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学习目标: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了解北宋面临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了解南宋与金的对峙。
学习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
学习难点: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导学指导与检测
导学指导
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阅读课本p49-p50内容完成右边方框的问题。
1.阅读课本找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完成表格内容。
目的
措施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实权:派出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制钱谷: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构权利
中央: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掌管财政
地方:设置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州一级增设
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士人地位。
2.根据课本P50、P53页的材料,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即时训练: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了宋代(C)。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D.宰相制度日益完善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阅读课本p50-p51内容完成右边方框的问题。
1.阅读课本,勾画出北宋边防压力的表现、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即时训练:1.北宋时,每年的各种节日都要赐给西夏绢23000匹,茶1万斤等。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称为(B)。
纳贡B.岁赐C.岁币D.岁贡
2.北宋边境“生育番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B)。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矛盾彻底消除
王安石变法
阅读课本p51-52内容完成右边方框的问题。
1.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并结合课本分析变法的影响、失败的原因。
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粮给农民。
(2)募役法:纳钱代役。
(3)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贫瘠收受赋税。
(4)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新修水利工程。
(5)市易法: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6)均输法: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强兵之法
(1)保甲法:把农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并农合一。
(2)将兵法:把各路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3)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4)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以经义策论取士,唯才用人。
(2)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材。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本P52材料,评价王安石变法。
即时训练: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C)。
A.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
C.“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
(四)南宋的偏安
阅读课本P52-P53,完成右边方框的内容。
阅读课本,找出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与金关系的对抗与缓和。
即时训练:1.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的绍兴和议其内容不包括(D)。
A.南宋向金称臣B.南宋向金缴纳岁贡
C.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D.宋金皇帝以兄弟相称
2.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曰:“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史实是(C)。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宋辽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D.南宋灭亡,元朝统一
巩固诊断:
1.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A)。
①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③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④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