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房价会像日本一样吗?财富号

前些年一直在喊“房住不炒”,房价没见怎么跌。

而这两年经济不景气,各种限购管控政策逐一放开,国内整体的房价反而是不断松动。

这些年,每每谈到楼市,就会有人说我们可能要走90年代日本世纪大的老路。

事实上,在我国过去几轮楼市的下跌周期里,日本都被反复拿出来分析。

网上有句调侃的话,如果说寻找方向,是摸着石头过河,日本已经被摸得包浆了。

不过,之前的几轮楼市回调,我们还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整体蛋糕还在越做越大。

但是近几年,貌似的确需要担心起来。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65%以上,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了拐点进入下降趋势,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了63%,数据上已经和90年代的日本十分接近。

此时,再来看看日本始末,就显得很有参考意义了。

日本楼市暴涨之始

日本失去三十年的起点,一般被视为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

美元开始贬值,日元开始大额升值。

日元升值带来的直接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出口不好做了,日本国内经济转向不景气,日本选择货币政策大放水。

二是日元资产受追捧,海外热钱涌入日本市场,进一步推高日本的资产价格。

先说说放水,具体放了多少水呢?类比到我国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国在2014-2017年为了解决2013年去杠杆造成的钱荒局面,三年内大概多出来二十几万亿人民币的社融规模。如果按照咱们的规模推算当年的日本,日本的规模大概相当于10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水平。

放水了那么多钱,再加上海外市场涌入的资金,一下子就把日本的各项资产,全都点燃了,而楼市,更是首当其冲。

缺乏调控带来的狂飙猛进

正常来说,面对暴涨的楼市,政府应当出具调控措施。

比如我国的三件套,限售、限价、限购。政府调控土地供应量和供应价格,能直接对市场进行调控。

但是日本和我国不同,日本是土地私有制,70%以上的土地为私人所有。

土地交易在日本是非常市场化的行为,这就造成日本在供需两侧几乎都没有调控的手段。

再加上日本高度的金融自由化,导致即便是普通居民也能上极高的杠杆:买一套、抵押出去、再买一套。当时整个日本社会都在做同一件事:高杠杆做金融套利。

这个炒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伪居住需求,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本没有价值的土地也被炒出了天价。(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了......)

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已经不存在供需逻辑了,市场的唯一标准就只有一个字“炒”。

政策转向泡沫破灭

然而,过热必死。

快速的加息让流动性快速收紧,市场上没有钱了,击鼓传花的游戏无以为继,大量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暴雷”。

1991年,为抑制地价上涨,日本政府又出台了《地价税法》,开征地价税,进一步加速了泡沫破灭的进程。

双重打击下,日本人的收入与楼市双双跳水,一直到2009年前后才停止。

我国会重蹈覆辙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看似大家都在东亚,文化背景相似,但在具体细节上截然不同。

从资金层面上,内部来看,即便是经济不景气的近两年,虽有降息降准,但远远称不上是大放水。外部来看,我国也没有国际资本自由流通,都是有管制的。

从供应与需求层面,限售、限价、限购,三件套随时可以重出江湖,从土地供给数量和价格层面调控楼市,并限制上杠杆的程度。

这几个角度来看,日本式的肯定不会出现在中国。

当然,整体楼市来看,我国的确是阶段性到顶了。城市化带来的需求已经接近尾声,全国范围的楼市普涨肯定是成为了历史。

未来会是什么样?分化是绝对关键词。

农村与弱势乡镇的自然消亡

三四线城市的逐渐没落

一线城市由于稀缺性的进一步上涨......

粗略来看,未来的中国城市大概只有几个梯队。

第一梯队,毫无疑问是公认的几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对全国都有着强大的虹吸能力。

第二梯队,是几大都市圈的次核心和中西部、西南部的核心城市。前者比如杭州、苏州,后者比如武汉、成都、西安。

剩下的第三梯队,就是都市圈的其他成员城市,主要是仰仗第一二梯队的辐射红利。

而具体到更下一层的县级,逻辑也是类似的。比如下面这张表格,罗列出了一些人口增加较多的县市,以此管中窥豹。

可以看到,大半都集中在江苏、浙江地区,这些县域是周边几个县甚至十几个县的政治、经济、交通等中心,集聚资源和辐射的能力更强,自然也成为人口流入的重点,楼市的未来也就更值得高看一眼。

总的来说,对于楼市和房价,整体而言无需过度悲观,大概率不会跟在日本后面重蹈覆辙。

但聚焦到个人的房产买卖选择上,那可就复杂了。

往大了说,当地的人口变动、产业趋势各不相同;

往小了说,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与未来规划都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THE END
1.中国楼市会走日本房地产的老路吗?我直接来自楼市搜索中国楼市会走日本房地产的老路吗?我直接说结论吧,它是不会的!为什么呢?首先,日本房价暴跌,是因为它们地价就暴跌了70%。而我们是一直在保地价。像今年我们放开土地限价,放开了,其实是土地最高限价。那也就是说城市想要拍卖自己核心地段,价格只会越拍越高。https://weibo.com/2520106745/NvK9JbWYN
2.关于中国房产会不会走日本老路?已没有回头路,房价还会大涨吗?PP视频为您提供关于中国房产会不会走日本老路?已没有回头路,房价还会大涨吗?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关于中国房产会不会走日本老路?已没有回头路,房价还会大涨吗?主要内容:https://v.pptv.com/page/ibSSQAGjOPnzfXcU.html
3.中国楼市,会走日本30年前的老路吗?摸鱼派而如今的我们,从2021年房价见顶至今已经连续下降3年,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当时同期的日本。 由于我们当下的人口结构、出生率、老龄化等情况跟9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所以有关“中国是否会走30年前日本老路”的问题,一直被频繁讨论。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被当做楼市反面教材的日本,房价却悄悄地连续涨了10年。https://fishpi.cn/article/1713770318455
4.经济解读中国经济不会走日本的老路经济解读|中国经济不会走日本的老路 最近,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可谓人气暴涨。 他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视角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并直言,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类似,借鉴日本过去30年的经验教训,应该勇于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刺激来稳定经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http://www.youshengzichan.cn/ServerStd_816.html
5.金融房地产将繁华落尽,真要走日本的老路?全景快讯全景快讯中国繁华落尽归何处? 与美国和日本当时的情况很类似,中国地产和金融行业“携手并进”,在短时间内铸就了繁荣。 当前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历史最高水平,此外,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的利润总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比重达到了5.3%,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3%。从短期增速来看,中国金融、地产扩张进度也快于https://www.p5w.net/kuaixun/201705/t20170519_1806552.htm
6.www.vita361.com/mokslip62748.html李佳当初读书住的是筒子楼公用的厨房,地板阴暗潮湿,还有老鼠乱窜。她不想让弟弟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便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在上海落户,方便弟弟将来求学,也方便接父母回上海养老。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她不止一次“利用”庄图南。平遥古城采风期间她明知庄图南对自己有意,回来后却故意疏远,逼着庄图南把规划局的机会让https://www.vita361.com/mokslip62748.html
7.9位大佬发声中国经济反驳关于“产能过剩”的当下流行观点后一种做法可以使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增长,但不会自动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即便经济增长恢复,也难以保证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当然,也可以把两者相结合,走中间路线。 我认为,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https://www.ccement.com/news/content/8499753456305.html
8.专访任泽平:现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不买房丨直观三中全会因为房地产目前是我国第一大支柱行业,关系着超六十个行业,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几千万人的就业。加之银行的风险敞口中,房地产相关贷款超过了(总贷款)的1/3。由此可见,中国房地产 “硬着陆”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在任泽平看来,所谓“中国会像日本90年代一样失去30年”的说法太过悲观,只要办法得当,措施有力,问题都是https://www.sztv.com.cn/ysz/zx/rd/80219374.shtml
9.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9期(总期138期)在线培训课程习近平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习近平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完善以宪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61.html
10.高盛分析:咱们中国会走日本的老路吗?(上篇),财经,宏观经济,好看视频高盛分析:咱们中国会走日本的老路吗?(上篇) 财智时代 1055粉丝 · 50个视频 关注 接下来播放自动播放 02:15 一名合格的卧底要有清晰的作战思路,看完以后相信能颠覆你对卧底的认知! 子木仙和平精英 5.7万次播放 · 3849次点赞 00:34 兄弟们,被困在这里20分钟了,怎么出去啊?在线求助 峰峰吃鸡 51万次播放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328594227490325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