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考古文博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贾明浩
北大学生最高荣誉
“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
他在文保事业新征程的号角声中
披荆斩棘、砥砺深耕
誓做新时代文物守护者
人物介绍
躬身实践,感悟历史传续
文物保护是一门全面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综合化学、生物、材料、历史和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极重实用性,需要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初接触文物保护,会容易轻视古籍除尘、金属器除锈等基础操作,但越深入学习,贾明浩就越感觉这个专业博大精深,也在各种细碎操作中觉察出文物保护的意义。
在实验室日复一日的文物修复工作
纸张的清洗、脱酸、除菌、装裱等多种流程循环是建立在对纤维种类、纹理、色度、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充分了解之上;金属器的金相成分、锈蚀状态、工艺纹饰、清洗、脱盐、缓蚀、封护,各个细节都需要精心操作,文物才得以完整修缮。在晋阳古城遗址汉代墓葬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中,从鎏金青铜器的病害分析入手,他亲身参与修复实践,和团队成员共同提出并完善以铜离子价态为依据的分步除锈保护模式,并成功应用于多组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中。
贾明浩参与修复的部分青铜器物
中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金属文物在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上的独特性更是无可比拟,每一件器物都被岁月紧紧包裹,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修复师剥茧抽丝一层层揭开历史的面纱,惊叹的是器物上凝结的智慧和创造,钦佩的是古代匠人的专注与执着。
每一块碎片的拼接,每一个支撑点的加固,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向当代展示中华文脉的辉煌变迁,体会古代技艺的匠心独运。他很热爱这个专业,也热爱这种联结历史、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科技引领,助力文物保护
信心与责任是青年人求学成才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常常鼓励青年学生和科学家们勇于挑战、攻坚克难,敢于挑起新时代科研创新的大梁,为中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贾明浩深知作为北大考古文物保护方向的博士生,身上肩负着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担当。
他连续3年获评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校长奖学金,获国家奖学金等多荣誉,同时担任《考古学研究》文物保护技术专刊的特约编辑。在第三十届“挑战杯”中,他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并在北京大学第十二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中以“金属文物便携式原位检测探头研发”为主题荣获一等奖。
部分科研成果
通过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电化学噪声等多种电化学无损测试方法,提出以电荷转移电阻值、低频阻抗值和噪声电阻等多项综合评估指标,应用于文物材质腐蚀电化学状态、文物保护作用效果评估等环节,测试结果可直接指导文物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有助于提升金属文物宏观病害分析与微区腐蚀机理的理论互证,实现对金属文物局部针对性保护的明确指导和科学研究。该成果现针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四川省考古所、太原市考古所、青州博物馆等多家考古单位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实现成果应用,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完成成果示范。
他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抢救性保护研究”,负责传统藏纸的纤维和工艺分析,确定现代拉达克、尼木、不丹和金东藏纸等纸张的纤维和原料构成,并证明紫外线对藏纸的酸化水解机制。
在故宫灵沼轩进行定点测试工作
丰硕的成果是现在、是过去,而携载荣耀继续履践以致远,唯有依赖信仰与梦想的灿灿微光。
提升党性,讲好中国故事
在考古文博学院2022年学生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名单中,贾明浩的名字赫然在列。自入学以来,贾明浩始终坚持严于律己,作为学院博士生党支部支委,他积极参与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安排,心怀热忱投入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在博物馆进行文物讲解
在牵头开展的学院“党员图书角”活动中,他主动担当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搭建学院学生提升党性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良好平台,带领支部党员从经典论著中汲取奋进力量。
牵头成立的学院“党员图书角”
学习科研之余,贾明浩曾数次研读“党员读书角”的一本书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在很多个深夜为他的心灵注入力量。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客观描述,让西方世界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民,他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与信念,也坚定了自己利用专业所长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与信心。
担任学院博士生党支部支委(右三)
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为北大考古人,贾明浩更要用中国态度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浸润世界。
党性修养的不断提高,是他得以投身和坚守文保事业的不竭力量源泉。
漫漫前路,坚守文保初心
在漫长且庞杂的研究道路上,很幸运地,贾明浩遇到了儒雅亲和的老师们和勤奋友爱的同学们,这让他认为在学院的学习与科研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博士生的研究学习是要善于独立思考的,但从横向博览转为纵向研究,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导师的帮助和指导、需要伙伴的支持与协同。
参与学院院庆宣传片拍摄(右一)
实验室的新老交替、薪火传承,在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考古人中,默默地进行着。中国考古界的泰斗邹衡先生常说:
“一定要用功,用功不是一天努力,不是一年努力,而是一辈子努力。”
依靠着自身的踏实努力,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贾明浩一路跋涉前行。文保研究需要的一种学习态度就是韧性,就是要自己趟出一条路,一条几乎无人涉足的路,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让自己不认输地走下去。贾明浩很庆幸,自己对文物保护的知识依然保持着充盈的热情,也依然在每日不断补充着新鲜的知识养分。
贾明浩
在专业学习历程中,文物保护和修复是很能磨炼心性的,或精或糙都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基础,一时失败会抱怨愤懑、一时成功会感叹天道酬勤,当一件件文物在博物馆展览中让观众赞叹中华文明的璀璨精巧时,贾明浩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然,在享受由努力带来喜悦的同时,新的拼搏的号角正在吹响,穿上工作服,带上护目镜,继续开始新的征程。贾明浩希望能以最大的进步回馈考古文博学院,回馈北京大学,回馈文物保护事业,回馈悠悠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