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绝大多数的西方法学院校对法科学生的要求是须“像律师一样思考”。它是鉴定法科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之一,此谓宽进严出。可见,法学本科生接受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即学生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法律体系以及获得灵活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通过调研发现,中国法学本科生的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并不乐观,法学教育的改革应该以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心。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法学院校的法律思维培养方式,创新性地建构了国内的法学本科生的理论性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法学教育;法律思维能力;模式建构
一、国内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分析
二、国内外法学院校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
摘要:一个国家必须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高校刑法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刑法教学现状的分析,透过法律思维能力的视角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刑法教学;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刑法学习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增强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是刑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刑法学习中,会接触到众多的刑法概念、理论、条款以及法律逻辑和判断推理,形成了学生对刑法的认知,其法律思维能力也会在学习中逐步地构建起来。但是我们的刑法教学往往停留在一般知识的阅读和掌握上,还不能够通过刑法学习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建立起来,看问题的角度,对于社会事物理解和辨析还不能站在法律的维度上,没有独到深入的眼光,缺乏专业的视角。刑法学习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关系在于认清其中的内在的联系,不仅仅满足于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关键要看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多少,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否具备将来的职业需要。
(一)刑法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
法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法律的专业学习具备今后就职所需的法学理论,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将来就职法律技能,关键还是要对他们法律思维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使他们能够通过所学的法律知识对面临的法律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1]法律思维能力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来获得,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复杂的刑事案件进行缜密的法理分析。可以说,没有职业所具备的法律思维能力,将无法胜任以后的法律工作,也是刑法教学不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二、大学生教育中法律思维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意义
一、法律思维的基本内涵
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法律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主要是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也有人认为,法律思维是根据法律的既有规定,通过推理、判断、程序和自由心证,也即通过法律方法给争议双方一个解决问题的结论,注重的是对法律事件的处理。概言之,法律思维是诸多思维中的一种,它以法官或律师的思维为典型代表,是指根据法律进行的思维,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法律思维包含诸多方面,法学教学中主要是对法科生进行思辨能力、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训练,由此强化法律的理性判断,打破对所谓“权威”观念的崇拜,有质疑能力就有了创造性的能力,同时对于不符合法律价值判断或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则或错误思想要大胆地否定、揭露,进而提出新的规则,从而保证法律的适用性和革新性,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法律人”。
二、法学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重要意义
摘要: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掌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将影响其职业的长度和质量。从我国法学本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批判性思维在法学本科教育中被误读的原因及危害;从加强专业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加快关于批判性思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批判性思维;误读
一、国外大学批判性思维教学状况
二、法学本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及误区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法学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法学教育体系中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传授法律技能和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法学本科教育教学与法律职业要求严重脱节,多采用理论灌输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的抽象思辨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活动安排较少且敷衍了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认真总结分析实践教学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考察
1.现行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院校法学院、系为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法律人才而实施的培养方式,是一个包括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考试形式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动态系统。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根据国家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法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现行法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考试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培养模式的欠科学性制约了法律人才的质量。综观我国现行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思维;培养困境;优化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培养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对推进我国社会法制现代化进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招,法学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多,为法治现代化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法学人才,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后从现代阶段我国法学教育现状来看,对法学思维培养不够,学生缺少敏锐的法律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对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一定阻碍。对此应提出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法学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具有法律思维能力合格的法学人才。
一、法学教育中法律思维的培养困境
二、法学教育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的优化路径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大背景下,要求执法人员的培养必须具备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培养,在高职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的视角,寻求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路径,使法治思维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和知识体系中。
关键词:法治思维;司法警官;路径选择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学生法治思维
二、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内容路径选择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法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对学生未来从事法律职业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在培养法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缺位明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合法学的学科特点。翻转课堂通过深度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法学本科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法学翻转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机制设计和策略实施十分重要。
关键词:翻转课堂;创造性思维;深度学习;经验主义;教学设计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突破常规思维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是法学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法学本科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是高等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法学本科毕业生应当“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1]。法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对现有法律规范的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依据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当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引入,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培养。
一、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位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作者:李蕊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当前,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所以社会治理对法治特别是对司法的倚重也空前加大,司法公正已成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力量之一。高度专业化和精英化的法律人才被吸纳到社会管理队伍中已是必然之趋势,甚至治国型、领袖型人才也将在这一群体中产生。法学属于经世致用的学问,它直接影响国家的法治建设,影响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等法律活动和法律制度建设,进而也影响整个社会生活。法学的经世致用的特质指的就是其治国理政的特质。因此,法学教育仅仅将法科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法律职业者或者说是”法律工匠“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法学教育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那就是将培养治国理政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由此,我们可以说,法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它要培养的是治国理政的社会管理者。面对法学教育的上述使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该尽快进行改革,如此才能培养出与其所承担的使命相一致的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