模式不同,就不会接受,这就是不认同。今天要讲是的心灵成长的第五个定律。第五定律: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童年幸福,长大后就不断重复幸福,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为何童年痛苦,长大后就不断重复痛苦呢?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主动制造的痛苦,比突然袭击来的痛苦,疼得程度更低一些,于是更容易承受。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童年幸福,长大后就不断重复幸福,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为何童年痛苦,长大后就不断重复痛苦呢?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主动制造的痛苦,比突然袭击来的痛苦,疼得程度更低一些,于是更容易承受。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童年幸福,长大后就不断重复幸福,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为何童年痛苦,长大后就不断重复痛苦呢?

原生态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五讲—主讲人:沉默)

前几课的总结:

定律一:生命的动力是成为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事有选择权。如果我们被选择,被决定,就不会有自我价值感,就没有为自己活过。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不是白纸随意塑造。如果精神胚胎被压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定律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胜于一切。不平衡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容易伤人。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

定律四:投射与认同,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的反映,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这就是投射。如果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恰好和施与投射的人相同,那么你就极有可能接受了这种投射,这就是认同。如果你的关系模式和他的关系模式不同,就不会接受,这就是不认同。

定律五: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这个可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来自于内在关系的对话。幸与不幸,是我们在内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

我们再来研究这五个定律:定律四,投射与认同关系中,我们被投射中了,是因为我们内在关系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本身认可这样的关系模式,所以被投射中了。定律五,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这个可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来自于内在关系的对话。这个定律说明了伤害自己也是因为内在的关系模式。由定律四和五我们验证了定律三,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胜于一切,就是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胜于一切,这种关系模式一般形成于6岁之前。

怎样才能形成健康的内在关系模式呢?

那就看定律一和定律二:让自己成为自己,自己有选择权,孩子有自己的精神胚胎,不要压制孩子天然的精神胚胎,换句话说,就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一定的空间,允许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研究了定律一到五,那么一个人的关系模式从小就形成了,难道不可以改变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就是第六个定律,也是最后一个定律: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大家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就是心理学上的人格,既内在关系模式,所以说,所谓的命运,不在别处,就在你心中,由此,你改变了你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命运。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你戴上蓝眼镜,世界在你眼中就是蓝的,你戴上红眼镜,世界在你眼中就是红的,所以,我们只要改变自己,世界就会变得的不同。

一、别人不是你心灵成长的答案

一种最常见的人生悲剧是所托非人,譬如交错了朋友,找错了恋人,嫁错了配偶……但是,这样的事情,却常常是自找的。

请看一个例子:

一个40余岁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结婚。她的前两次婚姻都堪称不幸,两任丈夫都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脸肿的去上班。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为她鸣不平,因为她不仅漂亮温柔,而且非常能干。

赶来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子是心理医生,她没加入谴责他的队伍,而是耐心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请讲一下整个事件的细节,越详细越好。当两人把事件过程讲出来后,赶来的朋友都惊讶地停止了对丈夫的谴责。

原来,因一件很小的事,他们发生争吵。争吵到最激烈的时候,妻子质问丈夫说,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丈夫说,怎么会,我不会打你的,我承诺过的,而且我从不打女人。妻子说,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来了,你和他一样,你和他们(她的前两任老公)一样,你们男人都一样,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她这番话重复了很多次,突然,他失控了,挥起了拳头,等醒过神来,就发现她已躺在地上。

如只看表面现象,这个男子绝对错误,因为他是暴徒。但是,这个过程一梳理出来,赶来的朋友立即明白,这个女子,真的是在讨打。当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讨打,而是潜意识层面上的讨打。她的潜意识是男人一定会打女人。所以男人打了女人这就符合她的潜意识了。

这个例子说明,许多成年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己心中。当然这只是特例,可是在你身上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特例呢?只是问题大与小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可惜的是,只有少数人才持有这样的观点,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别人身上寻找答案。

二、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长责任

既然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回溯到童年,回溯到与父母的关系上,那么请问,是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怪罪父母,甚至斥责父母,从而把责任推卸给父母呢?

答案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上,但不要怪罪父母。因为,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亲人,这就是一种沉溺性的情绪发泄,没有任何益处,阻碍自己成长的脚步。

渴望改变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样,都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是的,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改变别人的努力,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失败。改变父母的努力,一样会有这个结果。可以引导,引导自我觉察。并且,即便理想的状况发生了,父母的确因你而改变了,他们反省自己对我们的教养方式的问题,甚至还向我们道歉。但是,过后我们还会发现,问题依旧存在。

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外在关系是改变了,但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你的性格还是老样子,那也意味着你的命运一样不会发生改变。

譬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小时候,她爸爸常打她妈妈,这种关系模式最终扎根于她的内心,于是她将它复制在自己的三次婚姻中。那么,设想,她的父母改变了,不再发生战争了,甚至非常非常和谐了,她的婚姻关系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吗?显然不会!父母糟糕的关系模式,是她的糟糕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原因。但她的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独立性,就不再会随着父母关系的变化而自动发生根本性改变。

成年后,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不要再将焦点放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上,认为这个外在的关系改变了,自己就得救了。要想得救,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到自己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上。

三、内心不改变,还会走在老路上

父母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我们自己的外在条件也不是。

一位50余岁的女士,也是成功人士,她对金钱有一种痴迷。尽管她已不再需要挣钱了,因为她的事业和积蓄足够她和家人过很富足的生活了。但她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她的心就会有空空如也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而要逃避这种感觉,她发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钱不断累积时,她会有一种安全感。

这两个例子表明,很多时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循环。我们不断地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奋勇前进,但其实只是为了逃避内心的一些受伤感。这个办法看似有效,因为我们奋勇前进的时候,受伤感的确似乎没有了,而成功带来的富足、荣耀和羡慕,也令我们非常享受。

许多人失眠,也是因为同一原因。当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我们绷得非常紧,内心的东西就被忽略被压制了,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内心的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我们就会难受。于是,为了不难受,我们就不放松,但不放松,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

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于是你会发现,你越努力,越优秀,失眠就越重。最终,你只好求助于药物,而这也逐渐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你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重,你需要的药物剂量越来越大。

对此,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有很好的描绘:“先是有孤独,然后又有逃避这份孤独的执著活动,接着这份执著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操纵了你整个人,使你无法看清真相。”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的外在的优秀究竟有没有带给你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那么你一定是将外在条件当成了逃避内在自卑的工具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么请试着对内在自卑做工作,而这个内在的自卑,一定发生在内在的关系模式中,一定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对获得爱与认可没有信心。

其他“别人”也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到了别人身上,渴望了解别人,而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变别人。那就错了。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的有问题的孩子、有问题的配偶所造成的。他们要是改变了,我就幸福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她们最需要做的,是把焦点从丈夫的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是反省她们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这经常是“有问题的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和“渴望改变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的小女孩”。

四、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我们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完成的。相对于“成为自己”而言,似乎“关系”更重要。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该如何成为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该如何成为自己,这只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缚我们走向成为自己的最大障碍,就是围绕在关系上的迷雾。假若破除了这些迷雾,理解了关系的实质,懂得放下对别人的执著后,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自动会浮现出来。

关于我们的心理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B

A————C

A,(事件),B(信念),C(结果)

看起来,事件直接导致我们的行为结果,但其实,这中间由我们的信念做了大量的加工工作。

B可以视为信念,也可以视为一个人格系统,一种对话,即内在的关系模式中,“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对话。不管你怎样理解,都不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令自己的人生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必须对B进行深度的了解。黑匣子就是潜意识,就是来自内在关系模式。来自小时候的原生家庭。

假若对B有了深度的了解,那我们的心理行为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深度的了解一旦发生,B一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即便暂时没发生变化,它也不再是一个“黑匣子”,那么当一个事件发生后,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自动出现一个特定反应,而是会加以控制、进行分析,然后再主动选择更合理的反应。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被指责,就会发火。是吧?

那是因为我们对小时候被指责的一种对抗和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按住了自己的心里按钮。而不会分析,他的指责是他的心里有问题,和我们无关的。

从内在关系模式的角度看,如果你对B没有深度的了解,那么你基本上就是一个纯粹的原生家庭的产物,你彻彻底底地陷在家族命运轮回的链条上,一个完全了解你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可以轻松对你的人生做出一个准确的预言。

内心认可自己,就不会把别人的指责当成圣旨。从而发动保护自我的战争。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黑匣子,这也就是说,你的一生是白活的,你不过是一个家族的自动产物。但是,一旦你对B有了深度的了解,你就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跳出家族命运轮回的链条了。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将不再只是一个别人的生命的延续,而有了你自己的意义。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苏格拉底如是说。我想,这位古希腊先哲的话可以从上述的角度来理解,即你必须省察你的生活,然后再根据你的了解,对你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

很多人会告诉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做好某件事。并且,为了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还提供了许多办法。然而,每当听到这样的教导时,我忍不住会想,假若我按照这些办法做,那我的人生,究竟是我的,还是他们的呢?

所以我觉得,教给大家应该是理念,然后自己觉醒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单纯强调方法和技巧。我不能改变任何人,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你才能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而要达到这一点,你要做的就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一旦你的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信念和教条背后藏着的潜意识的“黑匣子”的内容被自我觉察的光照亮,那些以前控制着你的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消失了。

五、亲密关系是决定人生是否和谐的第一关

我们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关系:

1)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孤独;

2)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

3)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

4)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若想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那意味着我们在这四个关系上都做到了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第一关,假若这一关过不了,根本没和谐可谈,那么其他三个关系也一样是谈不上和谐的。

之所以认为亲密关系是第一关,这是由亲密关系的特质所决定的。所谓亲密关系,不外乎两种:亲子关系、婚恋关系。如果你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个关系最终会内化到你潜意识深处,成为你人格的基石,这也意味着你的内心是和谐的。一旦有了一个基本和谐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容忍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就不是太难的事情了。

相反,如果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充满冲突的,那么你的婚恋关系也势必会充满冲突。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延伸到你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你与世界的关系上,令你习惯在社会和世界中制造冲突。希特勒与父亲的关系充满了激烈的冲突,这个充满冲突的关系模式最终延伸到希特勒生命的每一角落。

作为亲密关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会种下因,而长大后的婚恋关系会收获果。因为这个因果关系的关联如此强烈,我们可借助婚恋关系来反省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其实也就是自己的内在关系,也即人格。

前面讲的那位挨打的女士,她这么做,一定是有一些很重要的理由。在这些重要的理由被觉察前,它们无疑就是一个“黑匣子”,它们操纵了她,令她在婚姻中一直处于自动反应的支配之下。但一旦她认清了这个“黑匣子”,她的内心就会发生剧变,她的心理行为模式会从自动反应发展到自主行为。

这个“黑匣子”里究竟有什么内容呢?答案可能有许多种。

一种可能的情形是,这位女士的妈妈在挨打后,可能和女儿一样,叫来一些亲朋好友,让他们指责自己的丈夫。她还可能会经常向女儿倾诉,让女儿同情自己。

更可能的情形是,这位女士在替妈妈争取公平。在她的原生家庭,当妈妈被爸爸暴打之后,可能会不吭一声,但女儿忍不住想来替妈妈争取公平,她对爸爸充满了愤怒,并渴望替妈妈对爸爸进行报复。只是,如果爸爸太暴力的话,女儿未必敢把愤怒表达给父亲,她可能会将这个愤怒压抑在心中,以后再寻求机会把它表达出来,而最容易找到的机会,就是她自己的家庭。第三次婚姻中,暗含着这样的一个逻辑——她把丈夫变成和父亲一样的暴徒,然后她可能就会抛弃他,和他离婚,离婚就是她的报复方式。

当然,这一切并非是她有意的追求,而是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她对潜意识层面的内容越不了解,她被这个“黑匣子”控制的程度就越深,而命运的轮回也就越无从打破。

但如果她清晰地了解了这些深层的心理机制,她就会懂得,她对丈夫的行为是多么不合理,她也就可以放下这些行为了。那么她就可以不受黑匣子的控制了。

六、从自己入手是改善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省察一下自己关于亲密关系的信念和教条。那一切被我们当作金科玉律的东西,真的就是正确的吗?有太多的时候,那些看起来无比光鲜的金科玉律,其实不过是一个你根本还不了解的黑匣子罢了。

摆脱黑匣子的控制,自己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

比方说,一个女孩说,她一定要找一个有男人味的男友。这个男人味,到底是什么意思?许多和她有同样渴望的女孩,最后找的男友或丈夫,其实就是一个施虐狂。有这样梦想的女孩,常常是刚伤痕累累地离开了一个暴力男友,接着又迷上了一个有“男人味”的男子,结果最后又是伤痕累累。她们也觉得自己有些不对劲,但她们会说,我就是对温和的好男人没感觉。

感觉的确是最重要的,只是,感觉其实只是一个信息,如果你仔细聆听这个感觉,你会发现藏着这个感觉背后的真相。那个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但我们经常抵触这个会令自己难过的真相,我们更愿意放纵自己的感觉。那么,你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过是其他人的生命的一个自动反应的结果而已,你看似活过,但你其实不曾存在过。

童年越不幸的人,越容易产生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越容易在乎感觉。由此,我特别想强调,如果你的童年很不幸,那么一旦有了一见钟情,那么这几乎一定意味着危险的来临。假若你渴望过健康的生活,你渴望自己的心灵有所成长,你渴望你的一生是你自主选择的结果,那么请不要立即投入到这种迷恋式的爱情的怀抱中去。你要停下来,试着不去执著于那个人,那么你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情绪。这时,你好好去聆听一下,你的这些情绪是什么,这里面藏着什么信息。如果你听到了,你就可以解脱了。

停下来,聆听,而且什么都不做,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办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自动反应的支配下。

譬如,你一坐在电脑桌前,你会有点急不可耐地想打开电脑。那么,试着就是不打开电脑。这时你一定会有情绪产生,然后去体会这个情绪,顺着这个情绪往下想,看看最后究竟会看到什么,那个最后看到的东西,一定是很重要的答案。一旦找到这样的答案,你对电脑或网络的执著就可以放下了。

一个女子,一次看体育比赛,一个运动员撞在另一个运动员的脸上,撞得对方头破血流,这个女子忍不住哈哈大笑,结果被丈夫说冷血。她也觉得自己太冷血了,于是开始谴责自己。我建议她去体会去聆听自己的内心,展开一下自由联想,从那个撞击的画面自由想象下去,看看会想到什么。她这样做了,最后脑中出现的画面是,她的爸爸一拳打在妈妈的脸上,而那时她觉得很爽。

为什么呢?原来,她的妈妈是特别喜欢唠叨的人,而她的爸爸是很沉默的人,尽管很讨厌妻子的唠叨,爸爸却不会还嘴,更不会使用暴力。但这个女儿为爸爸感到痛苦,于是渴望爸爸揍妈妈。然而,这种渴望似乎大逆不道,她自己也无法接受,只好把它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任何自然产生的情感都是压抑不了的,它总要找机会表达出来,她在看体育比赛时的冷血就是表达了这种被压抑的情感。

我们的一切心理都是围绕着关系展开,它先在原生家庭的关系中产生,而后又在其他关系中展现。只是,关系势必意味着别人的参与,这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个关系中的事情,到底该我负责,还是该对方负责,若想改变一个关系,是该从我入手,还是从对方入手。

答案自然是,我们该从自己入手,这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自己心灵成长,你成长了,就平静了,平静了就会理智的处理问题。教育不成功,往往来自自我感觉的放纵。放纵自己,孩子就倒霉了。

但问题是,童年时,一个关系中的事情,的确不该孩子负责,孩子如果想从自己入手,也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这就给我们的人生制造了巨大的矛盾,我们多在童年学会了把改变关系的责任放到了别人身上,我们长大后又把这个做法照搬了过来,但这是无效的。心灵成长是自己的事。

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内容:

人生的答案在你心中,别人不是你心灵成长的答案,虽然我们的关系模式来自于童年,但是我们不能怪罪父母,而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我们可以从自我入手,这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跳出家族轮回的命运,认清控制自己的黑匣子,选择做自己。

同时让我们的下一代,从现在开始就选择做自己,还给他们属于他们的那一片天。

THE END
1.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样的父亲,强势而又极度偏心的母亲,让苏明玉心中充满了对原生态家庭的仇恨和冷漠。但最终,母亲走后,逐渐痴呆的父亲还是靠女儿养老送终,儿子呢?都溜到了天边……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原生态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https://www.meipian.cn/2x30nhle
2.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很多可怜的妻子像刘女性一样,抱有对丈夫改邪归正的幻想。也出于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心,并没有离开那个对自己家暴的男人,相信了他们的认错。不成想,下一次拳头打过来,只会越来越密集。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敏曾在写《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的时候,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给家暴妇女支持小组打电话求助的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3.王芳闻网络文学馆抓创联:核心问题是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让作协感受到这个“家”的作用,有“家”的依靠。在工作中我总结出四联: 第一是联系专业委员会。省作协成立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1个文学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由有影响力的10位作家组成。我们协调各专委,每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http://zt.whjlw.com/wenxue/wfw.html
4.微博而讨好的行为,会让伴侣觉得你的付出没有价值,逐渐认为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越来越忽视你、不重视你,你在感情里就会很被动。 因此,如果经历一段不幸福的感情,一定要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需求、行为的影响,从这个维度看感情问题,才有可能看到问题实质,真正解决感情问题。 忠于祖国忠于她:还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https://m.weibo.cn/status/LjPZ8gFnI
5.艺术评鉴杂志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2013年第3X期关键词:world village 音乐主题 西方音乐 项目推荐 家庭活动 日至 产业平台 多元文化 综合平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推动中西方音乐市场发展的产业平台—"影响城市之声"(SOTX)即将在2013年再度启航,于4月3日至7日在北京奉上一场为期五天的音乐饕餮。主办方视袭音乐每年精选全球知名音乐节负责人、演出商齐聚中国,挑选最https://www.youfabiao.com/yispj/20133X/
6.原生态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没有出息起到决定性虽然说没有绝对的。一个家里整整洁洁有条有序。不仅对孩子有影响,好的环境也可以治愈人的心情不是吗?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原生态家庭不好,而是要呼吁那些。不懂环境和关系的问题,先前是看不到,等到自己发现已为时已晚,在这里祝愿每位原生态家庭,都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开心欢乐我的童年。https://www.jianshu.com/p/e9910f3073ef
7.幼儿园大班老师给家长的一封信(精选12篇)如果您的孩子刚刚迈入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他新的生活,相信您的心里一定有很多不舍,甚至还有一些焦灼。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折时刻,从此,这个弱小、稚嫩的孩子,将暂时脱离您全方位的庇护,去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 请您不要担心,您的这些焦虑情绪往往对孩子影响最深,而孩子对新环境或同伴及教师的适应能力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h8fdxdc.html
8.读书笔记之高尔基13篇(全文)《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说, 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 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两大要素: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在政体的两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92n8gtn.html
9.人民日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家长必读)一个人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理阳光很多。 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https://www.nmwomen.org.cn/index.php/home/index/content5/id/547/mid/261
10.母子本为一人,母子共生是一种原生态母子本为一人,母子共生是一种原生态。母亲决定着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父亲决定着孩子的分离感(独立性),这是家庭塑造的人的两个最基本的心理意义。 心理学家鲍温用“分化”一词来描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其本质就是在描述一个人与母亲分离的程度。 https://m.chunyuyisheng.com/m/topic/50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