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魔方专家说》,我是伊浩鑫,有请我们理财魔方的联合创始人,首席金融专家,马永谙马老师。
马老师:
今年,我们确实听到了不少与以往相比不曾出现过的声音,尤其是关于失业的问题和通缩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今年的经济情况确实不好,大家对于未来发展就更偏悲观一些。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媒体也好,投资人也罢,都会习惯于给悲观的现状找更加悲观的理由。于是,与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找共同点,就成为当下媒体吸引流量的主要方式。
那么我们到底会不会走日本的老路呢?显然不会,至少当下不会。要知道,日本在90年代初的时候,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54万美元,而那个时期的发达国家门槛是人均GDP1万美元,如果换算成现在,相当于5.08万美元。而我国现在的人均GDP也不过1.25万美元左右,相差太多。所以,我们不会走日本的老路,或者说你想走,现在也是走不了。
其实这两年我多次提到过,中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25万美元,与日本相对于美国60年代末的水平差不多,韩国相对于美国90年代初的水平。只要我们自己不出现巨大的错误,经济增长依然可以持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持续增长,那么股市长期看,必然也是持续增长的。
过去一二十年,我们经济增长模式是粗放的,投入-产出-再投入。起初,这种模式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可随着经济基数的提升,投入再产出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直至今日,我们的经济确实伴随着巨大的升级需求。
在经济动能出现切换,以及内外部一系列事件影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出现停滞或者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大家习惯了过去增长、增长、再增长的经济变化方式,对于当下的状况有些始料未及。我可以告诉大家,未来即便我们重新回到正常增长的轨迹上,经济增速、降速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再次发生,我们要学会适应。因此,我们不要把短期的问题长期化,无论是失业还是通缩,对于我们当下的经济来说都是短期问题,没必要非要找一个处于长期增长停滞的经济体来与我们做对比,没必要,也不科学。
房产在我们家庭的资产配置中占比是比较高的,所以房价的变化牵动着大多家庭的心。而且咱们中国人大都没有经历过地产周期的价格变化,叠加我国当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与90年代中期的日本相似,于是很多人就认为我们会走日本的老路。你看,这又是把一个长期的问题,短期化了。
经济学上有这么一句话,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或者阶段性的房价变化就认为我们会走日本的老路,显然就是仅考虑单一变量下的错误思维。忽略了我们依然有一定的结构性调整的必要。
这么说吧,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在64%左右,且不说距离日本91.77%的城镇化率还有超过25%的空间,就是与韩国来比较,我们还有超过15个百分点的差距。另外,我们现在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只有40%多,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比较看,还有18个百分点的差距。也就是说,城镇有户口的人还是太少,大家可以想一想,常住但无户籍是什么原因?叠加起来,与发达国家几十个点的差距,致使我们的城镇化率还有巨大的结构调整的需求。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升级需求,就是房屋重建和维护。大家都知道,咱们很多80年代、90年代住房的建筑标准很低,甚至有些80年代初的楼房,在4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有点危房的意思了。因此,它就面临着重建和维护,且基数比较高。对于地产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
所以,我们不能说人口老龄化加剧就一定会导致地产行业从现在开始就一路下滑,地产行业还有一定的结构性机会。而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在大的供需背景下,房产,尤其是三四线或者县城的房产投资性据比在降低。长期看,房产的投资性价比会下降,但还是那句话,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一个未来一二十年的问题。只不过,现在两个因子出现了共振,使得大众出现了焦虑情绪。
伊浩鑫:特别同意马老师的观点,我们不能总在单一变量里,来分析一个多因子的复杂问题。对于日本当年经济衰退,马老师,我相信朋友们对此也很好奇,您能简单给我们讲述一下,日本当年经济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吗?失去的二十年或者说是三十年,这个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日本,导致资产泡沫的提升,股市、房价大幅度上涨。另外,由于日本本就是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体,本币升值造成出口额下降,经济也就变得不景气。经济不景气,日本就想到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资产价格,泡沫越吹越大。
其后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央行在运用货币政策方面又显得过于审慎。日本央行耗时5年才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5%的低点。这就是说,经济不好该降息的时候,降得太慢,让本来还有机会被挽救的企业,一步步走向灭亡。后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地产周期的影响,货币乘数持续下滑,经济一觉不振,造成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日本在过去三十年里,它的经济总体上是几乎没怎么衰退的,只是停滞不前。咱们还是从人均GDP来看,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1995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2.8万美元,而2019年人均GDP超过了3.6万美元,这是其它大多数经济体望尘莫及的。因此,日本虽然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但对比那些南美的国家已是不错了。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日元升值并非全无好处,在日本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选择海外投资。1996年,日本对外投资规模存量30.6万亿日元,占GDP比重仅为5.7%。26年之后的2022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存量已达到274.7万亿日元,规模翻了8倍,占日本当年GDP总量的比例已达到49.4%。这其实也是日本国内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原因之一。因此,考虑问题我们不能想当然,或者只看单一因素。
所以我才说,如果我们从现在就进入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结果大概率是不如日本的,因此,我们确实没有资格谈失去的二十年,但也正是由于经济水平有巨大差距,我们也就能肯定地说,咱们的经济依然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现在还远没到增长停滞的时候。
伊浩鑫:马老师,那您觉得我们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呢?或者说哪方面的成长潜力比较大,可以跟我们交流一下吗?
咱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过,按照人均GDP来计算,我国现在也就相当于日本60年代末的水平。可如果去看经济结构的话,目前我国出口在全球占比已经不逊色于日本最点高峰期的水平。这么看,似乎很难验证我们此前讲到的结论。另外,我国的投资水平就要明显高于日本。2022年我国投资率约在43%,相当于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但是内需,或者说最终消费,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是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却与日本相差还很多。
虽然说,咱们的工业占比在下降,但历史经验也表明,制造业还是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叠加我国个体收入水平分化较大,所以未来我们大概率不会看到与其它经济体相似的制造业衰退的问题。但未来服务业GDP占比大概率会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约在53%,仅相当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
简单点解释,未来我们大概率会看到制造业维持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在内外需的拉动下,推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局面。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当下与日本90年代相差还很远,也不可能从现在开始就经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三十年。差距,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在足够的空间下,不管是咱们的经济增速还是股市涨幅,都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