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表示,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向有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收购房企存量土地,人民银行提供必要的专项再贷款支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截至10月16日,“白名单”房地产项目已审批通过贷款2.23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底“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将翻倍,超过4万亿元。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融资机制,做到合格项目“应进尽进”,已审贷款“应贷尽贷”,资金拨付“能早尽早”。
倪虹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在系列政策作用下,经过三年的调整,市场已经开始筑底。“我们判断,10月份的数据,会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结果。”
【此前报道:4万亿!刚刚,房地产重磅】
来看详情——
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
央行将提供必要的专项再贷款支持
借款人普遍关心,政策调整后房贷利率具体是多少。陶玲介绍称,根据政策要求,调整的是加点幅度,对于加点幅度高于-30个基点的存量房贷,将加点幅度统一降至-30个基点。例如,北京前期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加点是55个基点,此次将最低加点降至-30个基点,那就意味着房贷利率降幅达到了85个基点。北京的二套房贷最低加点前期是105个基点,按照城市利率的下限要求,此次将最低加点降至-5个基点,房贷利率降幅就达到了110个基点。五环以外地区降幅会更大。
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能够节省多少房贷?预计存量房贷利率将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将能节省利息支出1500亿元,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居民。具体到个人、家庭,根据商业银行测算,再以北京举例,在北京购房,原房贷利率如果是4.4%,利率调整以后为3.55%,那么100万元、25年期的等额本息房贷每个月就可少付月供469元,总共节省利息支出超过14万元。
第二项政策是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出台这项政策的目的是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9月24日政策发布后,人民银行总行指导各地分行因城施策,配合城市政府迅速落实。目前,除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自主采取差异化安排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调整为15%。不少城市同步调整了限购、税收等房地产调控政策,市场信心和销售都出现了改善。
第四项政策是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是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9月24日对政策进行了完善,将人民银行提供的再贷款资金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9月29日,人民银行已正式发布通知,商业银行将于10月起申请再贷款,最近已经有商业银行做了申报。陶玲表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存量房收购工作将取得进一步的积极进展。
第五项政策是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陶玲称,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向有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收购房企存量土地,人民银行提供必要的专项再贷款支持。
预计到2024年底
“白名单”项目贷款将超过4万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年初以来,金融监管总局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一起,指导各地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合规房地产项目进入“白名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肖远企表示,经过认真研究,把商品住房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全部纳入“白名单”的条件已经具备,今后符合“白名单”标准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均应该按照“白名单”管理,做到“应进尽进”。在具体流程上采取审核与备案两种形式。在审核方面,按照目前城市融资协调机制对“白名单”项目的流程继续发挥作用,继续保留,同时房地产项目公司也可以跟银行一起商量,银行按照授信标准,对房地产项目进行融资,通过“白名单”机制进行备案,纳入“白名单”管理。纳入“白名单”以后项目管理更规范,融资也更快捷更便利,有利于房屋建成,有利于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三是优化贷款资金拨付方式,做到“能早尽早”。目前,商业银行是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分批将贷款资金拨付给房地产项目公司,并直接受托支付到材料商、施工方等上下游企业。今后,商业银行可在与房地产项目公司协商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房地产项目公司提供的用款计划,将全部贷款提前发放至房地产项目公司开立的项目资金监管账户,后续依据实际用款申请,从监管账户受托支付至用款对象。
“这样做的好处是,贷款资金可以快速、及早发放到房地产‘白名单’项目公司的账户上,提早支付上下游企业资金,提早使项目能开工建设。由于这些贷款资金是进入专门监管账户,专款专用,不会被挪用,将全部用于房地产项目建成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肖远企称。
肖远企介绍,截至到10月16日,“白名单”房地产项目已审批通过贷款达到2.23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底,“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将翻倍,超过4万亿元。为做好房地产项目融资,保障房屋建成交付,还会进一步优化完善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融资机制,做到合格项目“应进尽进”,已审贷款“应贷尽贷”,资金拨付“能早尽早”。
支持地方用好专项债
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在具体操作上,关于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主要是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与存量土地的业主企业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妥善处理回收存量土地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合理确定专项债券项目内容和地块范围,及时安排债券发行和支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益。
支持盘活存量限制土地
研究设立收购存量土地专项借款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表示,自然资源部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严控增量、优化存自然资源部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在住宅用地供应上,一手抓控新增,一手抓盘存量。
在控新增方面,指导各地合理控制新增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对于去化周期过长的城市暂停供应商品住宅用地;对于去化周期较长的城市,实行“盘活多少、供应多少”。
在盘存量方面,10月12日,财政部宣布了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这项政策主要是为地方政府以收回收购的方式盘活存量土地提供资金支持。为用好这项政策,自然资源部指导地方规范程序、明确标准,重点围绕“怎么收”来推动落实。考虑优先回购企业无力开发或者不愿继续开发、尚未动工建设的住宅、商服用地,及时匹配专项债券等资金。
刘国洪指出,在盘活存量土地政策措施中,除了上面所说的支持地方政府收回收购闲置存量土地以外,还有两条路径:一是鼓励企业优化开发。对于企业有意愿、市场有需求的,允许分期办证、延期支付出让价款、合理免除企业违约责任等,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二是促进市场流通转让。对于企业无力开发的,指导各地通过搭建交易平台、支持预告登记和“带押过户”转让、助推司法处置和合作开发等,激发市场活力。
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
关于保障性住房,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关于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国家大的政策是一手抓保障,一手抓市场。以政府为主,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群众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倪虹强调,各城市政府在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完善房地产政策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保障力度,兜牢住房保障这个底线。“今年1—9月份,我们已经建设筹集了保障性住房148万套(间),到年底可以让450万新市民、青年人住进保障性住房。”
倪虹指出,我国住房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功能、质量都有了新期待。对于“好房子”,概括起来有四个特征:绿色、低碳、智能、安全。推动“好房子”建设,主要是抓样板、立标准、建体系、强科技,最重要的是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型建造技术,以及一些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能够应用到房屋建设中,推动建设不同面积、不同价位的“好房子”。
倪虹强调,各地首先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政府工程、民心工程一定要带头。同时还要下力气,结合城市更新,想办法把老房子也能改造成“好房子”。对于房地产企业、建筑业企业,今后的发展,拼的是高质量,拼的是新科技,拼的是好服务,谁能抓住机遇转型发展,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能有市场、谁就能有发展、谁就能有未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