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与文化艺术:传承文明的无声使者藏品艺术品收藏家艺术家

导读:什么是收藏?收藏是以保存物证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行为。收藏,从字面上解释,收:包含收集信息、寻觅藏品、购买藏品三个环节;藏:包括对藏品的保存、养护、学习、研究、鉴赏等。

收藏是人生最顶级的修养和趣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延绵不断,普遍受到人类社会的追奉和崇敬。它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生存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什么是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罗万象,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浸透着社会各个环节,人们之所以对文化艺术能唤起记忆,并普遍认同和传承,是因为文化艺术能对人们心灵的撞击和对灵魂的呼唤。

文化艺术是深深地烙印人们心灵的一种自觉行为,即: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主要包括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等。

什么是收藏?收藏是以保存物证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行为。收藏,从字面上解释,收:包含收集信息、寻觅藏品、购买藏品三个环节;藏:包括对藏品的保存、养护、学习、研究、鉴赏等。

什么是鉴定与鉴赏?鉴定是对鉴定物的物质形态及年代进行分析判断,鉴赏则是对被鉴定所显示出的艺术意境及艺术风格作判断分析。前者是鉴定客观方面,后者是鉴赏其艺术成分。鉴定,就是用真品的标准形象去衡量被鉴定的对象,符合标准形象者为真品,反之,是赝品。

真伪的依据就是从被鉴定物中找出的标准形象与非标准形象的差异。鉴赏,任何一件美的艺术品都是形神合一,形神完美的结合。所以讲,好的艺术品是大众普遍都能接受或欣赏的一种美的形制,传递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收藏与鉴赏,不仅是一种雅好,也是一种修养,古人讲的雅玩就是玩蕴含于古物之中的文化艺术内涵,乐在过程,有益健康,提高素养。收藏与鉴赏文化又是一个门类繁多、内容丰富、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各种藏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和品性的滋养,会焕发出更独特、更持久的魅力。

一切艺术品鉴赏,都给人传递着高雅的美的享受和趣味。现代的很多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在古器物上找到它的踪迹,在这些古器物上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那就是含蓄而厚重。尤其古陶瓷那种线条与釉色的完美塑造,并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被历朝历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审美情趣的人们所验证了的艺术珍品,件件都是国之瑰宝,艺术价值无可厚非。

为了响应文化自信的号召,自十八大起,国家对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法规予以修订并出台,以推动文化发展,弘扬文化遗产。这些政策法规为传统文化及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就在近日,由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Artprice联合推出的《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正式发布。中国凭借38%的市场份额跃居全球首位,美国则退至全球第二,其市场份额降至27%,英国以1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重夺第一!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文旅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更是为这一市场的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望助推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为全球主流市场。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二、收藏人群不断扩大

中国拥有庞大的中高收入群体,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升,收藏艺术品的人群也在迅速增加。据调查,目前中国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已超过1亿人,其中,年轻一代的收藏家占比逐年上升。从年龄分布来看,80后、90后的收藏家比例已经达到30%以上,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当代艺术和新兴艺术家的作品。

三、艺术品价格屡创新高

在拍卖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屡创新高。以中国书画为例,一些名家作品的拍卖成交价超过亿元人民币已不再罕见。同时,古代瓷器、青铜器等传统艺术品也备受追捧,价格持续攀升。例如,在2023年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青花瓷瓶以8000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同类拍品的纪录。

四、线上交易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线上艺术品交易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30%。线上交易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买渠道,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收藏者参与。

五、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文旅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的联合发文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市场规模、收藏人群、价格走势、线上交易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望成为全球主流市场,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THE END
1.中国文化遗产资料守护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中,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作为这些文化成果的记录和传承者,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中国文化遗产资料是对过去时代智慧结晶的一种总结。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珍贵文献、艺术作品等逐渐失去或被忽视,其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掘。而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和保护这些资料https://www.ohunqtlwj.cn/ru-jia-wen-hua/217267.html
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适用本条例。 http://www.qingfeng.gov.cn/show.asp?id=14176
3.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 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收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损毁、http://www.law-lib.com/cpd/law_detail.asp?id=411535
4.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十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采用数字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数据库建设、虚拟现实和大数据分析,这些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非遗的记录、保存、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扩大了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深化了非遗传播的内涵和层次,提高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17jcot.html
5.皮影戏保护范文10篇(全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一个实用且具有创新性的思路, 就目前现有的技术资源可以支持皮影的数字化保护。”[1]数字化是指将现实生活的文字、图像、语音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编码转移到计算机上, 需要时从计算机上解码提取的过程, 由于其具有真实度高、易储存、易流传等优点, 十分适于传统艺术的保存与传承。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owcgja6.html
6.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他还注重收集船锚、海碗等实物,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 四季生产调 扫码观看综述片 朱小和,1940年出生,男,哈尼族,云南元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四季生产调是著名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http://www.helib.net/2022/nhyl/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