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1.09河南
房颤合并其他心律失常心电图!
心房颤动,其心电图最主要特点是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间隔不等的f波。心房颤动在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时,因P波消失,故对那些依P波的情况及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来辨别的心电图,诊断有时变得比较困难。以下主要针对该部分心电图做一讨论。
临床上,室内差异性传导除见于(发生较早的)房性期前收缩外,也常见于心房颤动心电图中。相近下传心室的两次激动,后一次激动可因遭遇前一次激动的不应期而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此“提前出现”且宽大畸形的QRS有时难与室性早搏鉴别(图7-1、2),两者鉴别参见表7-1。
房颤中的交界性逸博
在窦性心律的情况下,交界性逸搏是依形态呈室上性的QRS波群在长间歇后出现,及其前P波来诊断。而在房颤时这些特征都不存在了:心电图中P波消失了,RR间期忽长忽短。长RR间期后可以有交界性逸搏出现,但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亦可能是房颤f波下传的。因此在伴有长RR间期的房颤心电图中,如何识别交界性逸搏,成了困扰人们的一个话题。
房颤时,心电图如果同时存有以下两种情况,交界性逸搏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①长RR后的QRS形态呈室上性但与其他QRS形态略有差异(图7-6);
②连续出现长RR间期(1.0~1.5s)且RR间距相等(图7-7)。后者可考虑为交界性逸搏心律。
房颤中的室性逸博
房颤伴室性逸博心电图上很少见。其心电图表现为在长RR间期后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逸博间期一般>1.50s(即频率<40次/分)。房颤伴室性逸博有时需要与房颤伴4相束支阻滞相鉴别。
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颤时f波大小不等且频率快速,多在交界区产生隐匿性房室传导,对下一次激动的下传产生影响,故f-R间期不固定且无正常高限。因此,心电图对房颤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法作出诊断。
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颤时RR间期忽长忽短,RR间期如果过长,其间是否存在心室漏搏即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困扰人们的另一个话题。
窦性心律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是依据部分P波后无下传的QRS波群。而在房颤时P波被f波取代,f波因频率太快,受生理不应期影响多数不能下传心室。因此心房颤动时,心电图失去了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依据。只是在出现“过长的”RR间期时,主观的考虑其中可能存在心室漏搏即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
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对房颤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是较为确定的。此时所有的f波均不能下传心室,心室由阻滞区下方潜在起搏点激动和控制。
心电图表现为:在f波清晰的心房颤动中,心室率缓慢而节律匀齐。心室激动呈交界性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前者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频率一般在40~60次/分之间(图7-8);后者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在20~40次/分之间。
心房颤动伴交界性期前收缩及交界性心动过速
但多因无P波帮助,故常常难以鉴别。除非提前的QRS波群同时有轻微的形态差异。
心房颤动伴束支阻滞
房颤伴束支阻滞,在房颤心室率不快且QRS形态呈典型束支阻滞图形改变时,心电图不难鉴别。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若同时合并束支阻滞,心电图则表现呈宽QRS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征
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征又称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多表现为频率快速且节律不齐的宽QRS心动过速,需要注意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获取:
房颤如何管理,这些要点总结好了!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管理指南》指出,房颤综合管理适合所有房颤患者(ⅡaB级),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患者个体化照护路径,并提出了简易的实施路径——房颤优化护理(ABC)方案。
“A”是抗凝和卒中预防(AnticoagulationandAvoidstroke)。
“B”是更好的症状管理(Bettersymptommanagement),包括:
①评估症状、生活质量(QoL)和患者的偏好;
②优化心率控制;
③考虑一种控制节律的策略(同步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经皮导管或外科消融)。
“C”是优化合并症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CardiovascularandComorbidityoptimization)。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胺碘酮,晕厥、跌倒导致的损伤发生率较高。
地高辛可能有助于控制心率,但因增加死亡风险而应用受限。
在应用地高辛时,要确保血清地高辛浓度<1.2ng/ml。
出血风险评分高的患者,并非抗凝的禁忌证,因为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卒中风险也高。但要全面评估可调节的出血危险因素,并予以纠正。
对于需要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应尽可能缩短。
对于放冠脉支架的患者,目前建议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氯吡格雷,在恰当的情况下尽早停用氯吡格雷。
高龄房颤患者的卒中、出血、死亡风险都高于相对年轻的患者。
预防卒中是房颤管理的关键,新型抗凝药相对于华法林有优势。
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有跌倒史或跌倒风险,并不会削弱新型抗凝药相对于华法林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物理治疗师可帮助找出避免跌倒的方法,加强力量训练和平衡很关键。
为了降低卒中风险,要避免抗凝药物应用不足。药剂师有助于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确定恰当的用量。
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剂量调整策略
对于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是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一种替代选择。
作者指出,高龄房颤患者中卒中一级预防措施的依从率较低,因此医患共同制定治疗决策非常重要。
明确治疗目标、确定什么更重要,是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合理治疗策略的关键,包括讨论不良反应、出血风险,将风险/获益比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