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楼盘,坐拥宁静”,可能是“项目比较偏僻,周边人气不足”;“千亩大盘,成熟社区”,可能是“开发周期比较长”;“湖景洋房,水景园林”,可能是“小区里有个小水坑,坑边可能有围栏”……。受楼市下行的影响,部分开发商为了尽快卖出房子、回笼资金,常常出现恶意欺骗、虚假宣传等情况,购房者“踩坑”不断,极易引发涉房纠纷。
虚假宣传不断折射行业漏洞
调查发现,该类案件折射出惩治房地产虚假宣传存在以下行业漏洞:
----行政处罚力度尚显不足。开发商虚假宣传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了购房者的知情权。但行政处罚力度仍显不足,即便依法按照百万元的顶格罚款来执行,开发商所付出的代价,经常是要小于收益的。上述案件中,开发商虚假因承诺被行政处罚的仅有37件,占比为13.6%。
如赣州市经开区法院审理的卢某等32人诉某地产公司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因入户门宽度不足和其他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向某地产公司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市场监管部门也就某地产公司的虚假宣传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二十万元整。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且某地产公司未能主动整改,由此导致卢某等32人诉至法院。
如南昌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赖某等11人诉某置业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某置业公司在合同中明确承诺楼盘划入学区房,又写明幼儿园、学校等教育配套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最新政策为准等模糊条款,交房后该楼盘未划入学区范围,导致赖某等11人以某置业公司对小区配套设施虚假宣传为由集体诉至法院。
如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张某等36名原告与某地产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以实际交付的房屋的结构及装修与样板房不一致、某地产公司存在虚假宣传为由诉至法院,案件承办人担心案件被大量发回或改判,先行判决一起案件并等待二审判决意见,其余35起案件进行中止处理,致使该批案件审限冗长。
擦亮双眼谨防虚假宣传陷阱
为此,法官建议广大群众在购置房产时,一定要擦亮双眼,谨防房地产虚假宣传陷阱。
第二、审慎签署购房合同。购房者签署合同时应在仔细阅读合同内容的前提下审慎而为。涉及“精装房”的应查看合同中是否明确“精装房”的装修标准、所用材质、价格、质量标准、售后服务;涉及“学区房”或者对小区的配套设施有要求时,查看是否具有保证买房一定能让孩子就读名校,相应配套设施是否明确约定,以及是否载明违约赔偿等内容。
标本兼治防范打击虚假宣传
然而,对资金体量巨大的开发商来说,即便依法按照百万元的顶格罚款来执行,虚假宣传的法律代价,可能还不够一套房款,开发商的综合收益远远大于风险。因此,要遏制房地产虚假宣传泛滥的态势,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外,还需采取健全机制,舆论引导,加强监管,落实责任等多种举措,形成标本兼治、内外兼修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机制。除了严格执法外,还得适当提高惩罚力度,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机制,通过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在融资、拿地、预售等各方面进行严格限制等举措,以及引入退房和索赔的双重惩罚等措施,提升其违法代价,确保“保交楼、稳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是落实责任。对房地产虚假宣传行为要真查真打、严查严打、狠查狠打,要敢于碰钉子,敢于硬碰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真正形成专项整治的高压态势,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方的效果,营造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氛围,促进房地产行业稳步复苏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