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和5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财商》系列论坛分别在杭州、上海举行两场活动。
本次论坛由第一财经日报和海通国际证券集团联合主办。活动由《财商》主编周增军主持,海通国际证券集团中国业务部主管潘铁珊、著名经济学家金学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杜群阳、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都星汉等发表了演讲。
话题一:后市机会如何?
潘铁珊:今年以来美股一直在创新高,但是A股和H股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美两国出现了一个货币政策的不同:美国在进行量化宽松,而中国政府在收紧信贷。
不过,我们相信在三季度特别是8、9月份市场会有一个行情。
首先,从国内政策看,我们认为目前的紧缩政策只是短期的打压,下半年我相信会放松。在最近的一次调控中,中国央行并没有加息而只是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未来政策放松,A股和H股会有一个很大的回升。
另外,欧美经济正在局部走好,将利好国内的出口行业和银行。
外汇方面,我们看好英镑,英国经济正在恢复,也没有开始加息,下个阶段我相信英镑会走好。而澳大利亚元和日元价格偏高。
从股市来说,我们看好能源股和银行股。由于原油、资源目前震荡探顶,能源板块里的个股将会出现机会,比如中国石油(00857.HK)、中海油服(02883.HK)、中国石化(00386.HK)。另外是内地银行股,如中国银行(03988.HK)、建设银行(00939.HK)、民生银行(01988.HK)。
另外,本周港股市场的新股也是看点。中国地板、米兰站(01150.HK)、新秀丽、Prada等都将登陆香港市场,这些良好的投资标的将给投资者带来机会。
第二点是,能够赚钱的股票数量不多。我独创了指标“市值当量”,一年245个交易日日平均的交易金额代表着这个市场对股票的一个真实的需求状况,用流通市值去除以它,除下来的倍数越低,那么它的股票上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今年到目前为止是86倍。在历史上面所有现金市值当量超过80的背景下,当年全年上涨的股票的比例为25%,涨幅超过50%的股票,占全市场的比重平均是3.84%。
话题二:高估值将不会重现市场
金学伟:对于投资者来说今后的股票市场将进入一个新格局。
现在的市场基本情况是供求关系逐渐趋向于供过于求,现在市场最主要的矛盾不在于股指不够低,也不在于公司的业绩会不会增长,而在于源源不断的股票供给和停滞不前的股票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新股的发行、再融资、限售股解禁等因素逐渐地把涓涓细流流入到股票市场的资金通过这样一个方法又流出去了,导致市场逐步形成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
另外,除了大规模(总市值占GDP比重超过50%),今后A股市场还要面临另一个新特点——全流通。其中全流通需要引起投资者高度重视。根据我的测算,相同的股票,随着流通股比例的增加,估值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在市场全流通的情况下,之前的高估值将不会重现,可能只有20倍的市盈率。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资本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加大。而产业资本估值思路与现在的股票炒家完全不同。他们更多地考虑重置成本。就是说如果一只股票目前的总市值是100亿元,而花30亿元我就可以建立一家同样的公司,那我一定会抛掉全部股票。
在这种情况下,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产业资本和经济增加值角度去考虑股票的价值;第二,把内源式的高增长放在首位;第三,价格强弱表现的重要性提高了。如果你不是想准备买了以后做长线投资的,你想更多地从资本利益的角度考虑的话,你一定要考虑价格表现的强与弱。因为在供求大致平衡甚至是略有点供过于求的状态下,市场只有少部分股票会表现良好,一只表现强的股票会产生一个吸引眼球的效应,会加强资金向这些股票的流动。
潘铁珊:A股目前的平均市盈率是44倍,这是和国际标准脱节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结构中80%是散户,他们的投资决策受外界的影响很大。目前的市盈率并非是个科学的标准。假如一个公司的市盈率是40倍,分红率是50%,那投资这个公司要100年才回本,而人的生命周期只有几十年。按照国际标准,15倍~20倍是比较合理的水平。
所以要走出这个局面,中国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首先是改变交易方式,股票市场应该以“T+0”模式交易,这样才能与股指期货完全对冲;取消涨跌停板;接下来是完善融资融券等等各种衍生工具。
话题三: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
杜群阳:美国的金融战略中国是一定要面对的。美国在战后成功地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跟黄金脱钩,然后压迫欧洲货币和日元升值。
到今天,人民币升值面临的是同样的历史背景。但是,中国幸运的在于中国的人口红利。而当时的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已经到相当富裕程度,劳动要素到很高的价格。日本长期依赖出口经济,最后被迫汇率上升。
中国的汇率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寻求新的增长呢?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拉动内需。如果长期维持劳动力低价,就难以拉动国内消费。中国应该逐步地、有计划地提高低端劳动力的价格,使得消费能力升值,使得我们对出口的依赖转换为对国内消费的依赖。
潘铁珊:现在越来越多人民币离岸业务在香港推出,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计价的证券的上市,相信接下来会有人民币贷款业务,远期买卖业务也会在香港进行。将来可能是人民币与港元挂钩,港元与美元挂钩。香港可能会成为人民币汇率放开的中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