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4岁女孩状告亲妈:30多万拆迁款被占用!法院这样判
14岁女儿的拆迁补偿款被亲妈占用,母女俩对簿公堂!
母亲很委屈:“养育女儿花销如流水,这笔钱为啥不能贴补开支?”而女儿也有自己的坚持:“这拆迁款本来就是我的。”近日,该案经过法院审理,有了结果。
孩子随离异母亲落户姥爷家分得一笔拆迁款
小英(化名)今年14岁,在她7岁那年,父母就离婚了,小英抚养权归母亲莫女士,之后她的户口也随着母亲迁进了外公、外婆的户口簿里。
莫女士带着小英生活后,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她租了房子、买了车子。
另外,在培养小英方面也从不吝啬,比如送孩子参加艺术培训,仅学习古筝三年就花了28000元。
在这期间,外公、外婆的房产被征收,小英和母亲的户口都在这套房产下,所以他们四口人拿到了一大笔拆迁补偿款。
这个家庭日子一下子宽裕了很多!
孩子起诉母亲索要拆迁款母亲认为已与抚养开销抵扣
2019年,经协商,小英的抚养权变更为父亲陈先生,“平衡”被打破了:作为接收孩子户口一方的陈先生认为,那笔拆迁补偿款中小英的份额应该一并“移交”,于是,他带着小英状告了前妻莫女士一家。
陈先生的理由很直白:拆迁补偿款中部分按人头算的,小英作为户口簿上人头数目的四分之一,应该享有这笔款项的四分之一。
如今,小英的抚养人已更改,那么这笔钱也应该交由新的抚养人“监护”。
也就是说,莫女士需移交325882.75元给他。
莫女士想不明白,明明是自己父母的房子拆迁,自己和孩子都是娘家的“寄居者”,到头来为啥还要分走拆迁款?而且这几年,她养育女儿也花了不少钱,仅付出的大项开支就有二十多万元,还靠娘家帮衬。
小英拆迁款即便有,也差不多和这些花销抵销了!
双方都觉得“想不通”,最终演变成了母女俩对簿公堂。
法院判决:属于孩子的拆迁款由抚养人保管
按核算方法的公式重新计算后,属于小英的实际数值为306600元。
至于莫女士提出拆迁款抵扣抚养开销问题,法院认为,买车等并不是记在小英名下;而租房、报学习班等也是作为母亲应尽的抚育义务,不应该由小英承担,自然也不能从她的拆迁补偿款份额来出。
最终法院判决,莫女士需要移交小英所得拆迁款306600元给抚养人陈先生保管。父母对孩子的财产不能占有和随意处分孩子受赠的压岁钱、继承来的财产以及类似本案中拆迁补偿款,都是孩子的个人财产。
从法律上来说,监护人可以帮助孩子保管这些财产,但财产仍然属于孩子。
孩子这些财产该如何处分才是妥当的呢?
宁波大学法学院何跃军教授说:首先,孩子自己不能自由处分。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八岁以下的孩子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的财产只能由父母代为保管和使用。
父母不可以随意处分孩子的财产,应当按照有利于孩子的原则,为维护孩子的利益进行相应的处分,如出于其健康成长或受教育等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5条第1款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所以,如果以后父亲对女儿财产处置不当,女儿和监护人母亲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护。父母应保护好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对其既不能据为己有,也不能随意处分。”
14岁女孩状告亲妈要拆迁款,也别指责孩子
看这个判决,不少人五味杂陈。
报道中说,莫女士对待女儿小英真是不错,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给她报学习班、租房什么的,也很舍得花钱的,仅学习古筝三年就花了28000元。
她认为这笔钱都用于花销了,不应该给。
该不该给呢?法院判决早就说明了结果。
钱是小英的,母亲只有保管权。
现在抚养权交到陈先生那里,这笔钱当然得随女儿走,让陈先生保管。
莫女士当初如何花销、花销多少,那是另一码事,女儿的这笔拆迁款她是无权动用的。
女儿为了钱状告母亲,让人感觉不太好。
不少人认为,母亲生育、养育自己,怎么就把母亲告上法庭?
母亲付出的感情和金钱,岂止几个30万元?
还有人认为,如果小英的户口当时在父亲陈先生那里,也根本得不到这笔钱,状告母亲可是为何?
有这些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法律就是法律,个人的财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凭空想当然或者作出各种假设。
也有人认为,不能责怪孩子,这件事是陈先生主导的,在利用孩子把钱要回来。
当然不能怪孩子,但原因不在这里,虽然孩子未成年,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是其正当权利。
毕竟,事情的根本,还是其母亲拒绝移交这笔拆迁款。
另外,也不必指责陈先生,因为14岁的孩子还未成年,自己作为监护人,保障孩子的利益也不为过。
需要强调的是,这笔钱陈先生拿到之后,同样只有保管权,也不能私自动用。
就是说,不管是小英的母亲还是父亲,在这30万元钱面前,他们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一样的。
相信这么一说,大家都理解了。
其实,双方根本不必闹到上法庭这一步,因为案情比较简单,莫女士只要咨询律师,就知道自己并无胜算,不如和前夫陈先生好好协商,看如何妥善保管好这笔钱,一直到孩子成年。
这就提醒,不管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情感是情感,金钱是金钱,一码归一码。
哪怕感情再深,一些账也要算细,因为财产的事情容易引发纠纷,引发纠纷和矛盾就可能导致情感受损。
就类似于人们提倡“亲兄弟明算账”,就是说把账算清楚了,并不会损害亲人之间的感情,反而会成为亲情稳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