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们要时常审视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体察世间百态,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省察不是冷眼旁观,更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算计,而是融入社会中,用敏感善良的心去感知,去做温暖的思考,给自己、给他人以信心、以力量。
去年七月出版的《让自己诞生》就是一部饱含对人生省察、对生命思考的作品,还荣获了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作者王宏甲是一个有着敏锐思维、细腻情感、优美文采的文学家、学者,他写自己过去的生活,老师、父母、友人鲜活地呈现出来;他写异国见闻,他乡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英雄人物生动地铺展开来;他写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商周之别、楚秦成败明晰地展现出来。
我思故我在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自我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都在做的一件事。甚至我们也会有这样的行为:对着镜子端详一下自己,甚至傻笑一下,心想:哦,这就是我,我是一个人。
本书多处对人的自我认知进行了剖析,《打开你自己》就是作者用生活化的语言写的一篇哲学散文,阐述了人的自我发现、失去与复归。人之初,是不知道有“我”的。某天,当孩子发现“我”,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但是不久,这个“我”会被剥夺、被改造,言行要符合父母、师长的要求,要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改造那个原本要任性而为的“我”。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就把自己封闭了,有人变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人就被完全打磨掉了棱角,天真浪漫失去了,鲜明个性失去了。作者提倡打开自我,就是在适应社会规范中,不丧失真实的自我,还能够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能够像孔夫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不逾矩”很难,在适应社会规则的同时,活得真实自在就足够了。
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还需要从他人、他物感知自己的不同,从对象中认识自身的特性。书中《“失踪”的狗》一文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当知青时,自己养了一条狗,朝夕相处,感情很深。但当地有吃狗的习惯,往往轮流吃各家的狗。作者时时处处注意保护自己的狗,但一次外出回来发现,狗“失踪”了。人们告诉他,狗是不会失踪的,只要它活着,是一定会回家的。作者从此不再养狗,甚至看见狗都会伤心。他在补叙中愤慨,能分善恶且恪守善良的人优于狗,恶劣的人远不如狗。
人作为万物之灵,在于有思想、善思考、有良知,在于有人性。如果一个人只去追求口腹之欲、感官享受,那是一种退化。如果为了一己私利,招摇撞骗、为非作歹,那是一种堕落。
作为一个人,不仅要积极向外探索,掌握各种先进知识,还有积极向内探索,像孟子提倡的那样“反求诸己”,像曾子倡导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发掘自身的善良本性、良知良能。而且要用良知驾驭知识,让知识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
对过往每怀敬意
一个对社会充满温情的历史伟人,总是让人倍加怀念。孔子能成为国人乃至世界敬重的文化巨人,除了他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还在于他对国家、社会、民众的温情。
他一边感叹“礼坏乐崩”,要自我放逐,“乘桴浮于海”,另一方面,他又“知其不可而为之”,奔走列国14年,生命的最后五年还在整理典籍,撰写《春秋》,教书育人。
汤因比在其成名作《历史研究》中的绪论里写道,孔子和老子都认识到,“在他们社会的历史上,兴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孔子对于这个社会的过去每怀敬意,而老子则转身离开了它”。孔子的“每怀敬意”,让后世一想到他,也心怀敬意,心向往之。
王宏甲也同样如此,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都在写过去,写自己的父母、老师、插队乡亲、高原姑娘……见过的人,经历的事,都在作者心中留下烙印,并把情感流淌在笔尖。
《我的老师》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和陈老师坐在离校不远的河滩上,面前是那条永远也不会冻结的河,河面上热气袅袅,那是故乡之河冬日的景象。河滩上的草,都还顽强地坚持着生命的绿色。”
彼时的王宏甲告诉自己的陈老师,他已经没有父亲了。没想到老师告诉他,她父亲也自杀了,也是一名医生。二人没有太多的对话,但从这段景物描写中,就可以深刻感受到,当时他们都心怀忧伤,但同时又相互支持、鼓励,依然在“顽强地坚持生命的绿色”。
一个能写出触动心弦文字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的。在灰暗的日子里,会努力看见阳光、看见温暖,如果努力看了也看不到,那就自己创造阳光和温暖。在受到打压的日子里,王宏甲找到一张奖状,在背面为自己画了一个姑娘,明眸皓齿,热情洋溢,光彩照人。
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如果说,有一种成本低、简便易行、效果好的自我提高捷径,那就是阅读了。在农业时代,读书人是受尊敬的,但也被说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在今天的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简单体力劳动被机器取代,如果不读书,不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的。
阅读是增长知识见闻、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无须借助外力的高效自学方式。年轻时的王宏甲曾因囊中羞涩,“在地图上旅游”,查阅地图、阅读《辞海》《世界名胜词典》《外国历史大辞典》,未出国门,已经对一些国家有了很多了解。他日亲身去看,倍感亲切。阅读以后的遇见,往往更有仪式感、更深刻,之后更想念。
作者进而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革新中考、高考等考试评价制度,从根本上变教育的“选拔功能”为“造就功能”。很多人都渴望成功,早日成名成家,为之挖空心思、左冲右突。其实,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成人,而不是成才。
此前读王宏甲所著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爱不释手。这本《让自己诞生》更是惊喜,读后,能感受到人间温情、人文关怀,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愉悦。在今天的快节奏社会,能让人静下来认真读完并反复翻阅的书不多了,《让自己诞生》是为数不多的这种好书,可以放在案头,常读常思、常思常新、常新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