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有哪些国家曾被国际奥委会在奥运会上禁赛。这些国家包括: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奥地利、匈牙利、德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被禁止参赛。上述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同盟国阵营,战后因战败国身份被视为战争发起国、违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1924年巴黎奥运会,德国被禁止参赛,原因同上;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南非被禁止参赛,原因为南非白人政权执行种族隔离政策;
2000年悉尼奥运会,阿富汗被禁止参赛,原因为当时阿富汗执政当局为塔利班、被视为极端主义政权;
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俄罗斯未被国际奥委会禁止参赛、但具体项目参赛权交由各个项目单项协会决定,影响因素为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因兴奋剂问题禁止俄罗斯田径队选手参赛;
2018年平昌冬奥会,俄罗斯被禁止参赛、允许以俄罗斯奥委会名义参赛,原因同上;
2020年东京奥运会(于2021年举办),俄罗斯被禁止参赛、允许以俄罗斯奥委会名义参赛,原因为2020年12月17日起俄罗斯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禁赛2年(原裁定为禁赛4年,后减为2年);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俄罗斯被禁止参赛,原因同上;
2024年巴黎奥运会,俄罗斯、白俄罗斯、危地马拉被禁止参赛,俄、白运动员以个人独立运动员身份参赛,原因为国际奥委会认为俄罗斯挑起俄乌冲突并占领乌克兰领土、白俄罗斯为俄罗斯提供协助,违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危地马拉奥委会2021年选举出新任主席后未获得法律批准,其后未在国际奥委会限定日期前解决主席人选问题并解散奥委会,被国际奥委会暂停会员资格和参赛资格直至危地马拉奥委会重组完毕。
从历史情况来看,俄罗斯被国际奥委会限制参赛或禁赛已经长达八年,除本届奥运会因政治性因素缺席外,之前几届均因兴奋剂问题被禁赛或部分禁赛。从本届奥运会上部分中国参赛运动员在已经证实并未涉及兴奋剂问题时遭反复进行尿检、以此干扰中国运动员参赛进程并通过无故制造事端引起舆论风波来看,将本来用以维护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公正性的反兴奋剂制度用作驱逐、干扰别国运动员正常参赛的工具,已经成为某些在国际奥委会等机构中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家的常规操作。
可以推断,即便没有俄乌冲突的影响因素,结合之前俄罗斯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遭遇来看,再次因兴奋剂问题为借口遭到禁赛可能性也很高。
而之所以同样是“战争发起国”,国际奥委会却只制裁俄罗斯、不制裁以色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解释是:以色列奥委会没有违反《奥林匹克宪章》。国际奥委会认为,俄罗斯奥委会宣称俄罗斯控制下的顿涅茨克等地区,其地方体育组织是俄罗斯奥委会的下辖机构,当地运动员具有俄罗斯运动员身份,这些主张与《奥林匹克宪章》完全不符。而以色列奥委会则没有类似的违反《奥林匹克宪章》的行为,且巴勒斯坦奥委会并没有提出制裁以色列奥委会和运动员的要求。
应该承认,从国际奥委会管理章程的角度出发,巴赫的解释足够合理,但倘若考虑到国际奥委会倡导“体育应该成为和平与和解的源泉”,这种说法就足够讽刺了——诚然俄罗斯作为交战国、未倡导奥林匹克休战倡议确实应该禁赛,然而以色列在加沙地区的所作所为,难道就是“和平与和解”了么?
这种明目张胆的双标,只能证明目前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根本做不到“去政治化”,反而越来越受到大国竞争的影响。在当前国际局势不发生显著扭转之前,这种趋势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很小,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因此受到的损害会越来越大,甚至不能排除因此走向分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