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记者手记】
作为教育记者,采访医生并不多,正是因为这一袭白衣,如清风一缕,让人莫名心安,跨界采访的拘束感瞬间荡然无存。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的《世界青少年健康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有大约130万青少年死亡,15-19岁为高风险阶段;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死因;在10至19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是致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这无疑为中国的心理健康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01
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Q
《教育家》:陆院长,我们了解到,您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研究。那么,我国现阶段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面临的挑战都有哪些呢您作为“中国脑计划”中研究脑与精神疾病专家组的成员,您认为精神疾病研究在脑计划中的地位与预期如何
A
二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当前,学校、家庭往往更看重学习成绩,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视不足,这导致孩子成长压力过大,容易让孩子出现焦虑的情绪。目前比较普遍的不适切的隔代抚养、学业应试压力等,都是心理健康问题加剧的因素。此外,社会对心理卫生疾病的认知水平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理念层面的制约最为严重,比如早期,家长、老师对心理问题并不了解,这在留守儿童群体方面尤甚。
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的增加,一方面和社会发展太快,竞争压力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提高,使这类疾病更易被发现有关。
30年前,一个人如果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周围人往往以为他在闹情绪,而现在大家慢慢认识到,他可能是抑郁了,会给他多些包容。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远远超过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类的器官中,最复杂的就是大脑,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还知之甚少。
《教育家》:现在社会、学校、家庭对于儿童身体健康的保障相对完善,而早期精神卫生筛查是相对薄弱的。您作为国内研究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权威专家,在您看来,如何判断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呢
一是纵向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如果孩子以前一切正常,近期突然出现食欲下降、失眠、做噩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现象,这些都可能是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
02
应将心理辅导机制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
《教育家》:有资料显示,青少年期是精神心理疾患早期症状出现的高发期,而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进行诊治,比成人阶段更为有效。例如抑郁症的早期筛查,请问,目前国内青少年的抑郁症发病率怎样在病症早期,如何进行干预
的确,很多成人精神心理问题起始于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会获得较好效果,即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但实际情况是,社会、学校、家长常常忽视或不懂得识别,病人往往发展为慢性,变得难于诊治。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不到30%,也就是说不到三成的患者会主动寻找医生帮助,农村地区的抑郁症就诊率更低,甚至低于10%。
目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资格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儿童青少年属于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易感人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心理治疗师制度,将心理辅导机制纳入校园常规教育体系。
《教育家》:抑郁症患病率约为5%,成了一种常见病,但目前中国社会对抑郁症还存在比较多的误解,怎样看待这种情况
在综合医院就医的病人中,抑郁症的平均识别率只有20%~30%。这除了医院各科室医生对精神心理的知识训练不够外,还有老百姓存在病耻感的原因。其实抑郁症跟很多其他病一样,与人的道德、品格、人格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多人即便已认识到自己可能是抑郁症,也不愿意告诉别人,也不愿意找医生。所以,很多病人识别不出来。实际上,很多首次发病的抑郁症患者如果得到完善的治疗就不会复发。但如果治疗不彻底会增加复发风险。
《教育家》:您曾研究发现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我们也了解到许多抑郁症患者对于用药有许多顾虑。请问,抑郁症的治疗一定要用药吗目前上市的抗抑郁药安全性如何
关于用药的问题,中度以上抑郁症的治疗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果门诊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能还需住院。当然,药能帮助病人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仅仅靠药物。如果只是轻度抑郁,一般建议病人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支持,或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克服抑郁症状。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病人还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这也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我们一般建议:第一次药物治疗,最少要服药6~12个月,不能吃几天就停了;如果复发,第二次服药至少需要坚持2~3年;如果第三次复发,我们建议终身服药。
对于抑郁症来说,一定是早发现、早治疗效果会比较好。具体病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需要药物治疗,什么时候停药,要由医生来判断。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抗抑郁药也有十几种,一般都是安全的,除了安定类药物之外,也很少出现药物依赖性。
03
应将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设计成课程
《教育家》:您觉得目前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干预治疗过程中,如何形成适切的家校共育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润物无声地纳入各项教育活动,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习之外,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青少年的精神疾患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自伤、自杀的悲剧发生,所以学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调整,应将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作为常规的教育项目,设计成学校的课程。
04
避免出现“网瘾少年”,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
除了网络游戏本身的成瘾,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对网络上的不良内容成瘾,例如沉迷于网上的日本成人动漫、成人直播等,延续到生活中就时不时出现很多类似的模仿行为。
对于网瘾,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药物治疗方案,主要还是靠心理疏导。但是近年来,抱有“病急乱投医”心态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戒瘾医院”和“戒瘾学校”接受“专业”的治疗。曾经,电击疗法治疗网络成瘾一度受到许多家长的追捧,然而,这种无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的治疗手段,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包括极大的恐怖和应激创伤。所以对于网瘾的治疗我强调一定要去专业科学的心理机构和医院,借助科学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干预。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