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可从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目标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对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律遵循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全面准确刻画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目标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预期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够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难,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这些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概括,我们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从哪些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状况相汇合,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新常态增长轨道。一方面,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和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情况,都将进一步降低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也使需求侧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稳定住潜在增长率,或者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就会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向下偏离合理和合意的区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适应供需两侧的这种新常态,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支持对象上,从项目本位和企业本位转向居民家庭本位。

转变金融基础功能和服务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不再能够依靠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不再由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金融发展的基础功能应该从动员资源转向支持创新,从培育和积累产能到创造性破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从重点支持大项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既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转变功能和服务模式予以支持,特别是以创新向善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弃趋大避小的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促进共同富裕

为小农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千家万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以小对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特有的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业务的物质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业务范围在以往难以抵达的领域成为常态,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内容。

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

THE END
1.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金融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867804509029888&wfr=spider&for=pc
2.以金融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为抢抓新一轮金融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以金融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具体指引。 一要提升金融稳健力。 要形成稳健的“国家资金流”,为以金融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积聚资金、配置资源;要形成稳健的“社会https://www.jfdaily.com.cn/journal/getMobileArticle.htm?id=376899
3.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百年历程,又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开启新的伟大征程,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激荡人心,催人奋进。http://gdjr.gd.gov.cn/gdjr/jrzx/jryw/content/post_4036889.html
4.李南青:中国式现代化下的金融科技新使命第十四期随着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宏伟目标。基于此,现尝试从数字银行的发展视角出发,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指引下,数字银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践行金融科技的新使命。 前期成果:金融科技有效助力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https://hfri.phbs.pku.edu.cn/2023/fourteenth_0228/2032.html
5.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农村金融更大作为群众导读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江苏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将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把着力点放在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上,加大对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金融投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https://www.qunzh.com/pub/qzzzs/zddd/202212/t20221214_101885.html
6.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金融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把握职能职责,保持金融稳定,构建更加适配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发展模式,全力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成为重要课题。6月29日,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中国式现代化新金融服务”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场论坛由中国新http://www.cinn.cn/p/27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