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笼罩下,一种名为E-Bike的电动自行车正在欧美受到追捧,吸引了大量中国从业者漂洋过海,去美国、欧洲、日本卖“自行车”赚钱。他们中有人在五年内实现从0到30亿销售额的突破,有人拿下全美35%的市场份额,连腾讯、阿里巴巴都忍不住注资,想分一杯羹。E-Bike究竟有何魔力?欧美人为何会喜欢上国产电单车?运营社通过案例和真实数据,来聊聊这个正在疯狂吸金的超级新风口。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向缓,不少行业发展受限。
但有这么一个赛道,却逆势起飞。客单价动辄上万,还年销售数百万台,短短几年就催生出一个千亿规模的出海新兴市场。
疫情笼罩下,一种名为E-Bike的电动自行车正在欧美受到追捧,吸引了大量中国从业者漂洋过海,去美国、欧洲、日本卖“自行车”赚钱。
他们中有人在五年内实现从0到30亿销售额的突破,有人拿下全美35%的市场份额,连腾讯、阿里巴巴都忍不住注资,想分一杯羹。
E-Bike究竟有何魔力?欧美人为何会喜欢上国产电单车?运营社通过案例和真实数据,来聊聊这个正在疯狂吸金的超级新风口。
01
靠出海生意,他们年赚数十亿元
在讨论它为什么火之前,我们先弄清楚E-Bike(ElectricalBike)究竟是什么。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它是一种电动自行车,主要靠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核心是在自行车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和显示仪表系统,自行车变得更强大,可以轻松地完成更远的里程。
很明显,E-Bike并不是全新物种,与曾经在中国流行过的踏板辅助电动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没有本质区别,但欧美消费者对它很狂热。
仅2021年欧美人就消费了640万台,有人甚至不惜为一辆E-Bike花费数万人民币。
保时捷旗下的E-Bike
保时捷曾经推出过两款豪华电单车,售价分别为10700美元和8549美元,相当于约7.1万和5.7万人民币。
根据知名市场分析机构MordorIntelligence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E-Bike市场规模272.2亿美元(1845亿元人民币),增速约13.9%,实现逆势增长。
这样一个庞大且新兴的市场吸引了一大批中国品牌心驰神往。
大鱼智行车(DYU)是其中的佼佼者,2021年大鱼在欧美销售出了90万台E-Bike,美国市场占有率约35%。以一台500美元计算,销售额预估高达4.5亿美元(30.5亿元人民币)。再算上日本等其它市场,年整体销售额只会更高。
大鱼成立于2016年年底。2017年团队研发了一款能折叠的微电动自行车,为了寻求资金,他们通过淘宝众筹,以1500元的单价,在40天内获得了12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才完成了首批产品的出货。
后来他们洞察到海外消费者的需求明显强于国内,开始主攻出海业务。根据其官网资料显示,大鱼在2021年已经做到出口60多个国家,全球用户突破100万。
TENWAYS的融资历程
与大鱼价格更平价不同,TENWAYS旗下的两款产品更高端,售价分别为1499欧元和1899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约1.1万元和1.4万元。
据亿欧网报道,另一畅销欧洲的公司ADO也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中国企业,他们在海外已经开拓了50多家代理商。
此外欧美市场还有大量与中国颇有渊源的E-Bike品牌,如曾在美国部分地区创下1000%销量增速的Aventon,其创始人也是一位中国人。
根据大鱼智行车CEO马宇驰估计,在国内有上百家公司能从事E-Bike,过去一年想在欧美市场做E-Bike的新品牌超过30家。但目前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都有爆发的可能。
“按照平均1000美元一台算的话,100万台出货量就是一家流水10亿美元的公司,到2025年,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同时容纳至少20家这样的公司。目前行业格局未定、足够分散,以后一定会有多家超过10亿美金流水的公司出现。”
目前,中国企业在E-Bike赛道上占据优势,极有可能诞生出一家“电动自行车领域的特斯拉”,多家年流水过10亿美元(68亿元人民币)的公司。
02
E-Bike在欧美有多火?
在欧洲和美国,E-Bike有多受欢迎?
贾斯汀比伯骑它拍照,波兹·马龙、威尔史密斯等明星纷纷骑E-Bike出行,连美国总统拜登都为电动单车站台,鼓励更多人骑车出行。
数据也验证了E-Bike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区的火爆。
据数据分析公司Statista统计,2009年欧洲仅售出约50万辆电动自行车。到2020年,这一数据飙升至470万,接近之前的10倍。
2021年7月之前的12个月内,美国的E-Bike销量增长了240%,同时普通自行车的增速仅15%。
日本自行车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的电动自行车渗透率达到45.4%,E-Bike正在成为日本人买自行车的主流选择。
图源:浩方创投
为什么这样一个并不新奇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掀不起太大水花,但却能在欧美“大杀四方”?
1)技术革新,产品价格更亲民
浩方创投报告分析认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深锂电池公司和头部自行车厂商的共同推动下,电动车电池实现了单价的下降与容量的提升,直接导致低价E-Bike产品的诞生。
如上文提到的大鱼智行车,其热销产品售价仅500美元左右,完全把价格打了下来。而几年前,欧美市场很难看到低于1000美元的E-Bike。
价格下降的同时,E-Bike性能有了明显提升,能够满足中短途出行,又比普通自行车使用起来更轻松。
2)政府推动,补贴真的很香
补贴是推动E-Bike销量的重要推手。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14个国家通过政府补贴,用“真金白银”刺激了E-Bike的销量增长。
以美国为例,之前美国市场的E-Bike渗透率并不高。但推出补贴方案后,E-Bike销量高速提升。
2021年11月1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总统拜登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购买两轮电动车的消费者可以拿到新车购买价格30%的税收抵免,其中电动自行车的优惠上限是1500美元。
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对电动自行车的补贴更早、力度更大。意大利甚至还细分到购车补贴、里程补贴和维修补贴。
除了补贴之外,“绿色出行+清洁能源”一直被欧美消费者所推崇,尤其是年轻人十分吃这一套。
3)疫情之下,公共交通依赖下降
受疫情影响,欧美地区出现多次公共交通停滞。E-Bike的出现成为汽车之外消费者的另一种选择,可以帮助用户在不使用公共交通的前提下扩大行动范围,成为消费者户外活动、出行的方式之一。
同时,很多欧美人有骑行运动的习惯,E-Bike既能满足简单的骑行运动,也适合中短途户外休闲活动。
此外,欧洲对电动车速度有严格的要求,超过25km/h的电动车会被要求驾照、头盔和保险等,而E-Bike则被视为自行车的升级版,限制相对较小。
03
为什么国产E-Bike能在海外出圈?
根据@互联网那些事的报道,2022年E-Bike行业全球出货量大约在750-800万台之间,其中,中国大约出口了300万台,占比约1/3。
此外,大鱼、洪记两轮(摩拜单车前联合创始人徐洪军操盘创立)、TENWAYS等新兴品牌也大多聚焦海外市场。
为什么国产E-Bike能在欧美受欢迎?
1)供应链优势让国产产品质量好、价格低
中国是全球三大自行车供应链基地之一,早在2017年中国的自行车产量就高达8800万辆,其中大部分用于出口。
另外前几年的“共享单车大战”也推动国内单车零部件及供应链在性价比上做到了极致,这是中国单车企业的先天优势。
随着中国企业在电机、电池、控制器等技术方面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在E-Bike产品技术上的难点也被解决。可以说,生产一款E-Bike对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规模较大,还能实现低成本量产。
上文曾提到,国内能够生产E-Bike产品的企业达到了上百家。事实上,中国的两轮车企业高达83万家。
成熟的供应链+成本优势,让国产E-Bike在价格上具有了碾压优势。
ADO创始人Mr.Sen在接受亿欧网采访时聊过中国品牌的优势:“原来要花3000欧买一辆电动自行车,现在花2000欧就能买到中国品牌的产品,且性能、质量、服务等各方面还非常不错。”
Mr.Sen解释,ADO的定价通常会在本土品牌的70%左右,30%的价差足以拉开与海外本土品牌的差距。
即便价格远低于欧美产品,ADO们也仍然利润丰厚。根据雅迪2020年财报,即便每辆电动自行车售价1118元(不包括电池),毛利率依然高达15.87%。而ADO们的定价通常在上千欧元,利润就十分可观。
2)运营和卖货能力帮助中国品牌出圈
据美骑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运动自行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E-Bike品牌在海外的销售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分销代理模式、海外投资模式和跨境电商模式。
分销代理模式最成熟,这个模式需要品牌在各个国家拓展代理商,优点是投资少,起步快,把本土化的销售工作交给熟悉市场的当地人,如ADO在海外的代理商就超过50家。但缺点也明显,品牌方高度依赖代理商,对本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认知度较低,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建设和运营。
跨境电商模式最潮流,即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与消费者达成链接。这种模式的兴起也是近几年大量新兴E-bike品牌能够高速起量的关键。
如上文提到年销百万辆的大鱼就十分熟悉这种模式,其擅长利用Instagram、TikTok造势,然后将流量引导至独立站及线下市场。他们曾邀请了大量KOL为品牌带货,如美国网红、英国摩托领域的专业大咖,甚至还请明星AdrianaMatoshi在社交平台为旗下产品代言。
运营研究社观察发现,大部分老牌自行车品牌仍主打分销代理,而新诞生的消费品牌则期望通过电商和互联网出圈。疫情笼罩之下,线上做营销、线下做服务的融合理念成为主流,「独立站+线下门店」是最常见的组合。
04
结语
“性价比+超强供应链”帮助国产E-Bike出圈,但目前仍然处于行业探索阶段。国内乃至全球都还未出现超级巨头,这也意味着无限的机会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