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吕律(LuLu),1976年3月21日出生,离异单身无孩秉持独身主义的中老年更年期矮胖妇女,在北京定居多年的德语教师/翻译/编辑/写作者/博物学者,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的人文社科学者和高级知识分子,以教译编写为生。我2021年整年没上课。我2022年也不考虑上课。我2021年10月28日收到了外研社《新编德汉词典》(再版)数据库编写项目的一式三份委托编写合同,我2021年10月29日已经自留一份合同然后寄还两份我签了名的合同给出版社,得到通知我的编写任务有变化,2021年11月4日我收到新的编写任务,还是原来的字母词条,不过是其中部分词条,添加了不少新词汇需要编撰,我要基本每月编写部分德译汉词条了。
今天是2022年1月13日。
我在德国留学七年,1998年到1999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年到2001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2001年到2006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2006年从德国慕尼黑回北京工作,在北师大外文学院公外部工作做德语英语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三年(2007年到2010年)合同期满辞职,之后,在北外培训学院(www.bwpx.com)做德语教师(2012年至今,不过这几年我不打算上课,推掉了一些上课机会)。
我前一阵写了一些天空探索的内容,这几天继续写一点。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寿命的,生物体是这样,机器也是一样。我一般每隔十年八年就会陆续更换家里的“机器”:各种带电的由电驱动的设备,大到洗衣机冰箱,小到插线板。
那么,飞到太空中的“机器”呢?
也一样,也是有寿命的。
那么,在太空航天器的使用寿命将近,然后人类使用技术手段让失效的航天器以可控的方式下坠落销毁到地球地面,人类就要考虑到这些太空航天器落到哪里才会比较安全的问题。
当然不能落在人口密集的地区,那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可怕后果。
经过严密的计算,人类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好和安全的引导失效太空航天器坠落到地球的地点。
这个点在哪里呢?叫什么呢?
在海洋里。
那可能又有人说了,海洋里轮船航线密集,坠落海洋的失效航空器会不会对航线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呢?
地球的海洋面积占据地球面积71%。海洋里有纵横的洋流,携带着无数的营养物质和鱼类,构成生气勃勃的海洋世界。而人类的捕鱼船追随着这些洋流捕捉食物,或者借助洋流,信风带等,在几大洲之间运输人员和货物。
插一句,期待我2018年翻译完交稿给出版社的一本合译英译译作《钓鱼》2022年早日出版!实用书籍,描述了很多海洋鱼类的特性和特点。
我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动画片——FindingNemo(FindetNemo,海底总动员),讲述的是一条海鱼玛林和同伴随着澳洲洋流寻找儿子Nemo的故事。
(图片出自网络:世界洋流分布图)
而就在南太平洋的几大洋流都没有流经的地方,有一个叫Nemo的地名,Nemo在拉丁语中就是noman(无人)的意思,那就是被称为地球最偏远地方的“航天器坟场”(Raumschiff-FriedhofamabgelegenstenPunktderErde)的尼莫点(PointNemo),因为偏远,无人,无航线,生物也少,所以适合用来作为受控降落的失效航天器地点。
PointNemo的正式名称是“海洋难抵极”(OceanicPoleofInaccessibility,derPazifischePolderUnzugnglichkeit),是地球表面距离陆地最偏远的地点,具体位置在南太平洋中央48°52.6′S123°23.6′W之处的海面上,在智利和新西兰之间,距离陆地最近的距离为2688公里。
(图片出自网络:南太平洋尼莫点)
这个尼莫点是怎么被发现的?
因为这个尼莫点距离陆地很远,所以测量也不容易,直到1992年,一位名叫赫尔沃耶·卢卡泰拉(HrvojeLukatela)的测量工程师才借助一个他自己发明的能用三维方式测量地球的计算机程序"Hipparchus"(西帕恰斯,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发现并测量出了这个“无人点”的具体位置,然后用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的《Vingtmillelieuessouslesmers》(海底两万里,20000LeaguesundertheSea,20000MeilenunterdemMeer,20000MeilenunterdenMeeren)中的尼莫船长的名字命名。
亚马逊德国对这本书的简单介绍的中译文:
"为了保守他的潜艇的秘密,尼莫告诉三个同伴他们永远不能离开。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出人意料地登上巨型潜艇鹦鹉螺号(U-BootNautilus),被尼莫船长(CapitainNemo,KapitaenNemo)所救。他们一起穿越海洋,体验壮观的冒险,甚至参观了坠落的亚特兰蒂斯(dasuntergegangeneAtlantis),南极冰架,带着潜水服到海底用气枪猎杀鲨鱼。在激动人心的故事中,同伴们试图解开尼莫最深的秘密。在《海底2万海里》中,对尼莫的船只“鹦鹉螺”的描述被认为是超前的,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当时非常原始的潜艇的特征。在《地心之旅》中,读者被带到地球深处的史前生物面前。在《80天环游世界》一书中,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让世界变得更小,让年轻的冒险家更容易接近,促使许多人尝试环游世界。"
尼莫点是众多航天器失效后的预定坠落点,但是因为计算艰难以及航天器的难以完全受控,所以很多失效航天器不一定会坠落到尼莫点,不过,南太平洋的一大片海域因为少航线,少生物体,是受控坠落航天器的比较理想的坠落点。所以这一片海域被称为“航天器坟场”。
这个尼莫点位于南太平洋,尼莫点最近的陆地为三座遥遥相望的南半球岛屿:皮特凯恩群岛中的迪西岛、复活节岛西南角的莫图努伊岛,及南极洲外海的马厄岛。
尼莫点人迹罕至,不过,距离尼莫点最近的南极洲“人迹”不少。我2022年1月6日简单介绍了一下南极洲的“人迹”,2022年1月7日列一下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站的具体名称。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多风的地方。这里98%的面积被广袤无垠的冰层覆盖着,目前测得冰层最厚的地方达到了近五千米。南极洲拥有世界上90%的冰和70%以上的淡水,资源和能源比北极更为丰富,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油气资源、南极洲蕴含着无数的科学秘密,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南极洲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但是拥有一个超级域名(Top-Level-Domain)"aq":
那么,COMNAP是什么?
COMNAP(TheCouncilofManagersofNationalAntarcticPrograms,
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是一个国际协会,成立于1988年,汇集的各成员共同研究政府国家南极计划。这些方案是有责任代表各自政府并本着《南极条约》精神在《南极条约》地区开展和支持科学研究的组织。
还有,《南极条约》是什么?
《TheAntarcticTreaty》(Antarktisvertrag,南极条约)1959年12月1日由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和美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是在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活跃在南极洲的12个国家,这一条约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实施。
这十二个缔约国家有权参加《南极条约》第九条规定的会议(南极条约协商会议)(inArticleIXoftheTreaty(AntarcticTreatyConsultativeMeetings,ATCM))。从1959年至今,加入南极条约的国家共有五十四个签约国(signatories),其中二十九个是协商国(theConsultativeParties),协商国的含义是“在南极洲开展实质性研究活动”(conductingsubstantialresearchactivitythere)以表明其对南极洲实地探索感兴趣,这是具备参加协商会议的前提条件。
根据南极条约的这项规定,除了12个1959年的缔约国家外,另外17个陆续加入南极条约的国家在南极洲的实地科考活动得到承认,因此,现在加入南极条约的总共有29个协商国,可以参加南极协商会议并有决策权。而其他25个非协商缔约方应邀出席协商会议,但不参加决策。中国也是协商国之一,因为中国在南极洲已经陆续开展了很多实地科考活动,并建立了科考站。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规定,南极洲是指南纬60°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冰架,总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
具体内容:
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
保证和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
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
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
冻结部分国家对南极洲领土所有权的主张;
维护南极洲的生态区。
在1959年缔结这一条约后,两年后,各缔约国均承认《南极条约》,《南极条约》正式生效。
缔结《南极条约》并开展实地科考活动的有哪二十九个协商国?英语和德语表述
阿根廷Argentina,Argentinien
澳大利亚Australia,Australien
比利时Belgium,Belgien
智利Chile,Chile
法国France,Frankreich
日本Japan,Japan
新西兰NewZealand,Neuseeland
挪威Norway,Norwegen
南非SouthAfrica,Suedafrika
苏联(俄罗斯)TheSovietUnion(Russia),Sowjetunion(Russland)
英国England,England
美国USA,USA
还有:巴西Brazil,Brasilien
保加利亚Bulgaria,Bulgarien
中国China,China
捷克CzechRepublic,Tschechien
厄瓜多尔Ecuador,Ekuador
芬兰Finland,Finnland
德国Germany,Deutschland
印度India,Indien
意大利Italy,Italien
韩国SouthKorea,Suedkorea
荷兰Netherlands,PLNiederlande
秘鲁Peru,Peru
波兰Poland,Polen
西班牙Spain,Spanien
瑞典Sweden,Schweden
乌克兰Ukraine,fUkraine
乌拉圭Uruguay,Uruguay
南极有多少科学考察站?
1988年6月《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得以通过,条约禁止在南极进行矿物开采。
南极洲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没有普通含义上的常住人口,但是据COMNAP和SCAR这两个国际南极研究机构的统计,目前南极大约有“活跃的”科考站(AntarcticScientificResearchStations,Forschungsstationen)和其他南极设施一百多个,除了科考站,各国建立在南极洲的还有营地,机场,庇护所,仓库等。每年有一千到四千名来自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南极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实验和观测。
综合多方资料,
在南极洲建立科考站最多的是俄罗斯(从1956年开始陆续建立了8个),
其次,阿根廷在1904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南极科考站,迄今共建立了7个南极科考站,
美国从1956年开始也陆续建立了7个南极科考站,
中国陆续建立了5个南极科考站,分别是:已建成的常年站长城站(1985年),常年站中山站(1989年),夏季站昆仑站(2009年),夏季站泰山站(2014年),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预计2022年建成。
智利陆续建立了5个南极科考站
德国陆续建立了4个南极科考站
日本陆续建立了4个南极科考站
英国在南极洲陆续建立了三个科考站
印度在南极洲陆续建立了三个科考站
澳大利亚在南极洲陆续建立了三个科考站
法国,意大利,韩国,西班牙,挪威,乌拉圭,瑞典在南极洲陆续建立了两个科考站,
《南极条约》其他协商国有一个南极科考站。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和白俄罗斯(白俄罗斯站是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共建)在南极洲也分别有一个科考站,还有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南极洲也建有一个科考点。
以下图片是我在网上找到的目前处于被使用状态的南极科考站,数据不全。感兴趣的可以再找些资料查一下:
(图片出自网络,黄色背景的是常年站:
SCAR是什么?
SCAR(TheScientificCommitteeonAntarcticResearch,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据SCAR网站介绍,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是国际科学理事会(ISC)的一个专题组织,成立于1958年。SCAR负责发起、发展和协调南极地区(包括南大洋)的高质量国际科学研究,以及南极地区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南极研究中心就影响南极洲和南大洋管理的科学和养护问题以及南极区域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向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气候公约》和气专委等其他组织提供客观和独立的科学咨询。
2022年SCAR开放科学会议将于2022年8月1日至10日在线举行。由印度政府地球科学部(MOES)下属的国家极地和海洋研究中心(TheNationalCentreforPolarandOceanResearch:NCPOR)主办。2022年会议的主题是“变化世界中的南极洲”(AntarcticainaChangingWorld)。2022年SCAR开放科学会议将以创新的在线形式提供会议、专题讨论会、虚拟附带活动和社会活动、每日全会演讲和海报会议的综合日程。
那么,既然南极人迹不罕至,那南极到底有多少科考人员呢?
我2022年1月8日继续就南极的“人迹“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之前已经提到过,世界各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考站,根据常年站和夏季站的不同,驻扎在南极洲的世界各国科考人员大概在一千多人到四千多人不等。
也就是说,在南半球的夏季12月份到来年2月份左右,南极洲气温比较适度,是南极洲人迹比较多的时候,除了四千多人的世界各国科考人员之外,南极洲还会迎来一些各国游客。等过了南极洲的夏季,南极洲气候恶劣,驻扎在南极洲的科考人员就会减少很多,大概一千多人常驻,因为南极洲气候恶劣,除了夏季之外的其他季节游客自然是不会有了。
在南极洲夏季的时候,世界各国驻扎在南极洲的科考人员较多超过一百人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阿根廷,智利,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
南极洲人迹不罕至,但也谈不上人丁兴旺,这个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的大洲,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稀少的大洲。
那么人口其次稀少的地区是哪里?北极有多少科考站呢?
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仅次于南极洲之外人口最为稀少的地方,但是人数还是比南极洲多多了。
据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ArcticScienceCommittee:IASC)数据,北极圈内人口超过一千万,分布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8个国家的位于北极圈内的部分领土,其中,像因纽特人这样真正的北极土著居民不到200万。
IASC是什么?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是一个非政府的国际科学组织。IASC由八个北极国家的国家科学组织代表于1990在加拿大的ResoluteBay签署成立,它们是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当时是苏联)、瑞典和美国。
多年来,IASC已发展成为领先的国际科学组织,其成员包括参与北极研究各个方面的23个国家,包括15个非北极国家(奥地利、中国、捷克共和国、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葡萄牙、韩国、西班牙、瑞士和英国)。
IASC从一开始就是北极理事会(theArcticCouncil)的合格观察员,并通过提供其所有成员(包括非北极国家)的科学专业知识,支持北极理事会、其工作组(WorkingGroups:WGs)和永久参与者(PermanentParticipants:PPs)的工作。
北极有多少科考站呢?
北极科学考察站,分为北极陆基考察站、北冰洋浮冰漂流考察站和环北极生物观测站三种,是用来开展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建在环北冰洋沿岸陆地、亚北极地区或北冰洋中多年浮冰上的科学考察站。8个环北极国家和部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国在北极地区建有100多个陆基观测站。
(图片出自网络:斯瓦尔巴条约成员国:
继续介绍南极洲,南极洲的四个点是什么?
我2022年1月9日简单介绍了一下南极洲,南极洲有四个至关重要的要点——极点,磁点,冰点,高点,都已经被建立了科考站,分别是美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的科考站:
南极洲极点(Antarcticpole,SouthPole,AntarktischerPol,Suedpol),又被称为南极点,位于东经0°南纬90°,是经纬度上的南极中心。
美国于1957年在南极点设立了科学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Amundsen-ScottSouthPoleStation),这是地球长期有人居住的最南处,也是世界纬度最高的科学考察站。其名称是为纪念在1911年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Amundsen,1872-1928)和1912年第二个抵达南极点的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RobertFalconScott,1868-1912)。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共称为北极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被称为第一个征服北极和南极的伟大的探险家,具备极强的学习和随机应变能力,比如在极地探险着装和动力使用上,正确地选择了因纽特人的着装和雪橇犬。
南极洲磁点(magneticsouthpole,magnetischerSuedpol),与北极磁点(magneticnorthpole,magnetischerNordpol)对应,是地球磁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随着磁轴的移动,南极磁点也是在不停变化的。如果一个人把指南针放在世界任何地方,它都会指向南极磁点,而不是南极地理中心(南极点)。如果一个人把指南针放在南极极点上,它还是指向南极磁点,也就是指向北方。
1909年1月16日,爱尔兰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Shackleton,1874-1922)带领的探险队发现了南磁极。沙克尔顿曾经是1910年和1903年斯科特多次南极探险队中的一员,当时斯科特的南极探险队也是采用狗拉雪橇,但是因为雪橇狗(Husky,Huskies,Schlittenhunde)很难驾驭后来被斯科特放弃了,后来斯科特才在1911年的南极探险中改用的马匹,结果证明马匹和机械在极冷的南极探险中是不成功的工具。1907年到1909年沙克尔顿组织了自己的南极探险队,沙克尔顿具有很好的领导才能,虽然他的每次南极探险都没有抵达极点,但是他把探险队员安全带回来。
一位英国探险家这样评价这几位南极探险者:
“如果你想要科学探险的领导,那就请斯科特来,如果想要组织一次冬季长途旅行,那就请威尔逊(EdwardAdrianWilson,1872-1912,伴随斯科特南极探险)来,如果想要组织一次快速而有效率的探险,那就请阿蒙森来,如果你身处绝望中毫无办法,那就祈求沙克尔顿来吧。”
1956年,法国在当时南极磁点建了迪蒙-迪维尔站(BaseDumont-d'Urville,dieDumont-d'Urville-Station)(得名于法国探险家迪蒙-迪维尔Dumontd'Urville,1790-1842),位置在南极洲边缘,坐标是南纬66°39′46″,东经140°00′07″,刚好在南极圈以内,距离南极极点约2598公里。不过南极磁点位置一直在大幅向西北移动,截止2015年,磁点距法国科考站约308公里,距南极极点约2863公里,在南极圈之外,也不在南极大陆上。
迪蒙-迪维尔(Dumontd'Urville,1790-1842)是法国探险家,在19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探险中足迹不仅仅涉足于南极洲,遍及世界各地,还写了本游记。现在法国卢浮宫里的断臂维纳斯雕像是这位19世纪的法国探险家千辛万苦获得的,还有,南极洲的阿德利企鹅是这位探险家命名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差别:挪威和英国等国的探险家用当时他们各自国家的国王名字来命名他们发现的南极部分地区,如南极洲的岛屿半岛等,不同的是,这位法国探险记用妻子的名字命名了南极的“阿德利企鹅”,用自己母亲家族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南极地名。很有意思的差别。
这原因可能在于,19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级的探险家们,和之前几个世纪的世界探索者一样,一部分是为各自的国家荣誉而战,也就是国家荣誉高于自身荣誉,国家可能就是探险费用的支持者,这在19世纪前更多;一部分可能就是为了自己的征服和探索好奇心而战,自身荣誉获得感高于国家荣誉,推崇个人英雄主义,所以以自己和家人名字命名发现地的也很多。
南极洲冰点(coldpole,PoleofCold,KaeltepolderErde),即南极洲最冷的地方,也被称为南极洲寒极,或南极不可极点(PolderUnzugaenglichkeit)。前苏联1957年在南极洲冰点建造了东方站(VostokStation,Wostok-Station),位于南极点附近,海拔3400米,目前属于俄罗斯,位于南纬78度28分,东经106度48分,南极磁点附近,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属于南极内陆典型的冰盖气候。东方站几乎是南极洲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南极洲冰盖最高点(thehighestregionofDomeA,derHoechstePunkt),2009年中国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了南极昆仑站,是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南极最高的科考站,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
那么,世界上最早发现南极,最早踏上南极,和最早横贯南极洲的探险家都是谁?
我2022年1月10日继续简单介绍了一下南极探险家。
18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家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1728-1779),人称库克船长(CaptainCook),曾经三度出海前往太平洋地区,带领船员探险,成为首批登陆澳洲东岸和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也创下首次有欧洲船只环绕新西兰航行的纪录。库克船长按照当时英国政府的指示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在库克船长驾船环绕新西兰之后,得出新西兰不是他们所寻找的“未知的南方大陆”的结论。库克擅长绘制地图,也为不少新发现的太平洋岛屿和事物命名,大部份经他绘制的岛屿和海岸线地图,都是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地图集和航海图集内。
1772年到1775年,库克船长率两艘独桅帆船果敢号和探险号三次穿过南极圈(未登上南极大陆),这是已知人类对南极探险的开始。
虽然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航海者至今还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是俄国人别林斯高晋(FabianGottliebvonBellingshausen,1778-1852),这位俄国海军军官从姓名可以看出祖上是日耳曼人,在1819年到1821年的航海探险中,别林斯高晋的船队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太平洋和大西洋洋中的新岛屿。他被称为是“南极洲的发现者”是因为,在1820年1月的航行中,他第一次见到了一个“冰封”大陆的边缘,根据他对这个冰封大陆的描述,这应该是南极大陆的一部分。别林斯高晋的船队之后数次进入南极圈,但是因为恶劣的天气,他们的船队没能进一步靠近南极大陆,但绕航一周,在南极探险中他们用俄国沙皇的名字命名了他们发现的两个南极岛屿。
19世纪的别林斯高晋船长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那么,第一个踏上南极大陆的人呢?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南极探险中,除了由各国政府资助的科学探险之外,类似19世纪的捕豹船长约翰-戴维斯这样的出于商业目的的捕鲸捕海豹的探险队也对南极的进一步探索做出了贡献。
1957年,对于南极洲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几个重要的科考站陆续在南极建立。这一年,一位名叫维维安-福克斯(VivianFuchs,1908-1999)的英国探险家组成的探险队成功横贯南极洲(Antarktis-Durchquerung,Commenwelth-Trans-Antarctic-Expedition),完成了几十年前沙克尔顿的夙愿。
从此,南极洲在《南极条约》的约束下,开始了有序的科研探索考察活动。
狗在南极探索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出于南极环境保护的考虑,1991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发布了南极禁犬令(MadriderProtokoll):“犬只不宜再引进到南极大陆及冰架,南极区域的所有犬只必须在1994年4月前离开”。按照这个禁令,1994年此后驻扎在南极的各国科考队再也不能养犬。
所以,南极大陆是全世界唯一没有犬只的地区。
那么,18世纪的探险家库克船长曾经想探索的“未知的南方大陆”是源自什么假设?是哪里?
我2022年1月11日简单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对”未知的南方大陆“的探索之路,用16世纪和18的地理大发现如火如荼阶段的三幅地图来介绍人类对地球的逐步的认知和探索,是在不断证实和证伪的道路上踯躅前行的,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未知的南方大陆(拉丁语:TerraAustralisIncognita)是15世纪至18世纪时,欧洲地图上出现的假想大陆,最初是由亚里斯多德提出来,之后由托勒密深化这一猜测,认为地球的南部一定有能与北方陆地相平衡的大块陆地。基于这一猜想,从15世界开始的西方对环球的探索中,除了对当时神秘东方的向往,也包含着对神秘的“'未知的南方大陆”的探索。因为是假设,所以在当时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中,对于“未知的南方大陆”的绘制也是各有不同,各有假设,有的世界地图中"未知的南方大陆"被绘制成和北半球陆地大小类似的陆地,有的世界地图中“未知的南方大陆”则被绘制成较小的陆地,都是当时的欧洲人对“未知的南方大陆”的假设。
在欧洲人的世界探索过程中,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在16世纪初由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中,现在的南北美洲都已经被绘制出来,其中,南美洲在当时16世纪被称为TerraS.CrosssiveMundusNovus,“NewWorld”,TerradeBrazil,TerraSanctaeCrucis,“LandoftheHolyCross”(神圣十字架之地或新世界之地)。
下图是1508年由意大利佛罗伦萨绘图师FrancescoRosselli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片出自网络:
生活在15世纪下半期到16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雕刻家和绘图师弗朗西斯科-罗塞利(FrancescoRosselli,1445-1513之前)在1508年雕刻了一幅小世界地图,在罗塞利绘制的地图上,海洋主宰着世界,尽管没有命名,但大西洋占据了地球的显著部分。与北部大陆一样,15世纪末已被发现的新大陆——南美洲,当时被称为TerraS.CrosssiveMundusNovus,“NewWorld”,TerradeBrazil,TerraSanctaeCrucis,“LandoftheHolyCross”(神圣十字架之地或新世界之地)位于非洲的另一边。当时由西班牙发现的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群岛已经被命名。
这张16世纪的世界地图有四份已知副本:除了英国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MaritimeMuseuminGreenwich)的副本(见上图),佛罗伦萨中央国家图书馆(theBibliotecaNazionaleCentrale,Florence,Italy)的一份彩色副本可以在佛罗伦萨加利里奥博物馆(MuseoGallileo,Florence)在线展览《星空之外的土地: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和瓦尔德西穆勒的世界地图》(ALandbeyondtheStars:AmerigoVespucci’sandWaldseemuller’sMapoftheWorld)上看到;德国兹维考议会学校图书馆(theRatsschulbibliothek,Zwickau,Germany)收藏了一本彩色的;美国芝加哥ArthurHolzheimer私人收藏了一本非彩色的版本。
还有一副16世纪由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在1508年地图出版后四十多年后的1550年出版,这我之前已经介绍过了。
塞巴斯蒂安-明斯特(SebastianMuenster,1488-1552),1488年1月20日出生在现在德国西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州的英格海姆(Ingelheim),被称为“英格海姆最伟大的儿子”(dergrteSohnIngelheims)。
明斯特是第一位在一张地图上印制了当时16世纪人类所熟知的四大洲的地图学家。以下这张图片就是明斯特绘制的木刻世界地图,并由HeinrichPetri在巴塞尔印制。这张地图首先出现在1550年版的明斯特的《世界志》中。16世纪最著名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出版于1544年的《Cosmographia》(世界志,Kosmographie)是16世纪的畅销书,被用六种语言出版,再版了几乎近40次。明斯特在这本书中尝试对整个世界进行系统的记述,极大地跨越了以往的地志学记述,畅销至今。明斯特是一个不出门而发现世界的人,给当代读者和后世留下了一幅十六世纪的人对世界的部分准确而又奇幻的描述。
以上两幅世界地图都是16世纪的世界地图,但是相比航海业发达消息灵通的意大利绘图师,德国绘图师晚于前者四十多年后绘制出的这副世界地图似乎少了些内容。
相同的是,在这两幅16世纪由欧洲人绘制出的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这两个新大陆已经被绘制出来了。不过,TerraAustralisIncognita(未知的南方大陆)不是指南北美大陆,所以,17世纪之后的欧洲人的世界探索一直在继续,持续地探索通往南北美和东方的世界航线,以及“未知的南方大陆”。
从广义上说,“未知的南方大陆”就是现在的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狭义而言,“未知的南方大陆”就是指南极洲。在16世纪中期的这两幅世界地图上,“未知的南方大陆”已经被假设标出,因为是当时欧洲人的假设,绘制出来的面积或大或小。澳大利亚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被发现。
那么,澳大利亚是怎么被欧洲人发现的呢?
在未被欧洲人发现和命名之前,澳大利亚这块大陆上已经在四万多年前就有土著生活,并与世隔绝。Australia一词,原意为“南方的大陆”,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雷斯(LuisVaezdeTorres,1565-约1610)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海域。
1603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WillemJanszoon或WillemJanssen,约1570-约1630)受荷兰东印度公司指派寻找新航线,从爪哇出发,驾驶杜伊夫根号(Duyfken)行驶了两三年后,1606年抵达澳大利亚大陆,这是首次有记载的欧洲人在澳大利亚的真正登陆,简士命名此地为“新荷兰”(Neuseeland,NeuHolland)。一般而言,简士被认为是第一个发现澳大利亚大陆的人。
之后,欧洲人对澳大利亚的探索越来越多,澳大利亚的地形在世界地图上也愈发清晰起来。荷兰航海家塔斯曼(AbelTasman,1603-1659)1632年起服务于荷兰东印度公司。1639年任船队副指挥,奉命勘察西北太平洋,远航苏门答腊、菲律宾和日本。1642年率船队赴南太平洋探险,发现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汤加群岛和斐济群岛。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海域被命名为塔斯曼海。1644年勘察澳洲大陆北海岸。1648年5月至1649年1月,率分舰队在菲律宾附近海域与西班牙人作战。1653年离开东印度公司。现在,澳大利亚有很多以塔斯曼命名的地名。
到了18世纪,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JamesCook,1728-1779)发现了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1901年,六个英国殖民地改为州,成立了澳大利亚联邦。
下图是1772年左右法国绘图师在库克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前后绘制的世界地图。
在18世纪法国制图师德斯诺斯(LouisCharlesDesnos,1725-1805)壮观的双半球世界地图中,南北美洲的地形已经描绘的很精确,也已经绘制了基本完整的澳大利亚地形,包括库克当时刚发现的澳大利亚东海岸。还未被人类踏足的“未知的南方大陆”南极洲大陆被描绘的面积很大,显然是还在延续自欧洲中世纪以来“南北大陆陆地面积平衡”的假设理念。
Densos绘制的这一幅引人注目的世界挂图,其中对澳大利亚进行了非同寻常的描绘,新西兰(NewZealand)与南极地区(TerraAustralis)同样被绘制出来,还添加了Bouvet的内陆南极海(Bouvet'sinlandAntarcticSea)。该地图还包括欧洲主要城市的对极投影(Antipodeprojection),包括巴黎、伦敦、马德里、罗马、君士坦丁堡、斯德哥尔摩和彼得堡。
德斯诺斯于1760年首次绘制了这幅宏伟的挂图。1760年绘制的第一个世界地图版本遵循了典型的后塔斯曼时代、前库克时代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描述(post-Tasman,pre-CookdepictionofAustraliaandNewZealand)。
德斯诺斯1760年的第一张世界地图的原型基于1694年法国制图师尼古拉斯-德费尔(NicolasdeFer,1646-1720)发布的地图。德费尔的地图试图反映18世纪宇宙中世界中欧洲的吸引力。德费尔的地图由亨德里克-凡-龙(HendrikvanLoon)雕刻第一版,周围是尼古拉斯-杰拉德(NicolasGuerard)雕刻的奢华场景。地图顶部是天空,代表着诸神、十二星座和天使的形象,六颗已知行星的特征,以及太阳和月亮的特征。底部是描绘人类活动的地球场景。各种形式的商业、贸易、休闲和学术研究都被被描绘出来,其中许多场景主要强调法国人与不同民族的互动。
德费尔的地图后来由达内(Danet)于1730年左右发布,达内对原始德费尔地图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几次更改,包括把塔斯马尼亚岛(Tasmania)从西半球移到东半球地图的位置。Desnos复制了deFer地图的Danet版本,稍作修改,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地理位置。
普遍的观点是,Desnos的世界地图是对de-Fer世界地图的再加工,虽然保留了装饰性的边界,但两个半球完全重新雕刻,记录了18世纪早期至中期的最新发现。然而,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德斯诺斯版的世界地图是一种全新的雕刻,与原始德费尔地图的对比清楚地显示了杰拉德雕刻能力的优越性。
德斯诺斯在六年后的1766年重新发布了他绘制的世界地图,不过仅仅更改了日期,对地图未作其他更改。
1772年,德斯诺斯再次发布了他的地图(见上图),在与塔斯马尼亚接壤的海岸线中,添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埃斯普利特(新赫布里底群岛)(NewGuineaandTerreAustraleouduS'tEsprit(theNewHebrides))相连。塔斯曼(Tasman)17世纪在新西兰的发现在18世纪的这副世界地图上已经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南极大陆,布阿奇(Buache)在1760年代使用了这种结构。
1785年,另一位法国人让·巴蒂斯特·路易斯·克鲁埃(Jean-BaptisteLouisClouet)利用德斯诺原始地图上发现的同样惊人的假设海岸线,雕刻了他自己的1772年德斯诺地图的直接副本。Clouet的地图发行得更晚,与时代不符,在了解库克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远洋航行之后很久才出版,因此远不如Desnos地图重要。
1700年,让·巴蒂斯特·诺林(JeanBaptisteNolin)介绍了他宏伟的挂图《地球地球报》(LeGlobeTerrestre),这是第一张印刷地图,为澳大利亚提供了一个假想的东海岸(GowriePWIVcat;NLARM3605)。这种夸张的描绘在18世纪中期由法国假设地理学派(FrenchschoolofPseuticalgeography)流行起来,该学派包括沃格迪(Vaugondy)、贝林(Bellin)、布阿奇(Buache)等地图制作者。
尽管英国地图绘制者倾向于不遵循这种对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的相当激进的描述,而是选择更保守的荷兰方法,但有几个例外。
第一个是1731年理查德-库希出版的地球仪(Gowrie画廊GL1;NLA地图地球仪6)。库希采用法国式的方法描绘世界地图。第二张是托马斯-基钦(ThomasKitchin)于1771年绘制的双半球世界地图,在1772年德斯诺斯挂图发布前一年出版。基钦也采用了法国的地图假设描绘。
1771年6月库克第一次航海归来后,世界各地的地图绘制者争相成为第一个将库克的发现纳入地图的人。Desnos的世界地图完全符合与时俱进,也在不断改进。在Kitchin的地图出版一年后,库克的航程返回后的一年,这幅地图似乎是前库克时代地图绘制者们最后一次有意识地描绘假设中的澳大利亚东海岸(bethelastconsciouspre-CookdepictiontoshowahypotheticaleastcoastofAustralia)。Clouet甚至在后来出版了带有这种描述的世界地图,但这些只是Desnos地图的复制。
1772年版中的大多数其他地理特征在早期的德斯诺斯地图中都没有改变。斯库滕(Schouten)和勒梅尔(LeMaire)(也出现在德费尔的版本中)、麦哲伦(Magellan)、布韦(Bouvet)(1739年)和安森上将(AdmiralAnson)(1740年)的航行探险足迹都被添加在地图上。塔斯马尼亚岛被重新刻在东半球,美国西北海岸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一条几乎延伸到哈德逊湾(Hudson'sBay)的大型内陆海道,这表明人们仍迫切希望发现一条西北航道(anorthwestpassage)。
美国的加州在1772年的地图中被显示为附属于美国大陆,而不是在德费尔原始地图中显示为岛屿。澳大利亚以典型的后塔斯曼形式出现,许多早期的荷兰发现也被提到。卡斯滕茨(Carstensz)1623年在约克角半岛的一些发现被记录下来,塔斯曼在1642-1643年和1644年的航行中的一些发现也被记录下来。
1772年世界地图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描绘了新西兰与南极大陆的连接(theattachmentofNewZealandtothemainlandofTerraAustralis)(这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以及在想象中的南极大陆中间描绘了一个巨大的内陆海。
在想象中的南部大陆内部,布阿奇假设有一个巨大的南极海,比在北极地区发现的还要大。
这张地图反映了菲利普-布阿奇(PhilippeBuache)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冰山一定来自于漂浮的冰盖,就像在北极一样,而不是来自新发现的陆地。这使他得出结论,南部大陆不是一块陆地,而是两个被冰冻的内海隔开的岛屿,冰山从中分离出来向北漂浮。
显示在南极洲中心的海洋是基于布阿奇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假设。他的论文《地理和物理观测,包括南极地区及其应该包含的冰海的理论》(Geographicalandphysicalobservations,includingatheoryoftheAntarcticregionsandthefrozenseawhichtheyaresupposedtocontain)于1763年由《绅士》(TheGentleman'sMagazine)杂志刊出。在这篇论文中,布阿奇假设南极必须有一片冰冻的海洋,由山脉和巨大的河流补给,以产生Bouvet报告的大小的冰山;1739年地图上描绘的大海(MerGlacial,冰川海)是这一假说的早期版本。Buache将这片海域描述为Bassinterrestre(内陆盆地),通过两个déBouques(出口)与南大洋相连。18世纪时,布阿奇假设,南极洲必须拥有“与西伯利亚一样多的河流,这些河流形成了北方的冰山”。这一地图上标注这一海洋是推测的。
到了19世纪,随着南极洲地区的逐步被发现,南极洲的地图也被精确地绘制了出来。
源自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科学家和法国人的大胆理论假设,加上其他欧洲人的大胆实地求证,最终,这个地球的面貌在地理大发现的几百年的探索中被一点一点拼凑了起来,一部分就体现在不断被证实或证伪并加以改进的地图绘制上。
可以说,直到20世纪中期,人类横贯了南极洲之后,人类才变得对这个地球不那么陌生了,或者说,没有太多的陌生之地了。
那么,这么精确的地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要感谢谁?
我2022年1月12日仅仅列举了几个:
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约90年—168):
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家,托勒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绘制地图应根据已知经纬度的定点做根据,提出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托勒密创作了古希腊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地理学》(Geographia)。在该书中,他将本初子午线定位于大西洋上的幸福之岛(加那利群岛),并且在经线和纬线的框架下确定了约8000个地名的命名规范,这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综合多方资料,托勒密是第一个将球形的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的位置,以及各地区的位置关系,真正用经线和纬线描绘成世界地图的人。
经线(meridian,longitude,mMeridian,flaengenlinie):
也称子午线,是人类为度量和测绘假设出来的辅助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latitude,mBreitenkreis):
和经线一样,也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某点岁地球自转而形成的轨迹。指示东西方向。
格林威治线(本初子午线),(Greenwichline,theprimemeridianoflangitude,mNullmeridian,mGreenwich-Meridian):
经纬仪(theodolite,transit,mTheodolit):
是一种根据测角原理设计的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量仪器。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英法等国家,因为航海和战争的原因,需要绘制各种地图、海图。最早绘制地图使用的是三角测量法,但是精度不高,绘制出的地形图精度也不高。而1730年由英国机械师西森(JohnSisson,或JonathanSisson,约1690-1760)研制成功的经纬仪,提高了角度的观测精度,同时简化了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也为绘制地图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1904年,德国开始生产玻璃度盘经纬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电子经纬仪。
六分仪(sextant,mSextant,mSpiegelsextant):
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六分仪的原理由伊萨克-牛顿提出,1732年,英国海军开始将原始仪器安装在船艇上,因为当时最大测量角度是90度,因此被称为八分仪。1757年,约翰-坎贝尔船长(CaptainJohnCampbell)将八分仪的测量夹角提高到120度,发展成为六分仪。其后六分仪的测量夹角虽然逐渐提升到144度,但是其名称却一直保持不变。进入二十世纪后,还有了分别用于航海航空的六分仪,起到对GPS等导航系统的矫正和辅助作用,通常用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便迅速得知海船或飞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墨可托(GerardusMercator,1512-1594):
16世纪地图制图学家,出生于荷兰,是地图发展史上划时代人物,开辟了近代地图学发展的广阔道路,用墨可托投影的方式把球形地球上的经纬线准确的绘制在平面地图上,为当时的世界航海大发展时代的航线定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墨可托投影(Mercatorprojection,Merkatorprojektion)
兰伯特投影(lambertprojection,Lambertprojektion,Lambertkoordinatensystem):
德国数学家兰勃特(JohannHeinrichLambert,1728-1777)拟定的正形圆锥投影
进入20世纪和21世纪之后,还要感谢:
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Kruegerprojection,Gauss-Krueger-Koordinatensystem,Gauss-Krueger-Projektion):
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CarlFriedrichGau,1777-1855)在19世纪20年代拟定公式,后经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JohannHeinrichLouisKrüger,1857-1923)1912年对投影公式加以补充,所以称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或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是地球椭球面和平面间正形投影的一种。
GPS,伽利略(GNSS),格洛纳斯(GLONASS),北斗(COMPASS)等各国导航系统:
GIS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eografischesInformationssystem)
WGS84地理坐标系
UTM投影(UniversalTransverseMercatorprojection,UTM-Koordinatensystem):
通用横轴墨卡投影
综合多方资料,目前世界各国绘制地图,按照比例尺,地图用途和场景的不同,主要采用的还是墨可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兰伯特投影,UTM投影等各种地图投影绘图方式,来把球形地形绘制在平面地图上,便于携带和观测。
除了绘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各有所长,还有,绘制的前提当然是所绘地点的定位的准确,所以测绘和定位仪器在这几百年的进步和发展才会让地图的精确度不断增加。
当然,还要感谢人类虚拟出的经纬线把地球分割的清清楚楚,便于定位。
那么,还是继续介绍南极洲这个曾经的“未知的南方大陆”的现状。
南极洲除了科考站,还有什么人类痕迹?
有世界各国设立的南极保护区(ASPA)和南极管理区(ASMA)。
我今天2022年1月13日简单介绍一下南极洲的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
1961年《南极条约》正式生效后,南极条约协商国又在1964年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签订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签订了《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
1988年6月通过的《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该公约在向各协商国开放签字之时,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通过而中止。但由于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中的很多条款系直接引自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因此,《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仍被视为可引为参考的重要法律文件。
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通过了《TheProtocol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totheAntarcticTreaty》(Antarctic-EnvironmentalProtocol,theMadridProtocol,Madrid-Protokoll,AntarktischesUmweltprotokoll,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并于10月4日公开签字,在所有协商国批准后1998年生效。该议定书旨在保护南极自然生态。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犯南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其他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倾倒废物,以免造成对该水域的污染。该议定书还规定禁止在南极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当时有26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对南极生态保护承担严格的义务,其中也包括中国。
该议定书有六个附件:“南极环境评估”“南极动植物保护”“南极废物处理与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南极特别保护区”和”南极紧急情况应负责任“6个附件,附件一至四与议定书一起于1991年通过,并于1998年生效。关于南极保护区和管理区的附件五于1991年由第十六届ACTM会议单独通过,并于2002年生效。关于环境紧急情况引起的责任的附件六于2005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8届ACTM大会上通过,并将在所有协商缔约方批准后生效。
2002年《南极环境协定》的附件五生效,将原南极保护区划分为南极特别保护区(AntarcticSpecialProtectedAreas:ASPAs,besondersgeschuetzteGebietederAntarktis)及南极特别管理区(AntarcticSpecialManagedAreas:ASMAs,besondersverwalteteGebietederAntarktis)。
目前南极洲有70多个特别保护区和7个正式承认的特别管理区。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洲,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主权归属未定的大陆,设立“特别保护区”是世界各国管理南极事务、切实保护南极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
还有,ATCM和CEP是什么?
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theAntarcticTreatyConsultativeMeeting(ATCM)),CEP是马德里协定所确立的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theCommittee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CEP)。
2022年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及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ATCMXLIV-CEPXXIV)在2022年5月23日到6月2日在德国柏林举行。
———————————————
我是吕律
1976年3月21日出生的我,在北京教译编写为生的我,身高才一米五几的我,现在体重达到了七十多公斤(一百五十多斤),前几年我体重达到六十多公斤(一百三十多斤)的时候就坚决要减肥,不过的确是年纪大了,进入更年期新陈代谢缓慢,而且也不想饿着自己,所以越来越胖。我成年后曾经很久四五十公斤,不过比较苗条的时候一去不复返了。
赞赏收入:近五年来一共收入四千多元。
既然不挣钱,那我为什么还要坚持写,为什么?
我的各网上平台收入少是我意料之中的,因为我写的领域涉及太广,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无所不包,用德语和/或英语进行关键词标注来进行通识教育和科普,还有我教译编写学和生活感受,以及我的生活经历记录。因为面广,所以难以聚拢某一细分专业领域的读者,所以读者肯定不会很多。但是领域涉及广度越大,才更具备跨领域和各自领域深度挖掘的能力。
我为什么准备争取2022年在百度百科开设成功我自己的百度人物词条:吕律?
我提交给百度百科的我本人词条:
在交社保上,我是自己交社保三险的灵活就业在职职工,我的组织关系我放在我房子所在小区隶属的社区党支部了,因为我已经卖了昌平区房,所以我的组织关系我也从昌平区北街家园社区党支部转到我房子所在的社区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了。我从2021年3月以来平时参加石景山区公园北社区党委组织的党员组织活动。2021年12月24日上午十点钟到十点五十分在我石景山区家所在公园北社区居委会参加党员大会,年终会议结束后我回家,然后又出门从上午十点到近十二点去我家附近的古城步行商业街转了转。我天天宅家,极少出门,发现现在北京有点天寒地冻的劲了。
2021年12月24日上午,我参加我家所在的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党员大会,听到个信息我挺惊讶的。我简单说一下。
那么2021年12月24日社区党员大会有什么事让我惊讶呢?
不过,2021年12月24日的会后我也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反诈app。还是谨慎些好。
我今年2021年2月27日搬离我卖出的昌平区房子搬入我新购置的石景山区的房子之后,我2021年三四月份也去石景山区八角派出所报案了,不过不是因为我被诈骗钱了,而是因为我家里被盗了,我已经报警立案了。
我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买房住了十年,已经出售,买了石景山区的房子,目前石景山区房是我名下唯一住房。今年2021年2月27日我入住石景山区,迄今已经大半年了。我的原昌平区房和现在的石景山区家中都被盗过,无语啊,北京这目前的治安状况。
我是一个1976年3月21日出生的离异单身无孩秉持独身主义的中老年更年期妇女,是个住在北京很多很多年的贫寒读书人/德语教师/翻译/编辑/写作者,这几年每年劳动收入处于一年六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免征个人所得税阶段。我在德国留学过七年,1998年到1999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年到2001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2001年到2006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2006年我从德国慕尼黑回北京工作生活,2008年买昌平区沙河镇高教新城盛品园期房(收房后改为北街家园六区),2010年底入住,自住十年后卖出,2021年2月27日搬入新购买的石景山区八角一带的一楼房子。我回国后十几年再没出过国。
我2006年从德国回北京前后,我把我所有的德国银行存折和卡也注销了(德意志银行,慕尼黑储蓄银行)。我现在一共就三张银行卡,都是国内的:中国建设银行(目前是我储蓄卡),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是我消费卡),中国北京银行(目前是用来扣除我社保三险的卡)。
—————————————
(吕律著:日耳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比较思辨分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年11月)
([德]拉波尔德:彼得-蒂尔传,译者:吕律,北京:台海出版社,2021年3月)
([德]黑尔曼:品牌社会学,译者:吕律,张雪,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12月)
(吕律著:我的德国生涯,豆瓣阅读电子书,2018年)
([英]斯蒂芬-罗:哲学,DK目击者丛书系列之一,译者:吕律,柯群胜,北二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2016年再版)
(吕律、FelixDeist、SusanneCzaja:《新编标准德语语音入门与基础会话》,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年11月,吕律已经把音频和文本部分上传到在喜马拉雅电台开设的“律一德语学习室”频道和应邀入驻每日德语听力app)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小精灵的来信》,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我们一起来救小精灵》,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冬天我们去森林送温暖》,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小精灵树屋历险记》,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来自小精灵的生日礼物》,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幸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狼人森林》,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幽灵海盗》,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电脑魔鬼》,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十三蓝猫》,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地狱蝾螈城堡》,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截至2021年底已发表在纸质期刊上的我写的期刊论文或者我写的纸质版译作及著作等作品:
吕律:“战争与人性——读汉斯·本德尔的归”,载:《德语人文研究》(期刊原名《德语学习》,2013年更名)1996年02期,外研社1996年4月
吕律:“北京外国语大学招考1995年硕士研究生二外(德语)试题”,载:《德语人文研究》1996年第4期,外研社
吕律:“虚无的'知识’外套”,载:《德语人文研究》1996年06期,外研社1996年12月
吕律:“孤独中的不断'失去’”,载:《德语人文研究》1997年01期,外研社1997年2月
吕律:“黯然失'神’之城”,载:《德语人文研究》1997年04期,外研社1997年8月
(德)威廉·布施:“新狩猎秘密”,吕律译,载:《德语人文研究》1997年04期,外研社1997年8月
吕律::“等待着与等到的”,载:《德语人文研究》1997年06期,外研社1997年12月
吕律:“神界·人界·'我’界”,载:《德语人文研究》1998年01期,外研社1998年2月
吕律:“寻求'延伸’的生活”,载:《德语人文研究》1998年02期,外研社1998年4月
吕律译:“敌人”,载:《德语人文研究》1998年03期,外研社1998年6月
吕律:“敌非敌”,载:《德语人文研究》1998年03期,外研社1998年6月
吕律:“进入语言——试分析两首视觉诗”,载:《德语人文研究》1998年04期,外研社1998年8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电脑魔鬼》,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十三蓝猫》,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狼人森林》,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地狱蝾螈城堡》,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奥]托马斯·布莱齐纳:《超级小虎队-幽灵海盗》,吕律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1月
吕律、FelixDeist、SusanneCzaja:《新编标准德语语音入门与基础会话》,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9年11月
吕律:“用象征手法进行的象征启蒙——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象征结构”,载:《时代教育》,成都日报报业集团,2009年04期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冬天我们去森林送温暖》,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来自小精灵的生日礼物》,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我们一起来救小精灵》,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小精灵的来信》,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小精灵树屋历险记》,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德]马克·里莫尼:《幸运小精灵-幸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吕律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0年2月
[英]斯蒂芬·罗:《目击者文化丛书·哲学》,译者:吕律、柯群胜,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2016年再版
[德]黑尔曼:《品牌社会学》,译者:吕律、张雪,北京:凤凰壹力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12月
李文红、吕律:“理性化进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的意义”,载:《知识-力量》,2020年1月
李文红、吕律:“极右翼和民粹主义的理论背景”,载:《海外文摘》,2020年1月
[德]托马斯·拉波尔特:《彼得-蒂尔传》,译者:吕律,北京:卓文天语出版公司/台海出版社,2021年3月
吕律著:《日耳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与比较思辨分析》,北京:人文在线出版公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年11月
————————————————————
作为作者吕律,我再次总结一下我所著的三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德国国情已出版,美国和中国国情已写完待出版。如果有对我的美国和中国国情的书稿有出版意向的出版公司或出版社,欢迎联系我!
著作等身,教育专家,专家智库是我的奋斗小目标,我努力实现中!
第二本关于美国国情的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我2021年上半年已经写完初稿,2021年下半年打磨修改稿中《吕律著:美国内外》(初定名,原定名:美国的阴影是什么)2021年联系出版社争取2022年;
第三本关于中国国情的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我已经在2021年底前写完初稿,初步定名《吕律著:中国与世界》(原定名:系统中国)。
我2021年12月5日已经收到“人文在线”出版公司寄给我的我所著的这本德国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著:日耳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比较思辨分析》的已出版的纸质版样书了,凝聚了我几十年的职业思考和三年多的辛勤写作然后一年内形成书稿的通识读本类德国国情书籍。凝聚了我几十年的职业思考在我三年写作后一年成书的德国国情类通识读本独著专著,我从2019年12月开始投稿后历经两个出版公司和两年的出版过程,2021年11月我所著的第一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著:日耳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比较思辨分析》由人文在线出版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我在此衷心感谢出版公司和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的辛勤负责的工作,让我写的这本书顺利出版与读者见面!非常感谢!
吕律著:《日耳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比较思辨分析》,人文在线出版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2021年12月5日吕律收到纸质样书)
《吕律著:日耳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比较思辨分析》
吕律著
前言
我是吕律,1976年3月21日出生,年过不惑。德国是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我在那里一共学习工作生活了七年(1998年到1999年在海德堡大学,2000年到2001年在图宾根大学,2001年到2006年在慕尼黑大学),那时的学习岁月中有短暂的人在旅途看世界的经历,更多的是图书馆里的枯灯静读。2006年我回到北京工作生活,以教书翻译和编辑与写作为生,从书本和电脑手机上看世界。
生活时有重复时有新奇。回想德国往事,有些人,有些事,需要记下来,很多往事对于今日仍有教义和指导。
我2006年从德国回国后,2007年到2010年在北师大外语学院公外部任教,上的是德语初级课和英语课,有些对初级德语教学的想法,觉得可以记录下来,以飨同行和学生。我2012年以来,在北外培训学院多语种部当德语教师,上过很多课,大多是初级德语A1A2课程,还上过德国国情课和DSH写作课,也有些心得。
还有,2018年4月到6月,我在北外培训学院的一个德语培训项目中上过一门德国国情和世界关系课程,我备课很辛苦,看了很多材料,做了很多课件,现在也想把我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汇成的课件和思路再提炼一下,放在我的这本书中。
如果我这本书能为外语初级学习者提供一些初级的通识知识,让外语学习者开阔些眼界并提高些认知,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般认为影响欧洲最重要的三大因素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基督教的发展还有日耳曼民族的战士文化(以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开始)或者工业革命的开启。
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在古罗马时期,这三大人种曾被罗马人称为欧洲三大蛮族,但是在连年征战之后,纯种的古罗马人早已不知所踪。如今,日耳曼人构成西方文明和西方民族的主体。作为历史上的蛮族之一,从公元5世纪开始,他们的后裔及其建立的各个国家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持续的,摧枯拉朽的,不破不立的决定性影响,对世界的影响也是非常非常大。
欧洲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选取一些角度,从德国的定位和影响,从日耳曼文化在世界的定位和影响,来看看世界,看亚洲,看欧洲,看美洲,看大洋洲,看非洲;看天文,看地理,看海洋,看陆地。看这个一百三十多亿年宇宙中沧海一粟地球的分分合合,看这个46亿年地球上的生生死死,打打闹闹,悲欢离合,繁荣兴衰。7年的德国学习和生活赋予我凌厉透彻的洞察力,还有清晰条理的思辨分析。可以提供给您一个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角度。
各国各城,各种特点:亚洲的中国,日本,斯里兰卡;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乌克兰,瑞士;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还有美洲的美国,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非洲的埃及等。坐在家中,看不完的世界生活。
资源,交通,教育,央行,货币,国债,图书,期刊,通识知识树,粮食,登月,卫星,地铁高铁,地下管道,输油输气,疫苗,单兵作战设备外骨骼,棉花,节能建筑,法律等等等等。字在笔端,写不尽的世界万象。
希望我“通俗而有力量”的文字能让更多人对德国这个国家的表象和深刻感兴趣,从而产生更多系统全面的探究兴趣和乐趣。
当然,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吕兴良和孙宜霞,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我这本书不可能顺利出版。这本书是我送给我自己今年2020年四十四岁生日的礼物,更是送给我父母结婚四十五周年的礼物。在此向我亲爱的父母亲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吕律
2020年5月2日
目录:
一.德国篇:
(一)综述部分
1.我们时刻在语言中生活
2.一个德国人从生到老的权利和义务
3.德国联邦议会七十年,都在讨论什么主题?
4.德国的两次启蒙进程与通识教育
5.“日耳曼”和“德意志”!
(二)德国生活系列
2.在德国的被罚款经历
3.德国的图书馆
4.典型的德国教授(一)
5.典型的德国教授(二)
6.在德国的省钱方式
7.学习工具
8.典型的德国教授(三)
9.在德国听课
10.典型的德国教授(四)
11.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一)
12.典型的德国教授(五)
13.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二)
14.典型的德国教授(六)
15.对德国水的记忆
16.典型的德国教师(七)
17.近二十年前的科隆狂欢节
18.德国人最常用的姓名
19.德国人和古汉语
21.德国面包
22.德国的大米饭
23.德国牛奶
24.典型的德国教授(八)
25.不怕冷的德国人
26.德国的民役和志愿服务以及残障学生
27.在慕尼黑大学做报告的斯皮瓦克
28.什么是跨文化能力?
29.“吸血鬼”传说真相和德古拉大公
30.“幸存者偏差”和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31.“终身学习”概念的起源
32.石头记
33.“燃烧”的石头——德国国石琥珀
34.慕尼黑的一个书店
35.德国的科普杂志和著名的科普书籍
36.德语中的专业期刊和学术论文
37.语言转变和语言学转向
38.德国的智能家居
39.瑞士军刀
40.欧洲民族学很重要
41.德语审校
42.文学理论
43.Holocaust是什么?
44.德国的“莱茵大营”
二.多国篇
1.“人类纪”“负人类纪”以及人类所处的“地质时代”
2.“七大洲五大洋”和“各种气候带”
3.全球变暖和“小冰河时期”
4.浅谈天文学和星占术
5.日全食,日环食,日全环和日偏食?
6.世界语言分布
7.什么是世界视角?
8.G7和G8和G20都包括哪些国家?
9.中亚五国和中东欧十七国
10.内陆国及拥有“海军”的内陆国
11.《季风帝国》《草原帝国》《海洋帝国》《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12.大战略,战略史,战略思维
13.欧盟是联邦、邦联还是国家联盟?
14.欧洲历史上的“大饥荒”
15.三大进化论
16.经济周期理论有哪些?
17.牛市和熊市
18.黑天鹅和反脆弱理论
19.人工智能和本体论
20.理性和有限理性
21.人工智能和情绪世界——为什么需要研究“情绪”?
22.什么是哲学问题和人工智能哲学问题?
(二)世界部分国家
1.西班牙的这些名人
2.法国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喧嚣”
3.英法美的“失序”
4.德法新条约
5.意大利的“可视化图像”和“罗马问题”
6.“Amerika”(美洲)这个名称的由来
7.巴黎圣母院的劫难!
8.希腊的“固执”
9.巴赫金和乌克兰
10.斯里兰卡的“眼泪”
11.中国几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12.西方视角下的“四大发明”
13.威尼斯的“绝望”
14.秘鲁和智利在“鸟粪战争”前后
15.巴西的“地位提升”
16.阿根廷的“过去和现在”
17.俄罗斯的“东方性和西方性”
18.埃及的法老
三比较篇
(一)综述部分
1.浅谈“智库”和“皮书”
2.浅谈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
3.浅谈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
4.浅谈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5.浅谈混沌理论是什么?
6.浅谈全球化,逆全球化和全球主义
7.浅谈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
8.浅谈区域主义、中心主义和联邦主义
9.浅谈建制主义和建构主义
10.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
11.浅谈人类学的意义与影响
12.浅谈“松散社会”与“紧密社会”
13.通识教育两本书籍
14.“兰花专业”和“薄荷专业”
15.慕课和后慕课时代
(二)各领域比较部分
粮食,矿产,能源部分
小麦的起源和杜兰小麦
经济部分
1.中美德的造墙和拆墙运动
2.“全球六大央行”和“全球央行”简单比较
4.从塔勒到欧元
5.浅谈人民币的国际化
教育部分
1.德语中一些关于“教育”的名言
2.通识教育联盟大会和中美德俄日英“知识树”
(三)交通和传播部分
3.全球海底电缆一览
4.什么是陆地基站?
5.中美德日法英等国“城市地下管线”和“综合地下管廊”比较
6.中美俄德匈英法日印等国地铁比较
7.中美俄德日英法印等国高铁简单比较
8.中美欧等国家及大洲天然气管道运输简单比较
9.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无人驾驶”
(四)城市规划和绿色建筑部分
1.城市规划和进城“相对论”
2.中美德日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和政策简单对比
(五)航天航海部分:
1.1421,中国发现了美洲?
2.机器人,火箭和星辰大海
3.人类何时开始尝试用电波和“外星人”联系的?
后记
部分外文推荐书目和参考资料
我在2021年4月底前已经写完我的第二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著:美国内外》(初定名。原定名:美国的阴影是什么)的初稿,之后我还一直不断补充和修改中,我推迟到2021年年底前写完我的第二本通识读本类的独著专著《吕律著:美国内外》(初定名)的修改稿,已经交给出版公司选题申请。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我还会不断修改补充。
《吕律著:美国内外》(初定名)
我是吕律,1976年出生,2021年3月21日已经年满四十五岁,是名定居在北京的普通德语教师,兼翻译和编辑和写作者,我自认是个终身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我在德国留学过七年(1998年到1999年在海德堡大学,2000年到2001年在图宾根大学,2001年到2006年在慕尼黑大学),所学专业是德国文学,语言学和汉学,其中两年汉学博士课程期间的主专业是汉学,副专业是德国文学和语言学。
期间,2002年,我曾短暂地从德国去美国旅游过一次,也就一二十天吧。2006年后,我从德国回国工作,在北京定居,十几年过去了,再没出过国,以教书,翻译编辑和写作为生。
了解着,了解着。从书本上,从音像资料中,从专业期刊,从论坛闲谈,从各大媒体。这个世界,这个在历经沧桑46亿年的地球上生活和发展的世界,在最多一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中,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有着七十多亿人口,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这一万年里,无数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演,前仆后继,生生不息,建设,争夺,发展,合作,充满了对建设各自家园的憧憬,充满了对未来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憧憬。看多了,这个世界的形象就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形象。
德国这个国家是世界的一部分,在它的沧桑历史中,争夺过,建设过,合作过,思索过,我记录了一部分在我的第一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日尔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比较与思辨分析》里。
因为德国人历史上背井离乡去的最重要国家之一是美国,一个年轻而心态沧桑的能力卓越的国家。所以我继续写写美国,世界的一部分。
我不能说我了解美国,因为近二十年前2002年的十几天美国实地游览,浮光掠影,实地了解的极其有限。但是,从书本上,这几十年来,我看到的形形色色,各种侧面的美国,让我觉得,我可能对美国还有那么一点儿了解。
所以我现在斗胆抬笔,写写美国。从远距离,从万里之外,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美国人眼中的一名外国人,看看美国。
这是延续我在2020年写完的《吕律:日尔曼文化谱系下的德国——多维度比较与思辨分析》一书部分想法的另一本书,我写完了前者之后,意犹未尽,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展开写写,所以就有了我的这第二本书的基本构思《吕律:美国内外》。其实还是个随笔集吧,通识读本,不是我的学术专业论文,就是我对一些美国和世界现象的感触和理解。
这世界纷繁复杂,但是也有些简单的道理。拨繁化简。我写写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美国的内,美国的外,美国对内,美国对外。
在我奔五十的高龄年纪,我从住了十年的北京郊区昌平县搬到了北京城里居住,周边生活设施要方便一些了。我要集中精力,陆续完成我的写作计划。
我在这本书里以一场著名的辩论开篇。辩论一般都是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观点不一致的各自都很有道理的论述,彼此说服不了或者很难说服对方。
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一般是握手言和,彼此对对方的智力高度表示钦佩,或者不欢而散,彼此对对方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沟壑嗤之以鼻。
但是辩论一般还会决出个高下,但这高下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各有标准吗?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人性准则应该是其中的重要衡量要素。
那么人性是什么?认知沟壑的产生源于什么?东西方对人性的看待角度有何不同?
我在这本书中谈谈人性的复杂,谈谈人性与技术的关系,谈谈反智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无奈博弈,谈谈危机社会的社会管理,等。
只了解一个国家,就等于任何国家都不了解。所以我想了解的多些,多了解,才会更好沟通,互学互鉴。
希望我“通俗而有力量”的文字能让更多人对美国这个国家的表象和深刻感兴趣,从而产生更多系统全面的探究兴趣和乐趣。
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吕兴良和孙宜霞,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是我送给我自己明年2022年四十六岁生日的礼物,更是送给我父母结婚四十七周年的礼物。在此向我亲爱的父母亲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2021年1月17日写前言于原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高教新城北街家园六区家中(已出售),2021年5月30日和12月修改补充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一带的新家中(2020年11月18日签购石景山房合同,2021年2月19日拿到石景山区房房本,2021年2月26日收石景山区新购房,2021年2月27日搬入石景山区新家)
正文:
阿特金森的《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
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论》和彼得-德-哈恩的《从凯恩斯到皮凯蒂》
这个最终辩论
麦克卢汉和《政治部落化》
《齐泽克的政治》《人群和党派》《危机状态和后资本主义情景》《黑格尔的思维方式》
从宗教角度看美国-多样化分裂
什么是美国制宪会议上的“大妥协”和“五分之三妥协”?美国历史上有几个国会大厦?
美国人的住房观,及世界各国住房自有率简单比较
中英德三语威尔逊14点和平原则和《美国的政治和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导论》
美国历史上几位总统被弹劾过?结果如何?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和《美国大迁移》
美国从何时开始?1619?1776?甚至1492?
欧美的Fantasy和Illusion在哪里?
扬基和迪克西,是什么意思?
美国人和不被记录的美国人
《智库应该做什么?》《美国的智库》《欧美智库》
《罗斯福和新政》
韦伯,托克维尔和阿多诺怎么看美国?
后记:
参考资料
我所著的第三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著:中国与世界》(初定名,原定名:系统中国)我2021年年底已写完初稿,内容也包括我之前写的德国国情一书中的出版后未收录的部分国情对比内容等。凝聚了我几十年的职业思考和几年的辛勤写作然后一年内写成的书稿。
《吕律著:中国与世界》(初定名)
初步目录:
一.中国和宇宙
大历史观和小历史观,以及大历史观的提出者
宇宙多少岁了?最新研究:宇宙年轻了!
一次元,二次元和三次元是什么?
量子计算和量子优势是什么?!
人类起源假说,及中国人的起源?
沧海桑田的变化及“板块构造理论”
二.中国在世界
哥伦布大交换和生态扩张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多样性
“国家”和国家理论简史
“博弈论”和“安全困境”
全球治理和全球本地化
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和锐实力
中国的经济理论,以及世界西方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系统
世界的去中心化趋势?及沉默的螺旋理论
世界偏见地图
英国,葡萄牙和德国的“前占领地”
中国的“一带一路”和区域战略
世界主义和保护主义
孤立主义和联结主义
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世界体系
“松散社会”与“紧密社会”
阿多诺的“半教育”是什么?人类究竟有多少学科?
小麦和杜兰小麦的起源和进化历程,以及中美德日法等国小麦产量简单比较
中国石油期货今日上市!中美欧等国石油资源比较
中美俄日德“战略物资储备”简单对比
中美德日俄“稀土”储产量比较,及我国战略储备物资
中美德日俄“金矿”储产量比较
“白银帝国”,及当前中美德日俄“白银”储产量比较
中美德日“钢铝”储量和进出口量简单比较
震撼数据!世界矿产资源强国排名及中美欧等国铜矿资源简单对比
怕热怕冷的“锡”!中美德日俄“锡矿”储产量简单比较
震撼科技!中美俄德日“氢能源战略”简单比较
中美俄德日等国煤炭储量简单比较
中美德的造墙和拆墙运动
中美德日等国“国债”和“外债”知多少?
“全球六大央行”和“全球央行”简单比较
股市的简单发展历史,以及中美英日韩新等国股票“熔断机制”简单比较
人民币的国际化
指数!从卡尔达肖夫指数到基尼系数,以及中美德日英新等国“采购经理指数“简单比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震撼数据!中美德日俄等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文盲率比较
中美德日俄英通识教育“知识树”简介,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
受教育的奋斗经历!中美德日法英俄等国女性教育比较
第十九个全民国防教育日
传播学的含义及分类
全民太空时代!中国的“虹云工程”和“鸿雁计划”以及美国的“星链计划”
全球海底电缆一览图
中美俄欧盟日印等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单比较
什么是陆地基站?
任重道远!——中美德日法英等国“城市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比较
地铁——中美俄德匈英法日印等国首都地铁简单比较
高铁——中美俄德日英法印等国简单比较
中美俄欧盟等国天然气管道简单比较
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征程是大海——1421,中国发现了美洲?
机器人,火箭和星辰大海
人类何时开始尝试用电波与“外星人”联系的?
中美俄德日印“载人登月”计划简单比较
2020!飞向火星——火星和火箭以及航空先驱们
中美日德英等国航空母舰建设简史,及“海权陆权空权”概念
北极变热!中美俄德日“北极战略”简单比较
震撼数据!中美俄德日法等国“海外驻军”简单比较
中美俄德日法印等国“军区”和“军种”简单比较
中美俄德日法等国的警卫及内卫部队简单比较
“赛博格人”和“外骨骼”单兵作战
图书出版知多少?CIP和ISBN指什么?
期刊发表知多少?什么是CN和ISSN
国家紧急状态法!中美德日英俄等国“国家紧急状态法”简单比较
世界各国法律制度简单比较,以及“城堡法”和“不退让法”
城市规划和进城“相对论”
中美德日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和政策简单对比
中美印巴欧等地棉花种植发展历史简单对比
疫苗之始及疫苗是终身有效的吗?
荒谬医学史和认识身体
防疫战疫!中美德日英法欧等地防疫机构简单比较
世界各国著名火箭发射基地
人类是如何储能和发展智能电网的?
“特高压”德语怎么说?及中国的特高压建设规划
中美俄欧印日等各有几大“电网”?
人类的木星和水星等星体的探索计划
人类的土星探测计划,及神奇的土卫六“泰坦星”
中美欧俄日印等金星探索计划简单介绍
三次分配是什么意思?
中国还有哪些未建交国家?
中国的债务状况
理性化进程对通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中美欧俄拉美日等国南极战略
三.我在中国
我是吕律,我说说我的前半生
我去参加小区党支部会议
我的消费观
我一个小老百姓的未雨绸缪
我的心理人格类型,介于intj和intp之间
小账单反映大时代-我的德国留学证件
我一卖一买的换房经历
人口普查入我家
我原来昌平区家中的奇怪事
我昨天又带我父母去吃了次德国大餐,还有,我去补办了我被盗的部分材料
我要交多少税
......
我2022年备忘录:
生活上:
我要坚决减肥,坚决按照减肥计划实施,但也要灵活看情况做适度调整
我继续过好宅人独居生活,不断学习生活新技能。加强锻炼,每天在家里甩手或步行最少两千步,视情况而定,不强求。
我好好孝敬父母,2022年我爸妈会在北京住到春节后(2021年7月31日七十多岁的我爸妈到我在北京新购的石景山区八角一带的一楼房子和我同住)。
如果2022年有机会我会从北京去我爸妈在江苏无锡的家,把爸妈在无锡的房子做一下适老化改造,安装一些适老化设备,同时调整爸妈无锡房子结构,用适度预算(一万元以内吧)用轻钢龙骨或者轻体砖或者铝合金柜子做隔间,给我自己隔出一个几平米的小间,为我以后照顾爸妈做准备。
工作上:
写:
2021年我已写完第二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著:美国内外》,2022年争取进入出版流程
2021年我已写完第三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著:中国与世界》(同上)
我争取写完第四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吕律著:拉丁美洲一览》(开始写)
我争取写完拖了很多年的德语学习类书籍《吕律编著:人工智能时代主题型德语学习》(争取2022年写完,以我以前教课的课件为基础,《ThemenAktuell(A1A2)》教材引用许可几年前我就已经和德国Hueber出版社谈好)
我争取写完拖了很多年的德语学习类书籍《吕律编著:德语德福和DSH写作思路和模拟题分析》(争取2022年写完,以我以前教课的自编课件为基础)
整理完中文诗歌《吕律著:吕律诗歌小集》(我1996年前后写的中文诗歌,待出版)
我可能还有些新的写作计划
编:
我继续编辑外研社《新编德汉词典》再版数据库的部分词条
教:
我不考虑
译:
我看情况而定
学:
我继续听一些线上线下讲座,更大量的阅读
我相信,我的别的译著和我的独著专著的销量也会不错的。期待!
我1976年3月21日出生,2022年3月21日我就年满46岁了,正是我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也充满了好奇心的人文社科学者厚积薄发的年龄。我要加油了!
总之,生活上我要持续断舍离,工作上我要毫不懈怠。提醒我自己不要忘了。
---------------------------------------------------
我的个人简历
注:我目前正在写作的独著专著还有:《吕律著:美国内外》《吕律著:中国与世界》《吕律著:拉丁美洲一览》《吕律编著:人工智能时代主题型德语学习》《吕律编著:德语DSH和德福写作思路以及模拟题分析》,会陆续写完。我2004年已经写完的德文论文《LuLu(吕律)著:EtwasueberChristaWolf》我会继续整理,还有我近三十年前在北外读书时写的诗歌我会整理成一个小集子。
———————————————————
《[英]亨利·吉尔贝(HenryGilbey):钓鱼》(译者:吕律,林敦来,唐铭,王晨光),北京:北二外旅游教育出版社,推迟到2022年出版(基本过程:2018年下半年吕律已翻译完统稿完交稿给出版社,2019年2月修改PDF排版校对版译稿,预计2022年出版)
预计我2022年后几年内会写完的几本独著专著(要考虑出版费)是:
《吕律著:美国内外》(初定题目,原定题目:美国的阴影是什么?)(基本进度:吕律2021年4月底前已经写完初稿,之后一直补充修改中,2021年年底前已交给出版公司选题申请,出版社有回复后吕律交全部稿件。)
《吕律著:中国与世界》(初定题目,原定名:系统中国)(基本进度:吕律2021年底前已经写成初步书稿,2022年修改补充,联系出版公司或出版社。)
《LuLu(吕律著):ChristaWolfsKeinOrt.Nirgends.undKassandra.》(基本进度:吕律2004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读书时写完的德语论文(已写完,软盘版遗失,需要重新录入电脑,吕律手边只有一个纸质版),吕律还需要整理下,预计2022年找一个德国出版社出版。)
《吕律著:吕律诗歌小集》(基本进度:吕律1996年前后写的中文诗歌,吕律待整理)
《吕律编著:人工智能时代主题型德语学习——学科视野下的德语二十主题》(基本进度:吕律推迟,预计2022年写完交给待定出版社,以吕律在北外培训学院教课的讲义为基础,与教材ThemenAktuellA1A2的德方出版社HueberVerlag和中方代理出版社外研社已经谈好教材引用事宜。)
《吕律编著:德语TestDaf和DSH写作思路和模拟题分析》(基本进度:吕律推迟,预计2022年写完交给待定出版社,以吕律在北外培训学院教课的自编讲义为基础。)
《吕律著:拉丁美洲一览》(基本进度:吕律争取2022年写完)
预计2025年前后会出版的一本我2020年翻译了其中两期德文报纸的译文集:
《陈力丹主编:新莱茵报编译》30期报纸德译中,预计分为两卷出版,(基本过程:吕律2019年中旬到2020年2月参加此翻译项目翻译了其中的第21和第22期报刊,于2020年2月中旬前全部交译稿给项目负责人。吕律2020年初交稿后陆续获知,该书因校对和编辑量大,预计2023年会出第一卷(1-16期),2025年左右出第二卷(17-30期)。)
[我国我家]再总结一下:我所著的三本通识读本类独著专著目录:德国(已写完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