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释义: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与抵押合同约定的担保范围不一致

《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47条:不动产登记簿就抵押财产、被担保的债权范围等所作的记载与抵押合同约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登记簿的记载确定抵押财产、优先受偿的范围等事项。

《九民纪要》第58条:以登记作为公示方式的不动产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一般应当以登记的范围为准。但是,我国目前不动产担保物权登记,不同地区的系统设置及登记规则并不一致,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充分注意制度设计上的差别,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一是多数省区市的登记系统未设置“担保范围”栏目,仅有“被担保主债权数额(最高债权数额)”的表述,且只能填写固定数字。而当事人在合同中又往往约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等附属债权,致使合同约定的担保范围与登记不一致。显然,这种不一致是由于该地区登记系统设置及登记规则造成的该地区的普遍现象。人民法院以合同约定认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是符合实际的妥当选择。二是一些省区市不动产登记系统设置与登记规则比较规范,担保物权登记范围与合同约定一致在该地区是常态或者普遍现象,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以登记的担保范围为准。

问题背景

实践中,因为不动产登记簿的栏目设置问题,登记簿缺少“担保范围”一栏,只有“被担保主债权数额”一栏,导致当事人办理抵押登记时,且只能在该栏填写具体数字。这就造成抵押权人在主张抵押权时,被担保主债权数额与抵押担保范围不一致的困境。大部分法院会按照抵押合同约定的担保范围支持优先受偿范围。但少部分法院会根据登记的内容认定优先受偿权的范围。这就导致抵押权人优先受偿的范围仅包含本金,不包含利息、罚息等附属债权。此情况造成抵押权人不必要的损失。

过度性安排

针对上述情况,最高院于2019年9月11日发布了《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该纪要虽不是司法解释,但对于统一裁判观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依照该纪要第58条的规定,多数省区市的登记系统未设置“担保范围”栏目,仅有“被担保主债权数额(最高债权数额)”的表述,且只能填写固定数字。而当事人在合同中又往往约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等附属债权,致使合同约定的担保范围与登记不一致。人民法院以合同约定认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是符合实际的妥当选择。

但是,最高院在5月底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一书中认为(以下简称《理解与适用》,P417):《九民纪要》的上述规定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新规下变化

《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于2021年1月1日实施,该解释第47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与抵押合同约定的范围不一致的,应以登记簿为准。如何理解该司法解释?不少读者认为:最高院不可能新出的司法解释与《九民纪要》相矛盾。登记簿在登记了担保范围时,抵押合同约定的担保范围与前者不一致的,才适用该解释。如果登记簿未登记担保范围的,仅是“被担保债权金额”,则仍应适用《九民纪要》第58条的规定,以抵押合同约定的范围为准。

最高院在《理解与适用》中对上述适用上的分歧进行了明确(P416):根据《民法典》第216条的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具有公示公信力。在不动产登记簿就被担保的债权范围等所作的记载与抵押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可能存在的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应将抵押权人优先受偿的范围确定为登记簿记载的范围,而非担保合同约定的范围。

最高院陈述了三点理由:

理由一:不动产登记部门对抵押登记信息进行了完善。自然资源部2021年4月6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54号)第2条规定:“明确记载抵押担保范围。当事人对一般抵押或者最高额抵押的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费用等抵押担保范围有明确约定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申请在不动产登记簿“担保范围”栏记载;没有提出申请的,填写“/”。”

理由二:符合《民法典》第216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依据”规定。该条规定的目的是从国家公信力的角度对物权相对人的利益进行保护,从而建立一个能以客观标准衡量的公正的交易秩序。登记作为公示方法具有公信力,如果后顺位抵押权人主张其系基于登记簿记载而设立抵押权的,法律应当保护此种信赖。

理由三:《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47条与《民法典》第389条的规定不存在矛盾。《民法典》第389案规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该条关于担保范围规定的规范意旨在于:担保范围原则上及于全部债权,但当事人可通过约定对其范围进行限缩。可见,该条仅着眼于抵押人与抵押权人的内部关系,并不包含合同约定与登记簿记载不一致时以合同约定为准的意思。

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示一:最高院通过对《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47条的解读,明确告知我们:当登记簿仅记载有被担保债权金额,缺少担保范围的记载时,不再适用《九民纪要》,而是根据新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即以登记簿记载为准。

提示三:当事人约定的担保范围一定要在登记簿上予以登记。若不主动提出书面申请,可能被登记部门在担保范围一栏记载“/”。当实现担保物权时,可能面临仅支持本金优先受偿的被动局面。如何填写,参考自然资源部发布的附件图表,以1000万元本金为例:(表格插入下方)

提示四:如果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优先受偿范围大于担保合同约定的优先受偿范围,则应当依据担保合同的约定来确定抵押权人优先受偿的范围(《理解与适用》,P421)。

提示六:本文提示的抵押登记注意事项既适用于一般抵押担保,也是用于最高额抵押担保,均需在登记簿明确记载担保范围。

THE END
1.债权担保需要抵押登记担保物并非强制要求进行抵押登记后方能产生效力,这是由于抵押权的设立并不仅限于依赖于法定的抵押登记程序。在涉及实物作为债务担保的场合,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存在着抵押与质押这两大类担保形式,因此担保物需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抵押或质押操作方可生效。具体而言,部分类型的抵押须遵循相关规定办理抵押合同登记手续方能成为https://www.66law.cn/laws/3147078.aspx
2.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相关责任初探论文摘要:抵押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无效责任和违约责任。因抵押合同相对独立性尚未得到有效重视,此三种责任未能得到合理区分。划定责任的分界线,分别归责,减少理论分歧,促进法律的统一适用。违约责任是这三种责任的核心,主要包括协助登记责任和有限连带清偿责任。债权人享有抵押登记请求权,可在诉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09/id/2120368.shtml
3.最高院最新司法观点:未办理登记的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60.【未办理登记的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不动产抵押合同依法成立,但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债权人请求抵押人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因抵押物灭失以及抵押物转让他人等原因不能办理抵押登记,债权人请求抵押人以抵押物的价值为限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其范围不得超过抵押权有效设立时抵押人http://www.lzzcwyh.com/content/702.html
4.最高额抵押合同约定与抵押登记不一致时优先受偿金额以哪个为准对于在民法典生效前签订的最高额抵押合同以及办理的抵押登记,存在不一致的,优先受偿金额以抵押合同约定为准,还是以抵押登记为准?韶关中院最终认定:抵押权人优先受偿的范围应当按照抵押担保合同约定的范围,不应当按照抵押登记的金额为限享有优先受偿权。 作者:王利平律师 http://www.npazone.com/article/312299.html
5.天津市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借款(抵押)合同(抵押担保)十一、借款人所购房屋用于抵押担保本合同项下债务的,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要求及时办理所购房产的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等权属证书以及相应的抵押登记手续。 十二、房屋买卖合同被申请解除、撤销、终止或被认定无效,或者发生其他影响或可能影响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的事实时,借款人应当在知悉该事实后立即书面通知贷款人。https://www.zfgjj.cn/tjgjjcms/mainSitePc/content/pc_zwgk/zdjcygk_zwgk/zdjcygk_zwgk/317170.html
6.的主债权合同变更,增加债权数额,相应地变更抵押合同?抵押设立登记和抵押变更登记有显著的区别,抵押设立登记是第一次登记,它是抵押权从无到有的过程,抵押http://www.loupan.com/ask/48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