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馆与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采集工作

为收集保存好我市非遗传承人的一手资料,为非遗保护发展服务,10月17日,市档案馆与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档案采集工作,首站赴徽州区徽墨堂曹素功墨厂采访了徽墨制作大师——吴成林。

吴成林,1956年生,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2年进入歙县原胡开文墨厂学习制墨技艺,师从汪德基,1982年创办了曹素功墨厂,苦心钻研古法制墨,为徽墨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8年,他的作品《西湖十景》、《棉花耕织图》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在采访过程中,吴成林回忆了学习徽墨技艺、创办曹素功墨厂的历程,讲述了他对古法制墨技艺的深入研究,还谈到对自己做墨有很大启发的《蓄墨小言》等记载古墨的书目。吴成林坚守古法手工制墨,选用松木或桐油燃烧后形成的烟灰作为原材料,同时配入明胶、麝香、冰片、珍珠粉等十多味中成药,再经过捶打、揉搓、压模、晾墨、描金等步骤才能最终成墨。

吴成林还谈到,他现在使用的墨模有些是搜集到的清代、民国时期的老模具,一些是原胡开文墨厂的老模匠冯国权代为雕刻,而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与昔日技艺匹敌的木雕新人。

最后,在吴成林的带领下,工作人员还拜访了他的师傅原省政协委员、歙县胡开文墨厂职工——汪德基老先生。

下一步,市档案馆将继续与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开展针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档案采集工作,为保存社会记忆、弘扬传统文化贡献档案力量。(市档案发展中心李贝贝)

THE END
1.中国文化遗产资料守护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中,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作为这些文化成果的记录和传承者,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中国文化遗产资料是对过去时代智慧结晶的一种总结。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珍贵文献、艺术作品等逐渐失去或被忽视,其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掘。而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和保护这些资料https://www.ohunqtlwj.cn/ru-jia-wen-hua/217267.html
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适用本条例。 http://www.qingfeng.gov.cn/show.asp?id=14176
3.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 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收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损毁、http://www.law-lib.com/cpd/law_detail.asp?id=411535
4.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十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采用数字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数据库建设、虚拟现实和大数据分析,这些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非遗的记录、保存、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扩大了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深化了非遗传播的内涵和层次,提高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17jcot.html
5.皮影戏保护范文10篇(全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一个实用且具有创新性的思路, 就目前现有的技术资源可以支持皮影的数字化保护。”[1]数字化是指将现实生活的文字、图像、语音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编码转移到计算机上, 需要时从计算机上解码提取的过程, 由于其具有真实度高、易储存、易流传等优点, 十分适于传统艺术的保存与传承。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owcgja6.html
6.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他还注重收集船锚、海碗等实物,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 四季生产调 扫码观看综述片 朱小和,1940年出生,男,哈尼族,云南元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四季生产调是著名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http://www.helib.net/2022/nhyl/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