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理论演变的“现代”阶段,“内省”这个术语是指:在治疗中,治疗师冷静地、客观地、敏锐地洞察患者的个人史,现实地理解其动机与环境。而到了“后现代”时期,该术语则指患者与治疗师主观上一起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创造描绘出符合患者背景和将来的蓝图——是对当前事实的描述而非对历史的追忆。
自主感
内在的自主感也许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心理状态之一。多数患者是由于他们的主观自由感被蒙蔽而前来就诊的,他们被忧郁、焦虑、分裂、强迫、恐惧或妄想所控制而丧失了自我控制感。有时,他们因为感到不再能主宰自己而来就诊,他们设想,假如能得到某种帮助,就可能获得自主感。
尊重患者个体自主感及努力增强其自主感,均蕴含在许多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特征之中。努力尊重、维护、增强患者的个人自由被摆在了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位置。
认同感
发展稳固的认同感已经成为现代人心理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主题,而现代患者求诊时往往需要治疗师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谁,相信什么,感受如何,以及想要什么。
自尊心
即使是十分自信的人,其自尊心也可能相当脆弱。当遭到不期而至的挫折时,本来情绪一直很好的人也会突然采取消极行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想促使达到患者中等水平的自尊,其困难程度也远远超出治疗师的预期。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提高患者自尊的方法之一就是治疗师愿意被患者看成一个有瑕疵的人。
看到一个权威承认自己的瑕缺却仍保持着自尊,这对患者而言往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使他更有可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而坦然自若。使自尊心更稳固可信的另一种治疗方法,是治疗师对患者暴露的许多邪恶及可耻的事报以接纳的态度,这会帮助患者将其视为平常而非可怕,或者尽管可怕,但并不代表自己人格的全部。
认识并处理情绪
患者希望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改善的是对情绪的敏感性,也就是说,治疗师力图使患者了解他们自己的感受,并清楚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感受,最后要使患者能自如地运用利己利人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
自我力量与自我协调性
身处逆境却仍能从容应付的非凡的能力,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就是自我力量。这个术语源于弗洛伊德著名的对心理世界的三维模型的描绘,他指出:自我具有一系列功能,部分在意识层面操作,如通常的问题解决;部分属于无意识,如人们不由自主地运用防御机制。而比拉克和斯摩尔描述了自我力量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现实适应、现实检验及现实感受。
成功的心理治疗可以带来一个重要的、非针对症状的结果: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强。治疗师希望患者能直面艰难的挑战,而不沉溺于崩溃或毁灭的内心体验。还希望治疗后,患者可以忍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退行和不稳定状态,爱普斯坦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支离却不破碎”。
爱、工作及成熟的依赖
弗洛伊德曾说过,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具有爱与工作的能力。一旦心理治疗进展顺利,患者会发现自己不仅能更加包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真正的自我,而且能包容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缺点。
如果人们能原谅自己做了那些当时自己没有理解并不能控制的事情,人们就能原谅他人做那些他们至今仍不理解也无力控制的事情。同样,如果向治疗师袒露自己最隐晦的秘密而对方并未大惊小怪时,他们就不再畏惧与对方发展亲密关系,也不担心被对方看透。敌意及攻击的一面一旦被挖掘出来,他们就不再害怕自己会以某种方式伤害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
愉悦及平和
这个目标或许是最令人困惑、最难表达清楚的。在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耳濡目染:每个人只有拥有了想要的东西才会快乐。然而,在许多非西方社会,流行的却是另一番透着大智大慧的思想,即人要学会知足常乐。通常在心理治疗的后期,患者会说,他以前只知道什么叫“销魂”或“心情愉快”,而自己在治疗中不知不觉出现的心平气和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