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有不少网友建议,既然有“离婚冷静期”,更应当设立“结婚冷静期”,因为没有结婚也就不存在着离婚之说,年轻人更应该在结婚之前,认真冷静地思考一下,是不是出于情感“冲动”才决定要结婚的,避免发生一些刚领完证就后悔、酒席都没来得及办就离婚的现象。
当然,这样的逻辑也并不十分严密,结婚和离婚之间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其中的因素显然也更加曲折、复杂。在此,我无意去探讨国家立法层面的合理性,更想从教育系统和社会总体幸福指数的角度去做一些讨论。
应该看到,婚姻的满意度关乎个人和家庭的福祉,而人们总体婚姻的幸福感也会产生累积效应,增加社会总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离婚率的不断走高,从隐性层面来说,就可能意味着社会总体幸福指数的降低。
这导致的结果是,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深度性相比,我们对婚姻的认识大都是肤浅的、零散的、碎片化的,或是受到影视作品或小说的片面影响,或是受到家长经验的灌输。然而,时代处在不断发生变化中,一些父辈的人生经历与年轻人的实际需求之间也存在着错位,老一辈的经验可能存在局限性,并不具备绝对的适用性。
更为尴尬的是,在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婚姻规划教育的前提下,很多毕业生在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之际,就在父母的“催逼”之下,直接面临相亲与结婚的现实要求。现实中,很多人在相亲之前也未必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该找个什么样的人,遑论接受一些专业方法的指导。
老话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更是一种战略投资,婚姻失败,离婚就直接意味着财产的分割,不管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而言,都是如此。当然,婚姻也是一种超经济的行为,不是单一的投资与收益这么简单,还需要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考量。毕竟,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是单点对单点的沟通,彼此的关系比较简单,而一旦决定结婚,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其实就成了两家人之间的并购。因为关起门来,回归家庭生活,双方都会裹挟着彼此家庭的基因、习惯,乃至思维模式。
说到底,婚恋规划既是一种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种技法和策略。不同的人对婚恋当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它应该形成一套融合相亲、恋爱、结婚、感情维系和法律援助等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在直面批评和修正中不断地完善,从而给年轻人提供一些引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