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华五千年文明为我们创造了璀璨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我们从“法”这个字的起源上可以窥斑见豹。“灋”是法的繁体字,这是一个典型的法治文化符号,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最早基因。“灋”字左侧的三点水代表“平之如水”,蕴含了法的公平价值;右侧是一个上下结构,上部是一个“廌”,也就是神兽“獬豸”,下部是“去”字,两者合在一起即“廌触不直者去之”。意即獬豸用自己的犄角去顶触违法犯罪的人,这是在描述中国古代自皋陶开始运用獬豸进行“神判”的司法模式。“神判”虽然被现代法治文明所否定,但是其所蕴含的追求公平价值、在程序控制下实现正义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灋”字的内涵,使我们从“点”上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妙之处,那么,从“面”上看,我们还应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哪些基因呢?

“大一统”的国家观

《诗经》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大一统”国家观。《公羊传》则明确具体地提出“大一统”国家观:“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司马迁曾以赞颂的口吻称赞管仲任政,“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管仲试图“一统天下”的谋略也是深受“大一统”国家观影响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则是践行“大一统”国家观的典型实践。“大一统”国家观包括地域、人口、政令、文字、货币等国家管理重要事项的统一,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团结发展至关重要。回望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可以说,“大一统”国家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都与“大一统”国家观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公正无私”的正义观

“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观念

荀子说“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但仅有法律还不行,荀子进一步强调,国家治理还要“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韩非子更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一言以蔽之:“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所以,“治民无常,唯治为法”。现代国家治理,不仅要提升对“奉法国强”的思想认识,更要把这一思想理论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随着对法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系统性理论,提出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系统性法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韩非子像

《韩非子》

“德礼”“刑罚”并用的德法并治思想

西周初年就产生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观念,强调统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并且要“实施德教,用刑宽缓”,这是最初的德法并治思想。后来,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虽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特别强调法在维护王权、经纬社会中的作用,并出现了儒法两家就“德(礼)治”和“法(刑)治”关系的持续争论,但德法共治、儒法并用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至《唐律疏议》明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法并治思想才得到根本确立。社会主义法治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行走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德法并治”的延长线上。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加重视法治和德治的内在统一性,强调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社会主义法治要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和德治的教化作用,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身正令行”的法律实施策略

荀子认为“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张居正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的实现关键在于法的实施,法如何得到贯彻实施?孔子强调君主的示范效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顺着君主尊法守正的思路,荀子说:“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意思是,官吏遵守具体的方法条例,君主则保养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荀子进一步强调:“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所以,有了德行兼备的君主,律法即使简略,也足以处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没有德行兼备的君主,律法条目即使众多,也不能得到恰如其分地适用,难以应对各种挑战,国家就会混乱。

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既要注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性,更要把精力放在法律的贯彻落实上。法治工作队伍是法律实施的主体,要坚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发挥好“头雁效应”,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从“协和万邦”到“胸怀天下”

《唐律疏议》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因密码,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本土资源,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自立的根基。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借鉴全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吕廷君王月峰,作者吕廷君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王月峰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

THE END
1.法律法规政府法制建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主席令第五号)2013-06-30 咨询工程师(投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委令第2号)2013-06-25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36号)2013-06-08 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https://www.gov.cn/flfg/
2.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内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就必须走法治的道路;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循环。法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3.法律和法治区别法律知识法律分析: 1.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循环。法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规范和社会关系。法治不只是思想,还要付诸实际行动。2.形态不同。法治的形态是运动式的,是开放式的。法律更多是静止的,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742777061500838147.html
4.CCTV法治频道法治频道|首页|大会议题|新闻报道|专访 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 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将于今年9月4日至10日在北京、上海举行。2005年3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中央政法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及北京和上海市政府等相关领导人组成的第二十二届世https://www.cctv.com/law/special/C14513/01/index.shtml
5.法律的可诉性: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法律的可诉性: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法理学界公认:法律作为最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之一不同于其上层建筑中的其他社会规范;它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等特征。与之相适应,法律具有指引、预测、强制、教育和评价等规范作用。(注:北京大学法学理论教研室:《法学基础理论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8482.htm
6.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是中国国务院设立的机构,负责协助国务院进行法律法规的研究、起草和评审等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协助国务院进行法律法规的立法、修订和解释工作,推动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等。该…http://www.hao12306.com/home/6149.html
7.法治与依法治国前几天读书,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在读书群里问了一句:法治与依法治国有区别吗?我没希望有人回答,但如果能让人想一想这个问题,就已经实现了我的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的是中国的法治进程,别人可以不关心,但学法律的理应关心。 首先说法治。法治代替人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而这个进步无疑是从西方发源的。https://www.douban.com/note/291192686/
8.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是什么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法制只是“法律制度”的简称。(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3)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https://www.64365.com/tuwen/ii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