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广保,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官道是明代道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以往道教研究均未见有人提及。所谓官道是指明代以正一教为主体的新旧符箓派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进入国家政制,承担国家祭祀重任的政治道教集团。官道虽然以正一教为主体,然而又并不等同于正一教,凡是没有进入国家政治体制的正一派也不属于官道。本文对明代官道的称名、缘起及正一真人与官道的关系等予以系统探讨。
关键词:明代官道/龙虎山/嗣教真人
一、明代官道的称名与缘起
所谓官道是指明代以正一教为主体的新旧符箓派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进入国家政制,承担国家祭祀重任的政治道教集团。官道虽然以正一教为主体,然而又并不等同于正一教,凡是没有进入国家政治体制的正一派也不属于官道。至于全真派,除极少数出任道录司的高道外,大多数都不能归属于官道系列。这里我们还需辨析一点,全真派在明代虽不属于官道,但并非就是民间道教甚或非法道教,他们中多数仍然持有明王朝颁发的度牒,因而拥有合法的道士身份,只不过是他们没有进入国家政治体制,主要致力于清修,同时也为民众提供宗教服务。对此,明代文献有时又称之为清修道教,官方往往称为方外全真。
官道一词首见于明中期嘉靖时期颁发的圣旨,乃是朝廷对政治道教的正式称呼。兹引嘉靖十一年(1532)二月十三日,御马监太监麦福所传圣旨:“说与真人李得晟:带去齐云山官道李用濂等二十六员,侍职、铺排十名。钦此。”①这道圣旨提到李得晟率领中央道录司赴齐云山的官道。
此外,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皇帝、太后给嗣天师大真人张国祥的圣旨、懿旨中也使用了官道一词。③以上都是在官方正式文书中使用官道一词,可见官道是明代中后期官方对政治道教的正式称呼,并非仅是赞誉性的,而是具有分类意义。不过,目前在道教内部文献中尚未出现这一用语。因此,我们不能断定这一用语在明代是否为教内所接受。不过教内发现另一指称全真教的用语,即使用清修道教指称全真。
二、龙虎山嗣教真人与明代官道
明代正一教乃是承南宋以来道派融合之势,统合新旧符箓派形成的新道派,而并非仅限于龙虎山的龙虎宗。明初文献有时可见到有三山道教的提法,实际上就是明代正一教的另一种提法,反映了正一教在明代统合三山符箓的现实。
与元代有所不同,明代龙虎山历任嗣教真人的政治宗教权力有所扩大,乃是明代道教的最高领袖,是官道的代表。而元政府对道教各教派则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政策,对各教管领的宗教地域依其势力所在进行分割。大体而言,全真教统辖长江以北地区的道教,正一教管领江南道教,玄教管理两淮、荆襄地区道教。其间又有交差管理。例如太一、真大分别管理各路隶属本门的道观、教徒。如此天师虽然也受到名誉上的尊重,但显然并非道教最高领袖,其地位既不如全真教的掌教大宗师,也不如玄教大宗师,其表现就是全真教、玄教宗师都带领、知集贤院道教事职衔,而正一教天师除个别天师带此职衔外,多数都不带。
明代正一天师与明王朝的政治合作,主要表现在正一天师做为道教领袖既负责统领全部道教,同时又率领擅长道教科仪的正一教为明王朝提供各种国家祭祀仪式服务,经由这一途径明代的道教于是找到与政治的结合点,从而在王朝的政治体制中获得一席之地,官道遂应运而生。正一天师与明王朝的政治合作,始于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早在朱元璋尚为吴王的龙凤元年(1355),明太祖就致书张正常:“吴王书致玄坛教主、龙虎山张天师:予近自正月为国家事,心所久者,欲奏闻上帝。奈何无人捧词,至于天庭。故差人诣天师门下,望天师以彼祖师之灵,捧词达天,以申祈祷之情,即师之虔意也。书至,幸望令能者之师前来。再不多叙。”⑥在信中朱元璋说得很清楚,他要借助天师的通天法力,“捧词达天,以申祈祷之情”,从而获得上天的佑助。这在中国古代政治传统语境下乃是一桩重大的政治诉求。正是居于这一政治意图,明太祖在创建王朝之始,就将正一教纳入政制,而不是单纯做为一个宗教派别看待。洪武元年,朱元璋正式颁发《授四十二代天师大真人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玄教真风,阐五千余言之典。祖庭积庆,衍四十二代之传。地灵毓龙虎之英,仙骨竦鹤鸾之表,掌兹正一品,佑我大明。天师张正常简素性成,端凝天赋。琳书宝札,探秘妙于珠黍之中;绿舆琼轮,超冥漠于璇霄之上。仗剑则鬼神听令,登坛则雷雨应时。卓尔天人之师,允矣神明之胄。然道德不拘于名爵,性情贵守于中和。夫何近代以来,特授官资之显,揆以至理,未足为荣。用制真人之美称,俾冠道流于当世,声扬寰宇,法主宗坛。予欲通诚于九天,汝则以精神而运用。予欲敷治于四海,汝则以清静而辅毗。茂膺宠元,永绥福履。可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宜令张正常。准此。
洪武元年三月初一日⑦
诰文中对天师的政治角色设定为通诚九天,辅毗政治。这个政治地位在“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时代,可谓崇高。尽管稍后,朱元璋又将天师的封号改成大真人,但对天师扮演的政治角色、秩正二品的政治地位却并未变更。⑧
洪武元年(1368)太祖甫即位,张正常入都朝贺,太祖降制书,授正常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并赐二品银印。(12)张正常曾主持洪武二年(1369)的祭天大典。洪武元年(1368),太祖于南京即位,建号改元。次年旧历三月十三日,举行郊天大礼,其实际主持者即嗣汉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对此,宋濂《汉天师世家叙》载云:“(洪武二年)三月十三日,上将通诚于天帝,致斋三日,御袞冕服,亲署御名于章敕。太常设乐,手授于公,俾祝而焚之。”(13)《皇明恩命世录》对此事也有记载:“(洪武二年)二月十三日,上将通诚于天帝,致斋三日。御衮冕,亲署御名于重,敕太常设乐,手授,俾祝而焚之。礼成,赐金帛,宴于文楼。群弟子飨于别馆,赏赉有差。”(14)
这是他参与的一次重要的明代开国之初大典。此后他又于洪武十年(1377),奉命从重臣李善长一同祭祀嵩山,其座下弟子也随朝中大臣祭祀群望。太祖开国之初任用道士祭五岳山川值得我们加予重视,这表明明代国家祭典中已交由道教负责。考虑到历代五岳群望的祭祀都是国家祭典的重要组成部份。由道教负责五岳群望的祭祀说明道教在明代开国之初即参与其政制活动。(15)不过由于张正常并非长期住持朝天宫,他的宏教基地是在江西龙虎山,因此他只是朝天宫高道的精神领袖。
继张正常之后,其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洪武、永乐年间亦频繁主持国家祀典,且与朝天宫、神乐观官道集团有密切关联。张宇初,字子璿,号耆山。他在明代传承的几任天师中以学问渊博、文才斐然著称。《汉天师世家》称他:“学问深造,贯综三氏,融为一途,旁及诸子百家之籍,靡不穷搜。发为载道纪事之文,各极精妙。”(16)《道藏》收有其所著数种著述,其文集《岘泉集》确系贯通三教之作。洪武十二年,太祖赐诰敕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他曾于洪武十六年,奉命于南京紫金山建玉箓大斋。此后又于洪武十八年,在神乐观主持祈雨醮仪。这说明他在太祖朝一直为皇室提供仪典服务。不过在建文帝主政期间,张宇初曾被夺印。成祖即位始重获宠用,多次参加国家祭祀大典。永乐元年(1403),陪祀天坛。永乐五年在朝天宫主持玉箓大斋以荐拔亡灵,六年建延禧大斋五坛,为帝传延禧法箓。(17)他在永乐四年(1406)还奉命编修《道藏》,其后经过两代天师及数位高道的共同努力,终于在英宗正统十年修成全藏。张宇初仙逝于永乐八年(1410)。
张宇初之后,嗣任天师都沿例为皇室主持国家重大醮仪,如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于永乐八年嗣位,即于国家宫观朝天宫主持醮仪。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命宇清率领羽士千八百人,修建规模盛大之玉箓大斋。其年十月又命在福建灵济宫修建普度大斋。(18)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二年(1424),张宇清还因为修建祈恩大斋、荐扬大斋获得瑞应,两次受到成祖奖敕。(19)而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于宣宗宣德四年,建延禧醮于大内,又命陪祀太庙。宣德五年(1430),命分献东镇坛,建醮于仁智殿。六年,又命分献星辰坛,建醮于内皇坛,复命陪祀太庙。宣德九年,命醮于灵济宫,分献风云雷雨坛,建保安醮于大德观。英宗即位,于正统元年(1436),命修升真大斋于朝天宫。二年正月,命分献风云雷雨坛。正统四年,命分献东镇坛。其年二月,皇太后圣寿,建祈祝醮于朝天宫。正统五年(1440),命建安玄帝金像,醮于大内玄天祠。六年,命分献东镇坛。八年,分献星辰坛。
四十六代大真人张元吉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分献星辰坛,其年七月,皇后命建保安醮于内庭。代宗景泰元年,于国家宫观大德观修保安醮。景泰三年醮于内庭,景泰四年,分献风云雷雨坛,醮于朝天宫。六年醮于灵济宫。英宗复位,天顺元年(1457)又令其建祈谢醮于内廷。天顺五年四月,醮于大内玄天祠。七月,命就朝天宫修祈谢禳荧醮。天顺八年,命建禬谢醮于内庭。宪宗即位,张元吉继续为皇室提供仪式祈祷服务,成化二年(1466)正月,奉命分献风云雷雨坛。二月,命建升真醮于大德观。成化五年建醮于朝天宫。
四十七代大真人张玄庆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于华盖山、铁柱宫降香,四十八代大真人张彦頨于世宗嘉靖五年为皇家道场太和山建醮祈祷,嘉靖十五年(1536)于内廷建祈雪醮,嘉靖十七年正月于内皇场修建金箓大斋,二月,赴皇家道场齐云山修建谢恩祈福醮。
三、龙虎山官道与明代官道网络
明代除历任天师对各官道网络宫观行使一定程度的管领权之外,龙虎山各宫观的高道、法师也频繁调任其它道教名山及国家宫观担任要职。这充分体现明代官道网络之间存在密切交流,而官道宫观与全真派宫观之间的人员交流则较少见。
明代龙虎山官道人才辈出,与中央道录司联系紧密,在明代官道网络中举足轻重。例如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上清宫佑圣院道士操克宏,洞观院道士颜福渊,繁禧院道士黄嘉佑,紫微院道士龚继宗等四位一同被皇帝召见,奏对称旨,获授道录司属官左至灵之职。(26)此事亦见于《皇明恩命世录》记载,据该书所述,这次任命是出于四十五代大真人张懋丞向明宣宗推荐:“(宣德五年,宣宗)命(张懋丞)醮于仁智殿,三月,上御西宫召对,诏授上清官高道操克弘、龚继宗,颖福渊、黄嘉佑等道录官,仍遣中官黎都至山起之。”(27)王绍通,字用之,江西抚州金溪人,出家于龙虎山上清宫凤栖院,精研道法。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被召至阙庭,应对称旨,深受皇帝宠遇,获御赐冠、剑、法服。返山后,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待以师礼,并授任真人府赞教、兼掌真人府法箓都提点。连克章,江西抚州金溪人,龙虎山浴仙观道士。宪宗成化初年被召至京城,授道录司属官左至灵,其后续迁太常寺寺丞、太常寺卿。(28)这是一个很显赫的职位,在世宗宠任龙虎山高道邵元节之前,龙虎山尚无人担任这一级别的职位。
官道是明代道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乃是以正一教为主体的新旧符箓派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的产物,明代的官道通过承担国家祭祀重任进入国家政制,其主要构成乃是以龙虎山正一天师为领袖的正一派道教。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之后,龙虎山官道与中央道录司及国家宫观联系更为密切,其官道的色彩越愈浓厚。
注释:
①(明)鲁点编、汪桂平点校、王卡审订:《齐云山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02页。
②(明)江永年增补、王岗点校、(元)刘大彬编:《茅山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4页。
③“特命真人张国祥恭率官道,谨以万历八年正月十六日为始,至十八日圆满,就于齐云白岳中和山玄天太素宫,修建吁天请佑祈嗣皇储奠安宫壶保泰邦家大斋三昼夜,祗设玄天列真清醮三百六十分位。”(明)鲁点编、汪桂平点校、王卡审订:《齐云山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01页。
⑤“正教门以嗣教为定,若其它族属虽尊,亦不当攥越,出给符箓。张希说(张可大天师叔父)昨因伪印,信州已追捕系狱。续系毛提刑以不当淹禁行下。……牒州更唤上希说责状,再犯不恕。仍将印匠断治,如伪板尚存,索上毁劈。”《僧道》之《非嗣教之师虽尊属亦不当攥越出给符箓》,《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1。
⑥《命选精道法师赴阙书》,《皇明恩命世录》卷2,《道藏》第34册,第789页。
⑦《命选精道法师赴阙书》,《皇明恩命世录》卷2,《道藏》第34册,第789页。
⑧《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八月甲戍条载云:“以张正常为真人,去其旧称天师之号。上谓群臣曰:‘至尊为天,岂有师也。以此为号,亵渎甚矣。’遂命去其正一教主天师之称,改天师印为真人印,秩正二品。其僚佐曰赞教,曰掌书。制曰:朕惟道家者流,本于清净无为,其来已久。张氏自汉而下,宗派相承。尔四十二代孙正常,存心冲澹,葆德纯和,远绍祖传,以守正一。朕用嘉之,赐以名号。尔其益振宗风,永扬玄教。可正一嗣教护国嗣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天下道教事。”《明实录》卷34。
⑨张广保:《明代的国家宫观与国家祭典》,《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第十章,中华书局2015年,第328—357页。
⑩《命普施符水旨》,《皇明恩命世录》卷2,《道藏》第34册,第788页。
(11)《汉天师世家》卷3、《皇明恩命世录》卷2等均记载此事。《汉天师世家》卷3:“命传太上延禧诸阶法箓。”
(12)宋濂:《四十二代天师、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张公神道碑铭》,《宋文宪集》卷27。
(13)陈垣:《道家金石略》,中华书局1988年,第1242页。
(14)《命普施符水旨》,《皇明恩命世录》卷2,《道藏》第34册,第789页。
(15)除张正常外,据《华山志》卷七,洪武十年道士何公溥也随同宋国公冯胜祭祀西岳。又成祖永乐年间,道士也多代表朝廷祭祀五岳。《华山志》卷七:“成祖永乐元年即位,遣道士邓全礼祭西岳。”又《嵩岳志》卷下:“洪武三十五年(1402,建文四年),太宗遣道士姜士暄、沈与真祭中岳。”又“永乐四年七月,遣道士刘常制、监生李庸祭中岳。”“永乐五年,遣道士岳崇高、监生屈伸祭中岳。”而仁宗之后,宣宗例遣大臣祭告中岳。这说明此时朝廷已从道士手中,收回五岳祭祀大权。不过既使在英宗主政期间,祭告历代帝王陵寝等国家祭祀典礼仍由道士负责。《英宗实录》卷94:“(正统七年七月癸卯)遣神乐观道士赉祝帛,往命所在守臣祭历代帝王陵寝。”
(16)《汉天师世家》卷3,《道藏》第34册,第835页。
(17)《汉天师世家》卷3,《道藏》第34册,第835页。
(18)《皇明恩命世录》卷4,《道藏》第34册,第795页。
(19)《命建荐扬大斋瑞应奖敕》:“敕正一嗣教真人张宇清,朕惟上帝以好生为德,故玄元以惠济为教。真体清静无为,其用神妙无方。得其妙者,斯能见诸功用。盖上则有以阴翊皇度,下则有以福被幽明。历代所纪,具有明征。朕祇承天序,恭事上帝,惓惓夙夜,仰惟皇考皇妣,圣灵在上,哀慕无极,劬劳大德。欲报无由,敬遵道教,召天下道士,奉建荐扬大斋。尔能恪承朕命,躬率道众,致其精处,阐扬宝范,用达朕之诚悃,灵贶昭答,自初至于讫事,天宇澄明,凝寒之月,云飈不作,和气冲融,瑞景式昭,福应斯集,固本于上帝与朕皇考皇妣之悦鉴,亦尔等敬用朕命,以克臻兹。朕既嘉赉之,仍赐敕奖谕,尚其益精尔道,益笃尔行,宣扬玄教,上以祈福宗社,下以普利生灵,汝其懋哉。故敕。敕命永乐二十二年月日”《皇明恩命世录》卷4,《道藏》第34册,第796页。
(20)“《修建大上清宫敕》:‘敕内官监太监李文,龙虎山上清宫毁坏,先帝常有旨修盖,后因地方多事,未曾举行。近该正一嗣教真人张彦頨,奏乞盖造。今特命尔前去彼处,会同江西镇巡等官,督同都布按三司,委官人等,提督修盖。其合用物料人力相工派办,务要照依旧式,使规模停当,财物坚固,毋得迟延岁月,虚费钱粮。且江西地方人民艰窘,盗贼未宁,尔尤宜持廉秉公,安静行事,戒饬下人,不许因而侵克科害,致生嗟怨。斯为尔能。如违,责有所归。尔其慎之!慎之!故敕。广运正德三年六月十二日'”《皇明恩命世录》卷7,《道藏》第34册,第805页。
(21)以上资料请参看《皇明恩命世录》《汉天师世家》。
(22)《汉天师世家》卷3,《道藏》第34册,第834页。
(23)《皇明恩命世录》卷2,《道藏》第34册,第792页。
(24)例如成祖永乐六年下发圣旨:“奉圣旨,符箓一节,止许张真人门下出给,钦此。”《皇明恩命世录》卷2,《道藏》第34册,第793页。
(25)《龙虎山志》卷7,《藏外道书》第19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477—490页。
(26)《龙虎山志》卷7,《藏外道书》第19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489页。
(27)《皇明恩命世录》卷5,《道藏》第34册,第797页。
(28)《龙虎山志》卷7,《藏外道书》第19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488页。
(29)参见《明史·邵元节传》列传第一百九十五,《明史》卷307。
(30)《明史纪事本末·世宗崇道教》,卷52。
(31)《龙虎山志》卷7,《藏外道书》第19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4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