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题展出皇帝圣旨的专题性博物馆,一举填补了我国皇牍文化研究的空白,成为利用民间资金抢救保护文物的典范,圣旨博物馆也被评为“中国民营博物馆50家”。下面开始参观。
进门
奉天承运金匾则取意圣旨开首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告诉大家我们是秉承上天的旨意,踏向人生的里程,愿各位步步高升,鸿运当头!
我馆是国内首家以圣旨为载体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最具有特征的民营博物馆之一。我馆已从二000年的400平方米的展馆,发展成了占地39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博物馆。
我馆由中国成都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造价6000余万元。这是一家私人博物馆,现有藏品3万余件,展出各类珍贵文物7000余件,从而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是一件民国时期雕刻制作的宝座,全部以红木贴金制作,是依照太和殿、保和殿的宝座式样制作,整套宝座屏风重约1.5吨,虽是民国仿制,做工精良,十分珍贵。
油画《听政》:反映的是慈禧持政时的情况。主要人物有慈禧、光绪、李鸿章、翁同龢、恭亲王等。
本馆是由圣旨类文物、科举类文物、和其他类文物三个展厅组成。1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圣旨类文物。所谓圣旨就是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今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命或救命,(生者为封,死者为赠)。明清定制:一至五品诺命授予、六至九品救命授予。由于当年所授官员级别不同,所以颁发的诺命圣旨和救命圣旨的颜色也不一样。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的蚕丝,由专供皇宫颁发圣旨锦江宁织造制成的绫锦织品。圣旨都是由翰林院撰拟,书写者称为“庶吉士”,是在进士中择起最优秀者,由皇帝亲自选定。
首先看到的是一道明代的诰命圣旨,颁发给五品以上官员的,这是明英宗(明朝第六位皇帝),敕封徐洪、徐铎(安徽人)祖先敕封昭信校尉爵位,所以皇帝为了区别与其他普通封赠,根据典章用织锦龙边圣旨加封,意识皇恩浩荡。
接下来看到的是明代天启六年颁发的一道诰命圣旨,颁发给的官员的级别越高,圣旨的颜色、底纹图案也就越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这道圣旨,是明熹宗对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的一品大员李从心的嘉奖,同时对李的父母一至到曾祖父母都有褒奖,该圣旨全长4.6米,鹤锦面铃印两方玉玺,字大而突兀,用笔稳健犹如楷帖,堪为美谈。它跨越了近400个春秋,至今仍字迹清晰光彩照人,足可证其珍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圣旨虽用于天启,却是上一代帝王织造(泰昌元年),而光宗朱常洛在位不足半年,因此更为珍奇。
接着这里陈列的都是清代的圣旨类文物,也是文物最为丰富的一个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象牙雕像:这两尊象牙雕像是清中期嘉庆年间,宫廷造办处,以乾隆高宗纯皇帝和孝圣皇后为蓝本,雕琢而成,雕刻技法娴熟,表现手法细腻,再现皇帝九五之尊、至高至上。
金册:该册高22.8cm,宽10.5cm,由四片连缀而成,满汉合壁,同银册一样出自于一位老收藏家之手,由他儿子捐赠,该册封是清代嘉庆十八年册封给成哲亲王继福晋博罗佳氏的银册,虽然按清代祖制律典同明代一样不得僭越,但制作时无不为了尽显皇室气派,还用24K纯金作了鎏金,这样做就像汉代律典天子可用金缕玉衣王侯类推,但经常也可见报道当时各地汉王僭越现象比比皆是,非常耐人寻味。
银册:该册高22.8cm,宽10.5cm,由两片连缀而成,此册是浙江一位老收藏家的儿子在老人去世后他本人出国前捐赠给我馆,本册是册封给明代嘉靖十年八月二是十二日东安王妃万氏的铜册,在当时制作上因为有祖宗礼制,下面各王都不得僭越,所以既便是制作工艺上独具匠心,采取铜鎏银,但册封上还只能以铜册封之。
丹书铁券:该铁券长38cm,高22cm,重约1300g,是唐代武德元年李渊封给开国功臣刘文静的丹书铁券(俗称免死牌)此券的持有着除叛逆谋反以外,无论犯有何罪,都无死罪,所谓但有犯罪,免罪免责,随着社会逐渐文明制度化,至民国时予以废止,丹书铁券始于战国时的铜节,成型于西汉,现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铁缪铁券属国内现有最早的一块铁券,由此以来,我国古代的铁券无论其形制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目的始终没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筹,这与现代的勋章相似。
银鎏金诰命夫人凤冠: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似。
这幅油画《大宴》表现的是皇家过年的情景。
这边展出的是两顶官帽,官帽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为夏季所戴称“凉帽”,按清礼仪,官帽上的顶珠可以辨别出官品的高低,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碎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革职或降职时,即革除或摘取所戴顶子。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几道清朝圣旨都是馆藏精品,清代几乎全盘继承了明代形成的诰封制度。将圣旨使用推向顶峰,稍有区别在于明朝圣旨只有一种汉文书写;清代圣旨则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然后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并訡盖“制诰之宝”或“救命之宝”在当时为了防止有人伪造圣旨,在圣旨的两端还织上了当时的防伪标记,两条上下翻飞的升降龙,龙中间织有四个篆字“奉天诰命”。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是经历康雍乾三朝五封的圣旨,上下两边都织有龙纹,能够享有这种级别待遇的官员有两种:一是皇亲国戚,二是为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朝廷明文规定,受封人得旨后,对圣旨要严加保管。如遇水、火、盗、毁等失去者必须申请补给;如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坏或受潮污染者,罚俸禄六个月;如将圣旨典当,经查实则革去官职;如违反刑律,则追夺缴还……所以,我们见到的一些圣旨,常伴有名贵木材精雕细刻的用以防霉防蛀的匣子,我们称它圣旨箱。还有一些人为了满足光宗耀祖的特权愿望,把对家人的褒奖刻在木牌匾之上,刻法采用阳刻,制作精美,文字端庄秀丽,笔画突兀,刻底平整,因而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是有很高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珍品。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圣旨匾。
接下来看到的是“葛尔萨巴图鲁”门额。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满语中“身手矫捷的勇士”的意思。3年后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这种区分官员的等级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清代,文官的补子通常是禽: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鹏,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鹤熟,九品练雀;而武官用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所以成语“衣冠禽兽”一语最初是赞语,随着政治黑暗,朝廷腐败,文官武将,声名狼藉,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接下来是一块“诰命”门额,门额的位置在大门门楼的顶檐正中,比较醒目,悬挂“诰命”二字以示恩宠。
这两道圣旨也是历经文革时期所保留下来的,看上面这一道,这是当时红卫兵在上面写的批斗语:孙秃子私藏皇帝老儿圣旨妄想复辟罪该万死.孙秃子是圣旨接旨人的后代,一行字中帝字倒着写,意思是说把皇帝打的永不得翻身。
下面这道圣旨历经文革保存的比较完好,
四川的一位老太太为了躲避红卫兵的搜查,把圣旨的正面用红纸贴上,背面用剪纸贴上当时的文单口号一劳生动,也就是劳动生产,劳动光荣之类的,然后就这样挂在自家厨房墙壁上,谁也没想到口号的背面是圣旨。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
接圣旨雕塑
大拉翅: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鬓。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孝和睿皇后大事档:此册为孝和睿皇后的一生大事记。由中国书店拍卖而得。
这一张指叙令是溥仪时期颁发的一道文件,当时溥仪只做了3年的皇帝,后来又和日本人合作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亮光中可以看到指叙令上有“满洲帝国”四个水印防伪标志,这个防伪标志和现行人民币的防伪标志的技术已经非常的相似了。由于政局动乱,所以指叙令发行数量也非常有限,也是中国最早使用水印防伪标志的文件。
皇帝颁发的命令称为圣旨,而皇太后、皇后所颁发的诏令便称为懿旨。
慈禧在清后期因其专权,签定了不少不平等条约,留下了很坏的名声,但在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达的这份公告全民的“一视同仁”懿旨中,确有进步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废除满汉不准通婚的禁令;二劝阻汉族妇女缠足的劣习,使其恢复自然。三为了不挠民,禁止在汉人中选秀女。所以大家请看展柜中的这几双“三寸金莲”便是我们从民间征集到的。
可以说就是这小小的“三寸金莲”在支撑着属于她们的审美世界。不过这也是对当时妇女的一种摧残。辛亥革命成功,作为政府行为,严禁缠足,结束了这一陋习。笏板是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多用竹、玉、象牙等材料制成。用于记事、记录上朝前向皇帝奏报承办事项的结果及奏请事项,并记录皇帝的圣喻。到清朝时已废止使用笏板。这件象牙笏板是从河南洛阳地区征集而来,长42公分宽8公分,由于年代久远已变成黄色,显得古老而沧桑。
这道日本昭和四十二年的圣旨颁发于1967年,是奖赏给远藤竹夫本人的褒奖状。上面盖有“大日本国玺”,“内阁总理大臣之印”和“总理府赏勲局长之印”三枚玺印,并且还有当时内阁总理大臣和总理府赏勲局长的姓名。这道带有圣旨性质的褒奖状对研究日本近现代的官制和奖励机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日本在古代被称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将其国改名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直至今日。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日本在古代深受汉文化影响,尤其以唐代最为突出。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姓氏等其它方面都带有汉文化元素。
旁边这也是一件木雕,是从皖南木雕之乡徽州地区收集到的。它是清代床上装饰品,此床面雕工精细,工匠雕刻的手法娴熟,人物神态刻画惟妙惟肖、十分传神,亭台楼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表现的故事情节完美。
展现出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是一件罕见的木雕工艺品。2蟾宫折桂展厅。这是个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接下来展出的是中国科举文物·“痒序之教”影壁:商代学校叫痒,周代学校叫序,痒序就是泛指学校,我们要从一个人上学开始讲起。
这件袖珍“四书备旨”夹带高约五厘米,宽约三厘米,分上下两册装在一只精巧的书匣内,仅此火柴盒略大一些,其印制,装帖颇为考究,为了藏带方便已经小到不能再小印制,于光绪己亥春季石刻印(1893)。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书扉页上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表明“幸勿误带入场”,说明出版商的刁钻狡猾,一旦作弊露馅可防株连自己,该书虽印制于一百多年前,书内字大小只有二毫米见方,注解小字只有一毫米见方,笔画细如发丝。上下两册共二十余万字,包含全部四书和注解,可见当年石刻制版印刷水平的精到。难得的是此书经百余年后品相完好。此书箱是清朝科举考试(俗称赶考)学子赴京城赶考用的书箱,用料考究,做工精巧,内有六个抽屉,分别用于放置纸、墨、笔、砚。
此部分书籍是科举考试学子必读之书。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文人家庭,正中悬挂的是“像图”,民间俗称“祖宗像”,在没有照相技术以前,这是祭祀祖先或功臣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工笔画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
陈宝琛:宣统皇帝的老师,这件试卷是他于同治七年(1868年)参加殿试时带有同治皇帝朱批的殿试卷,主要是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以考察学生的实用之学,他提出的“立法度而安四方,察官吏而明政治,深耕织而殷字民,勘兴图而绥边疆”等见解。就其书法而言,笔墨工整流畅,体现出作者功力深厚,是一件优秀的书法精品。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既是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教育家,也是科举制度的倡导者。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被尊为“万世师表”。拜孔、祭孔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尤其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这幅是非常醒目的一个“寿”字书法,是由洪钧书写的。洪钧是同治七年的状元,对于洪钧我们比较陌生,但是晚清时期出了一位名妓赛金花,洪钧就是赛金花的丈夫。洪钧堪称“中国状元之最”,他曾经代表清政府出使德、俄、奥、荷四个国家的对外使节,回国之后由于百病缠身,就死去了。就寿字而言写的比较大气,笔力强健,气度宏大,从中我们既可领略到洪钧强烈的个性神韵,而且还能看到其深厚的根基。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广东番禺人,1875年生。著名学者、书法家。清代科举时自报籍贯属汉军正白旗人。1894年甲午科举人。1904年为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商衍染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等职。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龙门对联为“鱼跃海三山,凤衔花万寿”,取的是“鱼跃龙门、丹凤朝阳”的典故,来祝贺考中进士的人。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后以“鱼跃龙门”典故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凤则经常代指优秀的人才。
“功牌”在清代以前为银制,至清代改为纸制,清初功牌视军功大小分为五等,据《世祖实录》载:两个三等功牌可作二等,两个二等功牌可作头等,积累三个头等功牌吏部可以授官。“功牌”获得方法,作战时,获盗五名士兵准赏功牌,平时训练时,成绩优异者也可获赏“功牌”。
现在馆中存有一张带皇帝圣旨的毕业文凭,该文凭为宣统元年颁发的证书,长55cm宽45cm,从大清光绪至宣统帝共发放了约2000份,保存了下来非常罕见。带圣旨的毕业文凭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清王朝和任何封建王朝一样,绝不甘心自己退出历史舞台,它越是接近减亡,就越要垂死挣扎,从而利用一切工具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带圣旨的“毕业文凭”很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它是我们认识和研究清末封建统治和社会状况的珍贵史料。
魁星斗点木雕
3其藏也周展厅
各种文物展览
摇钱树
灰陶狗,东汉。徐州圣旨博物馆藏。高76厘米、宽30厘米。灰陶胎,模印成型。狗体壮硕,昂头蹲踞卷尾,双耳竖起,双眼炯炯,神态机警。狗颈带牵环镶贝护胸项圈,彰显此狗的主人非富即贵的身份。
珐花蓝釉宫廷鼓乐手,明代。徐州圣旨博物馆藏。高23厘米,宽10厘米。造型极其写实,人物表情生动,服饰纹理刻画精细,每个乐手手中拿着不同的玉器,做表演状,堪称写实主义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