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与战略路径
刘元春丁晓钦著
中信出版社2024年4月
作者简介
刘元春,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人才,“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
丁晓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秘书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学者年会轮值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开启了我国全面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本书从理论基础、核心问题和战略实施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内涵、重点问题和实现路径。作者多年来从事宏观经济和政治经济学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共有三个核心篇章:“理论基础篇”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现代化共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个性、具体内涵和本质要求;“核心问题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面对的几大核心问题,包括“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李约瑟之谜”、“鲍莫尔病”、“金德尔伯格陷阱”、“明斯基时刻”和“卢梭陷阱”;“战略实施篇”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本书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多维度研究,有助于社会各界深入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砥砺前行。
目录
序言
理论基础篇
第一章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世界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第四节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章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历史探索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前提
第二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
第四节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第三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第一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鲜明特征
第二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第三节深入理解和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核心问题篇
第四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节正确理解“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节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现实挑战
第三节以高质量发展迈向高收入国家
第五章突破“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节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冲突吗
第二节中国面临外部环境的“危”与“机”
第三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第六章解答“李约瑟之谜”
第一节“李约瑟之谜”与创新能力
第二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三节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第七章逆转“鲍莫尔病”
第一节“鲍莫尔病”是否现身中国
第二节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
第三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第四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第八章防范“金德尔伯格陷阱”
第一节霸权稳定论与世界领导权转移
第二节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第三节以合作共赢推动世界共同繁荣
第九章应对“明斯基时刻”
第一节“明斯基时刻”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中国经济是否逼近“明斯基时刻”
第三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
第十章反思“卢梭陷阱”
第一节“众意”裹挟下的“公意”
第二节中国为何不会陷入“卢梭陷阱”
第三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战略实施篇
第十一章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坚持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
第二节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贯彻与落实
第十二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两个毫不动摇”焕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节基本分配制度普惠发展成果
第三节有效市场优化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第四节有为政府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第十三章以新发展理念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第一节自立自强的创新发展
第二节“城乡”“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
第四节新发展格局下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第五节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共享发展
第十四章不断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四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节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参考文献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能够看到和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高质量地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重要的时代议题。社会各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解读,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己专业领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经济学学者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积极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方案。本书主要从作者多年来从事的经济学研究和思考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征程上新的战略机遇、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牢牢把握、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又要善于化危为机、从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未来五年是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突破西方掣肘、实现科技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就必须全面突破各种约束,解决以上关键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道路,就必须立足我们现在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必须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些新时代新阶段的重要思想、路线、战略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指引和强大支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