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间接液化

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sythesis,F-T合成)是指CO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非均相氢化生成不同链长的烃类(C1~C25)混合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于1923年由F.Fischer和H.Tropsch首次发现后经Fischer等人完善,并于1936年在鲁尔化学公司实现工业化,F-T合成因此而得名。以煤为原料,经过气化生成合成气,然后用合成气来制取液体燃料,被称为煤的“间接液化法”,F-T合成反应作为煤炭间接液化过程中的重要反应,半个世纪来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目前已成为煤间接液化制取各种烃类及含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F-T合成的历史

煤间接液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迅速发展阶段、受石油冲击发展平缓阶段以及受能源战略影响而成熟发展阶段。煤间接液化可溯源于1923年德国科学家Fischer和Trospch发现的铁催化剂上CO和H2合成液态烃燃料的F-T合成。1934年德国鲁尔化学公司开始建造以煤为原料的F-T合成油厂,1936年投产,年产4000万L。1935~1945年期间,德国共建有9个F-T合成油厂,总产量达57万吨,其中汽油占23%,润滑油占3%,石蜡和化学品占28%;同期法、日、中也建了6个F-T合成油厂,总生产能力为34万吨。F-T合成工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F-T合成失去了竞争力,上述国家的煤间接液化厂纷纷关闭。

南非富煤缺油,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裁,被迫发展煤制油工业,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Susol公司,开始建第一个Sasol厂,于1955年投产,1980年与1982年又分别建成SasolⅡ厂和SasolⅢ厂。南非Sasol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间接液化企业,年耗原煤近5000万吨,生产油品和化学品700多万吨,其中油品近500万吨。该公司在近50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工艺和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型高效大型反应器,1993年又投产了一套2500lb/d的天然气基合成中间馏分油的先进的浆态床工业装置。

国际上有丰富价廉天然气资源的国家重点开发气转液(GTL)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简兰Shell公司开始合成油品的研究,提出通过F-T合成在钴催化剂上最大限度地制重质烃,然后再在加氢裂解与异构化催化剂上转化为油品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型钴基催化剂和重质烃转化催化剂,油品以柴油、煤油为主,副产硬蜡。1989年开始在马来西亚Bintulu建设以天然气为原料的50万吨t/a合成中间馏分油厂,1993年投产。

我国最早于1937年与日本合资在锦州石油六厂引进德国以钴催化剂为核心的F-T合成技术,1943年建成生产能力约100万吨原油/a的煤间接液化厂,1945年日本战败后停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新恢复和扩建锦州煤制油装置,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用常压钴基催化剂,以水煤气炉为气源,1951年投产,1959年产量最高达到47万吨/a,并在当时情况下实现了可观的利润。随后因大庆油田的发现,1967年锦州合成油装置停产。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原大连石油研究所为提高煤间接液化效率,建成4500t/a的铁催化剂流化床合成油中试装置,但由于催化剂磨损、黏结等问题而未能获得成功。

第二节经典F-T合成的特点

一、F-T合成产品的分布与组成

F-T合成产物中,从甲烷到石蜡烃组分非常复杂。产物中烃类的碳数分布服从Schula-Flory规律。每一烃类都分别具有各自的最大理论产率,大量Fe、Co、Ni等催化剂合成产品分布规律证实了这一点。由于产物分布制约了产品的选择性,使得目的产品收率低,如汽油产品的收率不超过40%(质量分数),而有些产品如石蜡收率高达80%,需二次加工才能利用,使工艺过程变得庞大复杂,提高了F-T合成的生产成本。另外,由于产品中主要直链的烷烯烃,尤其是α-烯烃含量较高,而异构烷烃与芳烃含量较少,使得产品中汽油的辛烷值较低,如南非Sasol-I厂合成汽油辛烷值仅为55。

二、F-T合成反应的热力学特征

F-T合成总反应的热力学数据表明:F-T合成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每立方米(CO+H2)合成原料气反应时,将放出2721~2930kJ热量,如果考虑到原料气中的惰性气体存在以及转化不完全等因素,实际放热量约为1674kJ/m2原料气,这样多的热量若不设法从反应器中导出,可将反应气加热至1500℃左右。F-T合成反应对温度的敏感性很大,而各种合成过程要求的适宜温度范围很窄,钴、镍催化剂合成的适宜温度为170~210℃,铁铜催化剂合成要求220~250℃,熔铁催化剂要求280~340℃,当温度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就会加速甲烷和炭沉积的生成,从而降低目的产物的产率和缩短催化剂的寿命。综合F-T合成反应的特点,认为合成产品碳数分布宽、目的产品选择性差、温度敏感性大、强放热是其最突出特点。因此,采取适当的有力措施及时地将大量的反应热移出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某些目的产品(如汽油馏分)的收率,必须设法打破Schula-Flory分布,从化学反应工程的角度讲,为保证过程的稳定操作,进行反应过程的分析和热稳定性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节煤间接液化研究进展

一、新型钴催化剂开发研究

二、F-T合成新工艺开发

F-T合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完善经工业实践检验的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技术,开发先进的浆态床反应器技术。

浆态床反应器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Mobil公司成功开发ZSM-5催化剂基础上,通过对F-T合成过程进行改进后开发成功的。浆态床两段F-T合成过程,简化了后处理工艺,使F-T合成过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公司于1976年开发了MTG过程,并于1985年在新西兰建立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80万吨汽油的工业装置。此外,还有丹麦托普索公司开发的TIGAS过程的中试装置、日本三菱重工与COSMO石油公司联合开发的AMSTG模试过程,以及荷兰Shell公司开发的SMDS过程等工业化技术。

三、国内F-T合成研究现状

国内近年来在F-T合成方面也做了大量开发研究工作,如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担载型铁系催化剂的F-T合成已完成了模试,南京大学与南京化工研究院研究开发了合成气经含氧化合物转化为汽油的两段合成工艺过程。清华大学和原北京化工学院等高等院校也对F-T合成在实验室小试规模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分析了MTG和Mobil浆态床工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将传统的F-T合成与沸石分子筛相结合的固定床两段合成工艺,即MFT合成和浆态床-固定床两段合成工艺,简称为SMFT合成。SMFT合成已完成了实验室小试、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基于逐级放大试验结果,围绕铁催化剂和固定床反应器技术,进行了煤制油万吨级规模和产品方案的工艺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包括单产汽油、油-蜡联产、油-气联产、油-肥联产、油-蜡-肥联产、油-润滑油-蜡联产等,认为催化剂性能和寿命仍需提高,催化剂成本需进一步降低,固定床技术生产效率仍偏低,产品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提出了开发以廉价铁基催化剂和先进浆态床为核心的F-T合成汽柴油技术与以长寿命钴基催化剂和固定床-浆态床为核心的合成高品质柴油的技术思路。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近期已开发出一种浆态床用高效铁催化剂,进行了催化剂制备放大的验证,浆态床技术中催化剂分离和磨损问题的解决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第一代万吨级煤制油工业软件的开发,同时研制出高性能新型钴基催化剂,正建立针对铁催化剂的千吨级浆态床工业中试装置和针对钴催化剂的固定床单管模式装置。

中科煤制油公司开发的F-T合成油技术,先后在内蒙古伊泰、山西潞安等建成3套(16~18)万吨/a工业示范项目。2009年伊泰项目投人试生产,为大型项目建设取得了经验。

2006年陕西金巢公司在宝鸡建成F-T合成高纯蜡和柴油千吨级工业试验装置,通过成果鉴定,完成5万吨/a可研报告。

2015年兖矿榆林未来能源公司建成110万吨/a间接液化厂并投入运行;2016年神华宁煤集团建成400万吨/a煤间接液化项目;2014年山西煤化所与潞安集团合建成2×6万吨/aF-T合成高纯蜡示范项目并投入生产。近十年来我国F-T合成煤液化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大型化工业生产,技术及工程化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四节煤间接液化的发展前景

一、世界能源结构与特点

煤炭、石油与天然气是典型的传统化石能源,也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16年石油消费位居一次能源消费之首;也就是说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生产与供应。2016年世界石油储量仅为2407亿吨,储采比为50年,世界煤炭储量为11393亿吨,储采比为153年,石油资源远不如煤炭丰富。

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由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世界范围内,煤炭资源相对于其他化石资源要丰富得多。这种能源结构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1.8%,原油占19.0%,天然气占6.2%,水电占6.5%。在2016年,我国原油进口已经达到3.81亿吨,显然,这不仅消耗大量外汇,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安全、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发展以煤为基础的洁净技术,能够同时满足环保和液体燃料供求的新型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战略问题。

煤炭是我国储量最丰富的能源资源,按目前的产量和已探明的储量推算,我国煤炭资源可开采近百年,而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其中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将会有较大的增长,2020年以后石油的开采利用将逐渐处于递减模式。自产原油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5%。

二、车用燃料的发展趋势与供需情况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起伏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能源资源储量来看,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缓解我国油品供需矛盾、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为现实可行的途径。煤液化合成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end

现代煤化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官方订阅号。主要发布现代煤化工最新政策动态、最前沿行业技术、项目进展情况和市场资讯评述。致力于提供真实、快捷、全面的现代煤化工资讯,客观探讨现代煤化工发展。

THE END
1.载体催化剂行业调研报告:按类型应用及地区细分中国载体催化剂市场研究报告从载体催化剂行业概况、发展趋势、细分领域市场概况、当前国内进展情况、进出口情况、区域市场占比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载体催化剂市场,报告包含载体催化剂行业历史市场价值变化趋势、发展现状、及未来载体催化剂市场增长前景分析。此外,报告还着重分析了整个载体催化剂行业竞争格局以及各主要企业发展https://reportsworld.blog.bokee.net/bloggermodule/blog_printEntry.do?id=58649604
2.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催化剂行业产业链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四、中国催化剂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催化剂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催化剂消费国之一。2019至2023年,我国催化剂行业市场规模从843.9亿元增长至1042.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32%。催化剂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石油加工、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如汽车尾气处理)、生物技术等领域。特别是在能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204386.html
3.国内汽车排放催化剂行业规模与竞争态势分析睿略咨询睿略咨询发布的汽车排放催化剂行业调研报告共包含十二章节,从不同维度总结分析了国内汽车排放催化剂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对未来汽车排放催化剂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作出预测。报告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汽车排放催化剂市场规模、产品市场规模份额、应用领域分布情况、国内主要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汽车排放催化剂市场头部企业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482387.html
4.国内外SCR脱硝催化剂发展概况应用现状及成型工艺分析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控制氮氧化物(NOx)排放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热电厂、焚烧厂等工业烟气脱硝,以及柴油机动车尾气净化。该技术以尿素、氨水或液氨产生的NH3为还原剂,核心是催化活性好、选择性高、机械强度高且运行稳定的脱硝催化剂。SCR催化剂从最初电力脱硝行业的传统钒钛催化https://www.antpedia.com/news/49/n-2342549.html
5.国内外丙烷脱氢技术发展现状国内外丙烷脱氢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PDH技术包括Oleflex工艺、Catofin工艺、STAR工艺、PDH工艺等,国内PDH技术包括固定床PDH SDH工艺、移动床SPDH脱氢工艺、ADHO工艺等。 国外PDH技术 目前实现工业应用的脱氢技术,主要为国外的专利供应商所拥有,包括UOP公司的Oleflex工艺、Lummus公司的Catofin工艺、ThyssenKrupp公司的STAR工艺http://www.acichemshun.cn/news/27.html
6.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发展现状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发展现状姓名:班级:学号: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发展现状摘要:从工业催化的角度思考和表述了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合成、催化及应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分子筛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引发人们对分子筛催化未来向经济、可控、高效催化、绿色环保和新应用等方面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关键词:https://www.docin.com/p-2799292846.html
7.FCC催化剂添加剂市场运行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分析(2024)第二章:国内外FCC催化剂添加剂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章:全球及中国FCC催化剂添加剂行业发展现状、集中度、进出口情况、以及行业发展痛点与机遇分析; 第四、五章:全球与中国FCC催化剂添加剂细分类型销售量、销售额及增长率统计、价格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http://changsha.11467.com/info/27564653.htm
8.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现状与发展分析乙烯催化剂润滑油烯烃2017年11月,山西潞安化工集团采用与中 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合成低黏度mPAO专利技术和自产煤制α-烯烃,投建全球首例煤基、国内首套茂金属催化剂生产低黏度mPAO示范装置,可生产3kt/a 4个黏度等级(4、6、8、10)的mPAO。该装置于2019年9月建成,并完成了工艺参数及原辅料消耗数据的验证与采集。 https://m.163.com/dy/article/HJDRU4LL0518UQ85.html
9.中国原创硬科技——量子通信全产业链投资指南墨子者,长机关,善守城。日前,中国成功发射全球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突破了一系列高新技术,意义非凡。本刊就量子通信的有关概念、国内外量子通信发展现状及涉及生产企业同大家共享…… 中新社酒泉8月16日01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https://www.esmchina.com/news/article/201608231439
10.中国贵金属催化剂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五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宇博智业通过对贵金属催化剂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贵金属催化剂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贵金属催化剂行业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贵金属催化剂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https://m.chinabgao.com/report/15855726.html
11.2024一、国内外市场需求预测 13 二、新型催化剂应用领域拓展 14 三、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机会 14 第八章石化催化剂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5 一、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15 二、环保与安全生产压力 16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建议 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化催化剂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文章强调了国家对生产过程监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8/6022055204010233.shtm
12.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生物催化(Biocatalysis)。由生物催化剂完成的生物催化过程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优势[2]。美国能源部、商业部等部门预测:生物催化剂将成为21世纪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工具,生物催化技术的应用可在未来的20年中使传统化学工业原材料、水和能源消耗减少30%、污染物排https://www.cas.cn/zt/jzt/wxcbzt/zgkxyyk2007ndsq/xkfz/200706/t20070607_2668136.shtml
13.脱硝技术论文赏析八篇烟气脱硝应用较多的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及SNCR/SCR联合技术,由于高的还原率及技术的广泛使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电站烟气脱硝的主流技术。但在安装及运行维护中有很多漏洞和问题存在。 本文介绍了大唐国际临汾热电关于脱硝安装、维护以及催化剂选用中所出现问题的解决https://hljkjxx.fabiao.com/haowen/7334.html
14.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电动汽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电动车。电动汽车存在着一个通用性的问题———电池。 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以往几年中,大部分企业在电动汽车研制中曾遭遇尴尬,主要是因为采用了铅酸、镍镉、镍氢电池(Ni-MH)等。现在,经过研制与实验比较,https://www.d1ev.com/news/zhengce/510/
15.三元催化器的未来发展趋势要是从1908年福特T型车诞生开始算的话,三元催化在民用车上可是迟到了73年。1981年之后,各国在汽车排放法规中逐渐都加入了汽油车加装三元催化的规定,三元催化这才得到普及。而直到90年代之后,三元催化器才在摩托车上成为必备装置。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代。目前常用https://wen.baidu.com/question/818763686002102572.html
16.国内外现状范文4篇(全文)对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这一重要的石油化工催化过程, 所用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更新换代,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以催化剂为中心的工艺条件的优化, 反应器类型的结构设计也常有改进。现对国内外苯乙烯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1 国外苯乙烯生产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y0tarz7.html
17.架桥观点新兴能源系列:制氢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机遇2.功率密度、耐久性和贵金属Pt使用载量等技术参数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膜电极商业化产品的功率密度在1.4-1.5W/cm2范围内,国内量产膜电极的功率密度为1.0-1.2W/cm2;铂载量方面,合金催化剂将是低铂化膜电极的一个发展方向。 PEM膜电极国内外企业梳理 http://bridgecap.cn/h-nd-378.html
18.大规模氢液化方法与装置而国内的液氢产品质量和制造水平还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掌握独立研发大规模氢液化装置的能力,是氢能纳入我国能源战略这一关键时期紧迫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氢液化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大型氢液化(LHL)的方法和循环,介绍国内外大型氢液化装置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大型氢液化装置的发展方向。https://www.youcheyihou.com/news/464859
19.PEM燃料电池Pt/C催化剂市场调查报告:行业规模主要厂商占有率和2024年11月27日,恒州博智(QY)出版《2024年全球PEM燃料电池Pt/C催化剂行业总体规模、主要企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排名》市场调研报告,本报告主要分析PEM燃料电池Pt/C催化剂行业发展趋势、驱动因素、行业政策、产业链、上下游分析、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及销售渠道分析等。 https://www.gelonghui.com/p/139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