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法治涉外法治和国际法治有何机遇与挑战?法学教授深入剖析法律民商事

2023年5月27日,是复旦大学118周年校庆。“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从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校长陈望道提出这一主张开始,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就成为复旦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

赓续学术传统,百年弦歌不绝。5月9日起,来自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50多位复旦名师将陆续带来学术演讲。

“2023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十七场,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乃根、龚柏华、马忠法、蔡从燕带来“国内法治、涉外法治、国际法治”的主题报告。

从不同视角出发,四位主讲人全方位阐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互动协调,在“统筹”的系统观念中促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世界法治文明的衔接,为中国法治增添力量。

精准把握“统筹”的根本内涵

“这是我自1984年之后,在近40年后再次来到相辉堂。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相辉堂的舞台上作学术报告。”张乃根从国内与涉外法治的涉外性与国际性出发,深挖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国际法问题。

张乃根。本文图片罗鹏飞、成钊

“做学术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理解涉外法治的国际法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涉外’。”张乃根从中国历史讲起,深入分析从“九夷”到“邦交”涉外观的变迁与承继。

“知识产权是舶来品,而‘涉外’一词,是中国特有的、真真正正的中国本土产品。”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现了调整涉外民商事关系的涉外法。国内法治、涉外法治与国际法治之间并不存在隔离带。当前联合国存放多边条约560项,各国间双边条约登记逾57000项,我国已加入多边条约500项,缔结双边条约25000多项。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框架下,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真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为理解国内法的涉外性,张乃根系统分析了宪法作为国内最高法,具有“对内与对外主权”的双重意义。谈起统筹国内与涉外法治中国际法的转化与适用问题,张乃根认为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争议没有解决”。以宪法为根本考量,通过立法、执法、司法三重机制提升涉外法治效能,需要充分把握法治现代化的普遍性和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特殊性。面对有无必要统筹、在什么意义上统筹、如何统筹等问题,张乃根认为,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我们一直在路上。

紧密结合三个“同心圆”

“涉外法治是一个大话题,作为学者,我们需要将涉外法治研究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龚柏华

如何应对单边经贸制裁?龚柏华提出单边制裁的“理、利、力”三字经。理是基础。理解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系,首先需要学习国际法、理解法律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利是根源,在处理大国关系与企业关系时,需要深入理解多方的利益诉求,理解冲突发生的本质动机。力是保障。从对国际条约的学习效仿,到对国际规则的参与制定,再到国家安全的根本维护,力不是武力,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

理解“涉外”法治的边界所在

从“涉外”一词的丰富意涵讲起,马忠法对涉外法治意涵作了深入阐述。要弄清楚“涉外法治”的含义与范畴,首先要明白“涉外”这一概念的内涵。

马忠法

从“涉外法律”到“涉外业务”再到“涉外法治”,“涉外”一词突破了民商事领域的狭隘定义,从私法逐步扩展至国际公法领域。马忠法认为,“现在的涉外概念几乎无所不包,但这一概念仍然面临边界模糊、界定不清等问题,在司法与执法中可能导致法官自由裁量的主观性。”

如何理解涉外法治的根本逻辑?“需要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维持国家尊严的理念,回归尊重国家主权与尊严原则、保护核心利益与发展利益原则、善意合作与依法斗争相结合的三原则。”

放眼世界格局,大国博弈的历史轮廓日渐清晰。区别于单边主义与霸权思维,涉外法治的核心在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霸权国家的过度扩张、“长臂管辖”与单边制裁的滥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立场,以“涉外法治”这一嫁接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桥梁,在合作范式下构建“法律对流”的良好运作程序,在维护本国国家、企业和公民正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匡扶国际正义,为国际法治的推进和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问题的法治举措与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根本点在哪里?马忠法认为,在于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的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博”与“专”的结合。前者在于法律专业基础的夯实及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后者在于根据个人研究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做深度探索。“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

用框架思维解构国际关系中的法律战

“南海仲裁案”和中美贸易战是近年来中国面临的两次重大法律战。蔡从燕分析了法律战的合法性功能与正当性功能。

蔡从燕

他认为,在重大国际争端中,一国经由法律战追求的可能不是法律人熟悉的合法性,而是具有主观性特征的正当性,据此寻求更宏大的政策目标。

THE END
1.宪政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法治的集中表现是法律至上、宪法至上。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即运用宪法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来治理国家。离开了宪法和宪政,法治就失去了基本的依托,丧失了生命和活力,权力也就不会服从于法律。 因此,宪政是法治的基本标志,法治是宪政的必然结果。http://jxjg.hljcourt.gov.cn/m/?act=a&aid=11072&cid=4
2.普法时刻你知道“法治”和“法制”有什么区别吗?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 2 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 人类世界还没有产生宪法以及民主的时候 就存在“法制” “法治”则是晚近才产生 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 3 在社会规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 法制社会中的法律 不是调整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MzUwMzkzNA==&mid=2247499177&idx=5&sn=da634b25b3771e615c54ae2e72de3c99&chksm=fb3aac545339a1f8207e9fbc58ed99f9025643a46dadbd6265c6b60ba93e63014ba7f9bc422b&scene=27
3.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内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4.法考5轮背诵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法学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法理学法硕联考中的热门话题——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是我们理解法治理论的关键,也是备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哦! 一、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重大关系就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https://blog.csdn.net/2401_85852404/article/details/140794268
5.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时政撷英理论频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核心问题包含着法治中国建设过程必须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等问题。 https://www.workercn.cn/251/201502/03/150203100835720.shtml
6.法治和法制的关系是什么问:试论法治和法制的关系。 自考365网校解析答案:区别有四点:(1)法制既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之含义则主要在于主张执政者严格依法治理国家; (2)法制在广义上指具有实体性的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加强法制这种治国工具,法治则是一种治国的理论、http://m.zikao365.com/ask/wa2013120910242090280749.shtml
7.道德与法治的关系.pptx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从学校课程的视角;;习近平;一、“道德”与“法治”二、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道德与法治”三、两者在学校教学的核心指向四、教学实施建议 ;一、“道德”与“法治”;;16:25;16:25;法律;法治;16:25;16:25;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社会大转型但社会转型并不会自动地成功转向一个现代文明秩序。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529/8112046125002025.shtm
8.法治与德治的不同与关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源于法与道德的关系”,但是,我们却不能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直接套用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这是由于法治和德治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法治与德治的不同 首先,法治的规范方式与德治不同。法治规范人们行为的尺度是法律,而判断人们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的根据是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人们的内心。法律不http://www.sass.cn/109012/48000.aspx
9.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山东公务员考试网(www.sdgwy.org)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http://www.sdgwy.org/html/ggjczs/fl/202304/51_7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