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男,1984年生,郭某,女,1986年生。两人系大学校友,2009年确定恋爱关系,2010年登记结婚,2011年生育长子,2015年生育次子。婚后初期二人恩恩爱爱,感情很好。慢慢地,由于双方各自的原生家庭对当事人婚姻家庭生活的过多渗入,导致二人在生活上产生很多分歧,矛盾慢慢堆积直至爆发,大吵大闹,离家出走等至双方关系不可调和,2017年2月,张某起诉离婚。
郭某收到法院传票,顿觉陷入绝境,立即求助于武陵源区妇联。郭某不会想到,其与丈夫近十年的感情即将破碎,她苦心经营和维系的家庭即将分离,但丈夫的离婚起诉状白纸黑字异常清晰与刺眼,条条句句都控诉着对这段婚姻的不满。郭某想到结婚以来,自己和娘家人为这个家庭都付出了很多,为了生育小孩,郭某放弃自己的前程事业,娘家人更是时常照顾自己一家。为了处理好与丈夫原生家庭亲戚的关系,郭某谨言慎行、小心翼翼,而丈夫为何总是顾及自家的亲戚而忽视她的感受,且一味听从于父亲与她唱反调?她感到绝望同时也不想结束这段婚姻,毕竟与老公相扶相依多年,她明白老公内心其实还是爱她的,他们还有两个可爱活泼的儿子,多么完美的家庭!然而近几年的矛盾分歧确实越来越多,她也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样才能挽回老公的心,重拾旧日的温情。
二、调解过程及结果
区妇联立即展开维权行动,联合武陵源区法律援助中心、武陵源区法院的工作人员全面调查案情,了解到当事人婚姻的三个问题:
1.二人心理上均过分依赖于原生家庭,社会角色认识不清晰,大事小事找父母,大事如买卖房产,小事如走亲戚、日常口角。二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其自身已经是一个新的独立家庭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长久以来导致二人分歧增多,自身家庭凝聚力下降,慢慢演变成离婚纠纷。
2.张某父亲过多渗入当事人家庭生活,大事小事决断都必须参与且当事人必须服从,张某夹在父亲与妻子之间虽然为难,但是没有起到调节与润滑剂的作用,相反一边顺从父亲“尽孝”,一边敷衍妻子“尽忠”,最终导致矛盾升级且扩大到三个家庭之间。
开庭当天,妇联工作人员出庭参与调解,先背对背分别与张某、郭某沟通,指出二人各自存在的问题,强调对方的优点。再面对面通过双方亲戚的参与进行调解。二人承认感情确实很好,组建一个家庭实属不易,为了家庭琐事而离婚不值,且不希望让孩子日后生活在破碎的家庭环境里,张父也表态不再干涉张某的婚姻生活,只希望他们和睦相处,并给儿媳妇郭某提供单独的住房方便其送小孩读书,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承诺在今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改正自己的问题,重拾家庭昔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