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泛滥的网络谣言,我们应该如何守护「相亲相爱一家人」危害性受害者虚假信息

我们能轻易地驾驭这纷繁信息的世界,源自于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成长。但我们的父母一辈成长与接触社会的时候,没有电子数据的日子才是常态。

中老年人原本就是诈骗犯罪的主要受害者,十多年来,中老年用户的技术可能没什么跃升,但图谋不轨的人确实在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诈骗活动的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时候就是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网络谣言为起点的。比如网信中国在今年7月的一篇新闻稿中提到:

少数派年初曾经举办了一个把征文喂给AI来写的活动,编辑部曾经提到:

站在「科技」和「创作」的交叉路口,少数派编辑部的我们对AI生成技术的影响有第一手的感知。……越来越多似乎闪现着AI身影的片段也让我们难以分辨。

这些年我已经与ChatGPT和StableDiffusion的生成式AI技术交手过,对其速度、质量和易用性印象深刻。普通人只需掌握基本的提示语撰写技巧,就可以让AI服务从大纲到插图处理文稿,而无需对话题有进一步地深度了解。但到了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同样可以通过操纵提示语,让AI生成出具有暗示、欺骗性质的内容。

戈登弗里曼博士(游戏中的虚构人物)直呼内行

以上例子仅是由最简单的提示语生成。从一个熟稔ChatGPT的界面和工作原理的人——本文读者大多可能属于此类——看来,当然可以将其归于AI擅长的「胡言乱语」,一笑置之。

虽然这些内容并不全都是由AI生成,但在人工进行微调并融入真实的内容后,它们就变得难以辨别,即使对我们这样的紧跟潮流的普通人也是如此,更不用说那些电脑技术知识仍停留在几年前的家人了。

▍为什么父母们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的目标

首先,容易高估网络信息的权威性。我们的父母主要在广播、电视和报纸媒体时代成长,对新信息的信任度较高。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他们会本能地相信各种源自公众号、地方发布或是其他用户撰写的内容。

再者,缺乏信息核实的意识。很多中老年人没有「主动在搜索引擎上检索」的行为习惯,因此当对信息产生疑虑或误解时,没有办法进行核实。甚至还有为避免麻烦子女,直接向向保险或保健品推销员咨询的情况,被误导地接收更多模糊信息。

最后,尽管我们努力向父母一辈的人解释网络谣言的危害,但很难阻止他们信任这些假消息,尤其是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此外,凭借AI换脸等技术,像「假靳东直播」这样针对他们的谣言诈骗频出,清晰显示了网络谣言正在朝向精准用户定位方向演变。

▍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都说沟通是消弭隔阂的良药,在面对网络谣言这种旨在混淆视听的东西时,我们与父母之间良好、高效的交流就成为了关键。网络谣言哪怕侵略性再强,伤害再高,也依然是需要遵照「谣言」的模式,见缝插针挤进父母的生活里的。换言之,如果一则谣言压根就不被注意到,自然也就造成不了伤害了。

但是,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网络谣言对中老年人构成了威胁,类比流感偏好感染老年人和儿童,它们同样采取了「乘虚而入」的策略。中老年人有对时事信息的需求,却常常依赖于电视、广播和报纸这些传统媒体,网络信息便填补了这一空白,尤其是那些「逻辑分析」后的针对性新闻。

所以,我们在这个环节里面要做的就是加强交流——并且是那种长期坚持的、有规律的,以父母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的沟通。这样,就能尽早察觉到他们听信网络谣言后产生的影响:新增的奇怪生活习惯,没有见到商品的快递盒子,突然改变的食谱等等,当然还有最直接的:原因不明的大额开销。

我们也要主动向父母科普最近的重大事件、科学的健康知识和多元的国际新闻,填补他们的信息「空白」。这样,网络上无根据的谣言就很难找到进入的空间。即使他们听到了谣言,父母也会更倾向于寻求我们的意见或接受我们的建议。需要注意的是,解决谣言的过程往往会改变他们已有的观点,所以初始的交谈需要小心,以免一开始就聊坏了。

技术阻隔:软件守护,积极参与父母的数字生活

在观点交流之外,技术上的手段同样是不能少的。即使父母的主观准备已经做足,我们仍然需要帮忙提防着一些纯粹恶意的信息渠道,而第一道防线就是他们的手机。可以采取的做法包括——

在父母的手机上开启安全扫描或限制安装应用功能。目前国产Android主流品牌都有「纯净模式」或「守护模式」,只允许安装来自厂商应用商店的app。如果父母有被莫名软件下载的抱怨,那么这个限制安装功能可以缓解这样的问题。

如果实在深受其害,或者父母就是喜欢一路确认点下来的话,你也可以考虑直接用ADB命令或者类似的方法禁用掉Android系统的软件安装器,彻底阻止任何新app的安装。

以目前最新的MIUI14为例,在「设置-安全-家人守护」中将自己和父母的小米账号相互添加为家人之后,可以申请权限实时检测对方的位置、并且直接远程管理对方手机上安装的程序了(不过危险拦截目前还没有上线)。

提醒父母不要随便将手机交给陌生人。我曾多次在网上和街头见到有些推销员或活动人员主动接过中老年人的手机(甚至有些毫无礼貌地夺走),直接替他们领取优惠券、填写表格,安装应用程序。有些甚至当即将电脑连接到手机,下载并安装应用程序。提醒父母不要随意交出手机,不仅可防止网络谣言的危害,也是当前社会最基本的安全指引。

培养意识:信息永远有真假之分,要培养父母的「核实」习惯

对于网络谣言来说,最彻底的预防方法还是认知习惯层面的。我们应当想办法帮父母培养起来不轻信、要核实的习惯。

这方面,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一步莫过于教会父母使用搜索引擎。因为相比起沉浸于各个app内鱼龙混杂的信息流和视频流,有针对性地搜索的目的性更强,遇到谣言的概率也更低。

教给父母一些便捷的信息核实工具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

诚然,上述方法在绝大部分时候只能作为用以辅助父母核实信息的工具,而不是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观念。然而,借助这些工具,你至少能在下次在家族群内遇到不实的谣言时,通过辟谣而非争辩来反驳这些谣言。如果能成功教会父母看待不明确报导时先查询其真伪,那么被谣言误导的可能性就会进一步降低。

最后,我们还需要清楚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只要网络流量的利益还存在,网络谣言就不会彻底消失。而在如今这个时代,想要以「断网」的方式彻底隔绝父母辈与网络谣言是不现实也不可取的。要想有效的帮助他们免受危害性网络谣言的影响,除了在谣言出现之后尽早发现、及时切断和积极辟谣,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方向上的行动:努力让父母避开那些网络谣言的高发区。

举例来说,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国公众健康网」、隶属于人民日报的「健康时报」、隶属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卫健康」等等,我们当然也可以像网络谣言一样,见缝插针的在父母每天的信息流里面填入真消息。

虽然起效的周期会很长,并且更多侧重于对于网络谣言的「预防」,但是这样与直截了当地反驳他们刚刚获取到的伪知识不同,是更容易为他们接受的。

真实的亲属群记录

▍免受泛滥信息侵害的根源

因此,想要彻底「杜绝」父母辈们接触到这些在我们看来质量低劣、囫囵吞枣的网络信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像当年「戒游戏宜疏不宜堵」的讨论那样,这样对于减少危害性谣言的影响并无帮助,反而有可能矫枉过正,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谣言的伤害。作为一代熟悉技术与网络的人,我们的责任就是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的父母掌握网络使用的「度」与「术」。

THE END
1.12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公布本报讯 (宗和)记者10月12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翻炒旧闻等方式,编造公共政策、社会民生、突发案事件等领域的谣言,严重误导网民认知,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网信部门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和处置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账号8583个。现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970239225/756f76f902001dl06
2.网络安全丨9种常见网络诈骗手段请看清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724305
3.个人在网络生活中,面对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该如何防范?(最全问答)三是网上中奖诈骗,指犯罪分子利用传播软件随意向互联网QQ用户、MSN用户、邮箱用户、网络游戏用户、淘宝用户等发布中奖提示信息; 四是“网络钓鱼”诈骗,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进行诈骗活动,获得受骗者财务信息进而窃取资金。 预防网络诈骗的措施如下: https://blog.csdn.net/2301_77162959/article/details/130414177
4.2023年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盘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整体运转已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而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各个国家乃至全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确保网络空间的稳定和安全。 个人方面,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泄露和滥用的风险。网https://www.eet-china.com/mp/a273064.html
5.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研究(精雅篇)各地农户之间定期召开通气会议(可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沟通本地舆情传播和管控情况,交流有效的舆情管控经验,遇到危害农户普遍利益的虚假信息或者谣言时第一时间商讨应对措施,并付诸实施。 (五)不排除司法手段 当某些虚假信息或者谣言的传播切实且极大危害大量农户利益时,且通过媒体澄清和政府处理都无法解决之后,农户们要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0h5yq7.html
6.11月关于海南的这些谣言信息,你看到过哪条?最新一周网事→点击查看详情: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三批涉突发案事件、公共政策、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仿冒学术期刊诈骗钱财!中央网信办通报→ 近日,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根据网民举报线索,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受理处置一批仿冒学术期刊诈骗网站。这些仿冒网站页面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网站页面内容相似性很高,http://www.hkwb.net/news/content/2023-12/12/content_4259868.htm
7.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谣言2022-08-26 缩短对集中隔离等的追溯时间不会加剧疫情传播2022-08-16 当前疫情形势如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回应2022-08-16 “杀猪盘”盯上互联网平台,网络虚假人设诈骗如何防?2022-08-16 早上金苹果,晚上毒苹果?到底啥时候吃水果最好?真相来了2022-08-16 眉毛越长代表寿命越长?人到中年眉毛变长是好事?https://piyao.henanjubao.com/pyfb/mtqz/
8.案例发布!该辟谣视频由“无锡博报生活”视频号首发,获网民大量转发评论,引导家长听从专业建议,正确看待处理青少年近视问题。 报送单位:无锡广播电视集团 06 抵制网络谣言 共建网络文明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发声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各类网络谣言时有出现。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信息,如何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谣言?本https://www.wxrb.com/doc/2023/03/30/2629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