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现实中股市行情却往往和经济形势脱节。
比如,刚刚过去的4月份是美国股市自1950年以来表现最好的月份之一,但同期的美国经济数据则是一团糟。
为什么?
我们寻找和整理了以下几个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能否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经济数据更多反映的是现在的经济情况,甚至是之前的,因为统计会有延迟。
股市价格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
行情分析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利空出尽”,由于现在金融市场的发达,很多坏消息出现之前,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都会挂出一个预期数值,所以行情往往在真正数据公布之前就已经走出来了(涨或跌)。
待到真正坏消息公布的时候,如果相比预期相同甚至要好一点,股市反而可能会上涨,
比如上周五,美国4月份失业人数超过2000万。这是有记录以来最差的失业数据。但标普500指数期货却上涨了1.7%。为什么?
因为市场原本预计失业人数会超过2200万,现实比预期稍好一点。
新冠疫情开始阶段,很多资金涌入了避险的债券市场(国债),导致主流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
2月中旬,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到1.6%,从没这么低过。
抢购降低了国债利率,让其再购买的价值降低了,于是其他投资者就只能持有股票了,因为没有其它更好的资产。
今天,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0.70%。但标普500指数的股息收益率就有2%了,所以长期投资者宁愿持有股票并承受短期的波动(反正他们今年也不会卖)。
过去30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采取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在疫情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印钱)比其它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这可以挽救经济,帮助企业缓解借贷压力。
为了保护资产,他们仍然只能放在有增长率的市场上,比如股市。
而且疫情肯定会结束,全球市场也会逐步复苏。从历史经验看,股市在经历了很多次危机后仍然能够恢复上涨,所以投资者仍然可能不惧风暴,坚持持有。这也符合第一条提到的预期问题。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可能在具体板块上反映的更明显——行业兴衰,但对大盘来看,受到后边两条的影响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