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公司是现阶段一种较为常见的新型经济模式,为各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或从民间融资发挥着增信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艰难,获取短期融通资金的空间越小,从而造成无法按时偿还民间或银行借贷资金。作为保证和增信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代替企业予以偿还,当出现大量代偿且超过担保企业承受能力时,则会出现各种风险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确保融资性担保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
融资性担保公司业务,即担保受理——担保尽职调查——担保审查审批——出具担保意向函——担保出保管理——保后检查管理——担保终结——担保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代偿及追偿。
融资担保业务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担保业务发展模式,通过为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确保其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具体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主要向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担保,让企业正常经营得到保障,期限一般是一年,有多种还款方式;二是额度授信担保:通过对企业的担保,让其能够获得银行授信额度;三是中长期贷款担保,主要对企业申请银行中长期贷款提供担保,让其基本建设需求得到满足。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现业务风险的原因
(一)经营中出现的风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存在代偿风险。能够提供超规模与超能力担保,风险也非常集中,对在保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的单户在净资产的10%以上。经营欠佳的次级类企业、存在逾期现象的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代偿诉求等均逐步增多。二是抵押物变现能力不强。在保企业抵押物一般是股权质押、机器设备抵押、土地厂房抵押以及个人连带责任保证等,很少有企业用商业性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等进行抵押。这样无法对风险进行全覆盖,也增加了处置的难度。三是超比例动用资本金。由于超比例和超范围委贷业务,导致注册资本金、风险准备金等自有资金通过委贷的方式投入在保企业,让大部分资金沉淀在企业中,严重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性,代偿支付能力也逐步下降。
(二)出现风险的原因
主要包括经济整体下行、银根从紧,企业正规贷款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盈利与还款能力不强。站在机构的角度来说,风险防范与合规经营意识较弱,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未将机制落到实处。忽视了对盈利模式的优化,收益不能和风险相匹配,担保企业与行业选择上可控性不强,风险系数较高。
(一)健全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二)建立健全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1、加强对担保项目的前期审核
2、选取由特色的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指标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分析被担保客户的过程中,只在银行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常规的可以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质变进行了反映,不能将担保公司的业务特点充分体现出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选择和自身业务特色相符的资信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领导人素质、财务管理评价、发展前景、信誉评价、成长能力、经营能力、尝债能力等。各体系又包括诸多具体的指标,从而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构成。
3、完善业务系统学习
风险管理部门要求业务部缺乏所提交的担保数据的完整性,展开合法审查,综合分析所担保的项目,对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把预防建议和措施提出来。这就需要风险管理人员自身的风险综合识别判断能力较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应积极引用风险管理人才,并对已有风险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风险管理人员借助系统的学习,将自身风险判断和识别能力提高,从而把担保项目业务风险降到Zui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