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遭遇“群扰症”:网络群组成恶意营销聚集地东北网舆情频道

翻看被群聊信息占据的聊天列表,不少网友抱怨自己正遭遇“群扰症”:“这种食物不能再吃了!”醒目标题让人真假难辨,不少聊天群甚至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有的群组由于缺乏平台监管,有意无意地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有的群聊看似信息满满实则杂糅,从花式营销信息到拉票寒暄,令人烦恼不已。

破解群组困扰,规矩必不可少。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不仅明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落实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也对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包括群组成员列明规矩、画出红线。

花样迭出肆意传播

群聊天滋生谣言

随着各类手机即时通信软件的应用和普及,“群生活”已成为很多网友的日常必需。然而,一些网络群组却被人利用,成为谣言散布和传播的“始发站”。从闻所未闻的健康养生信息到骇人听闻的治安事件,从煞有介事的文字描述到“有图有真相”“视频为证”的推波助澜,起源于群聊的谣言内容花招迭出。群成员稍有不慎便会中招轻信,甚至在无意中参与了谣言的扩散传播。

网络群组缘何成为谣言“重灾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分析,区别于新闻报道和自媒体,源自网络群组的信息在生产和流通上缺乏把关机制,再加上网络平台本身的传播特质,使得这些群内聊天能被便捷地二次传播,导致群聊中谣言易发多发。

破除群聊谣言,群主应负责任。《规定》明确“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责任体系,同时要求群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

群主有权,但也并非独大。“群成员能做的,不仅仅是单纯被动地遵守群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建议,借助高效的协同合作模式,群成员不仅可以协助群主及时发现和处理谣言及造谣者,还能对不作为的群主加以监督。

涉赌涉黄诈骗传销

群行为触碰底线

不仅是层出不穷的在线赌博骗局,如今不少违法分子屡屡借助网络群组私密性强、扩展迅速的特性“掩护”其违法行为。有的利用网络群组寻找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的买家,甚至有的还在群组中公然售卖公民个人信息;有的通过收款入群等手段传播、售卖色情淫秽视频;还有的则盯上了网络群组背后的熟人关系和圈子特点,打着各类旗号从事非法传销行为。

“大胆跟着干,月收入上万。”“动动手,张张嘴,收入就像自来水。”今年以来,成都市公安经侦部门已先后侦办“1040工程”“五行币”“众善行”等系列组织领导传销案件,这些传销案件多利用网络群组进行宣讲洗脑和上下线联系。报告显示,这些微传销参与人员保守估计在千万人以上,参与金额可达数千亿。

“在一些不法分子眼中,网络群组已成为其进行犯罪预备、犯罪联络甚至销赃的重要方式。”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这些群主建群的目的就在于组织犯罪,同时也存在群主明知某成员利用群工具进行犯罪却放任不管的情况,进而造成违法行为的二次传播。

群主有意为之,平台不能放任。姜奇平认为,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发挥平台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对恶意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群组采取警示整改、暂停发布、关闭群组等处置措施,直至报有关部门处理。同时也应与网络监管部门等形成良性互动,明确权责界定,改变诸如“技术可行却无权处理”的管理困局。

营销拉票低质杂糅

群生活遭遇骚扰

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6.68亿,较2016年底增长2981万,占手机网民的92.3%。“一人多群”的“群生活”成为常态,然而随之而来的“群骚扰”却令人不胜其烦。

越来越多的网友吐槽,网络群组已沦为商品恶意营销、网络投票和低质杂糅信息的“聚集地”,严重影响了正常交流和使用体验;而群聊中的跟风附和与动辄而来的语言攻击,更让不少人苦恼。“人们在网络社交群组中的一切言论和行为,都不应当有和线下不同的标准。”常江建议,在一些有专门主题或功能的群组中,以成员共识的方式确保沟通有效性,是消除“群骚扰”的办法之一。

“健康良性的群组状态,离不开平台、群主和群成员三方的共同努力。”朱巍表示,对于不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群聊烦恼,需要群成员自觉承担虚拟空间的社会责任,“群主和平台保证的是底线,而关键更在于每一个群成员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能跟上虚拟空间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本报记者钱一彬左怡兵邝西曦)

THE END
1.12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公布本报讯 (宗和)记者10月12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翻炒旧闻等方式,编造公共政策、社会民生、突发案事件等领域的谣言,严重误导网民认知,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网信部门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和处置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账号8583个。现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970239225/756f76f902001dl06
2.网络安全丨9种常见网络诈骗手段请看清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724305
3.个人在网络生活中,面对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该如何防范?(最全问答)三是网上中奖诈骗,指犯罪分子利用传播软件随意向互联网QQ用户、MSN用户、邮箱用户、网络游戏用户、淘宝用户等发布中奖提示信息; 四是“网络钓鱼”诈骗,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进行诈骗活动,获得受骗者财务信息进而窃取资金。 预防网络诈骗的措施如下: https://blog.csdn.net/2301_77162959/article/details/130414177
4.2023年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盘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整体运转已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而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各个国家乃至全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确保网络空间的稳定和安全。 个人方面,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泄露和滥用的风险。网https://www.eet-china.com/mp/a273064.html
5.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研究(精雅篇)各地农户之间定期召开通气会议(可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沟通本地舆情传播和管控情况,交流有效的舆情管控经验,遇到危害农户普遍利益的虚假信息或者谣言时第一时间商讨应对措施,并付诸实施。 (五)不排除司法手段 当某些虚假信息或者谣言的传播切实且极大危害大量农户利益时,且通过媒体澄清和政府处理都无法解决之后,农户们要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0h5yq7.html
6.11月关于海南的这些谣言信息,你看到过哪条?最新一周网事→点击查看详情: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三批涉突发案事件、公共政策、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仿冒学术期刊诈骗钱财!中央网信办通报→ 近日,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根据网民举报线索,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受理处置一批仿冒学术期刊诈骗网站。这些仿冒网站页面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网站页面内容相似性很高,http://www.hkwb.net/news/content/2023-12/12/content_4259868.htm
7.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谣言2022-08-26 缩短对集中隔离等的追溯时间不会加剧疫情传播2022-08-16 当前疫情形势如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回应2022-08-16 “杀猪盘”盯上互联网平台,网络虚假人设诈骗如何防?2022-08-16 早上金苹果,晚上毒苹果?到底啥时候吃水果最好?真相来了2022-08-16 眉毛越长代表寿命越长?人到中年眉毛变长是好事?https://piyao.henanjubao.com/pyfb/mtqz/
8.案例发布!该辟谣视频由“无锡博报生活”视频号首发,获网民大量转发评论,引导家长听从专业建议,正确看待处理青少年近视问题。 报送单位:无锡广播电视集团 06 抵制网络谣言 共建网络文明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发声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各类网络谣言时有出现。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信息,如何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谣言?本https://www.wxrb.com/doc/2023/03/30/2629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