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初中和高中推广设置发展心理学课程,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成长规律
在初中阶段设置发展心理学为必修课程,是需要全面推广的一个必要措施。心理学中有一门课程是发展心理学,论述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的心理认知发展特征,目前主要设置在大学心理学专业。将该课程加以提炼和简化,设置成初高中的必修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成长的发展规律,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能对自己有客观的把握,同时对家长所处年龄的心理有一定认识和接纳,不会盲目趋从他人的评价。学习发展心理学,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会避免一定的冲突,有助于缓解家庭矛盾。心理学知识在中学普及,还可以为大部分孩子将来成人后,奠定很好的育儿理念。
该课程在初高中阶段应规定必修的课时量,初中生可以不设考试。课程内容可以分初高中,也可以合并,规定初中只学前半部分,高中以后学后半部分。
二、学校设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增设心理咨询室,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育的根本是塑造灵魂,如果教师本身不具有相应的素质条件,其几十年职业生涯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所及,令人堪忧。学校鼓励教师学习心理学课程、参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培训,并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目的在于教师以尊重为前提,更为细致地了解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更好地提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果。
四、组织公益讲座,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局答复:
一、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实做细
早在2011年,市教育局就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义教基﹝2011﹞30号),督促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今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配发一册心理健康教材,学校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家校合作等途径,每月2个课时保障,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实做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点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
二、加快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普及性培训
近年来教育系统大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培训,逐步完善培训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培训纳入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截至目前,总计举办了18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C级资格证培训班,我市公办中小学教师持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人数为6884人,持证率达82.6%,并计划从今年开始逐步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培训项目。
三、用“心”战疫,及时开通心理求助通道
四、医教合作,提高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精准度
五、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的配备
我市目前高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基本覆盖,部分规模较大的初中、小学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今后将逐步配足配齐专职心理教师。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评比通道,促进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将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予以落实,并将有效提高学生和家长处理亲子关系的能力、减少亲子矛盾的发生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指标和工作目标之一。自2016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亲子沟通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家长效能提升工作坊培训、复学后孩子心理健康维护等家庭教育培训,培训覆盖面达十几万人次。今年10月,我市首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开班,近170名家庭教育骨干教师接受为期4天的系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