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温;液态发酵;液态转固态;pH值
EffectofBeginningWaterTemperatureonpHVariationofFeedLiquidFermentationandFermentedSolidFeed
WEIJin-tao1,LIShao-zhang1,LIUShou1,YANGXue-hai1,YANNian-dong1,ZHAONa1,ZHANGWei1,
HUANGShao-wen1,CAIYing-hong2,WUZheng-jie2
(1.AnimalandVeterinaryScienceInstitute,HubeiAcademyofAgricultureScience,Wuhan430209,China;
2.HubeiJianfengAnimalHusbandryCo.Ltd.,Huangshi438204,Hubei,China)
Abstract:TheeffectofbeginningwatertemperatureonpHvariationoffeedliquidfermentationand0hand24hsolidfermentedfeedwasstudied.Theresultshowedthatwhenthebeginningtemperaturewas17~20℃,thepHvaluedecreasedobviouslyandmatchedlinearmodel.ThevariationofpHofliquidfermentationfeedandsolidfermentedfeedaccordingtobeginningwatertemperaturecouldbeestimatedbyfunctiony=-0.179x+7.584andy=-0.142x+8.587,respectively.Whenthebeginningtemperaturewasabove20℃,itseffectonpHwasnotsignificant(P>0.05).ThepHvariationof24hsolidfermentedfeedatdifferenttemperaturerangewasn’tsignificant(P>0.05).
Keywords:watertemperature;fermentedliquidfeed;liquidchangeintosolid;pH
发酵饲料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将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性物质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合成,产生更能被畜禽采食、消化、吸收的养分的饲料。从2006年起,欧盟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促生长类抗生素,液态发酵饲料开始在欧洲广泛的应用而且研究的热度不断提高[1]。
液态发酵全价饲料在发酵过程中分解了饲料中的游离氨基酸,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和生物胺,导致饲料pH值过低,适口性下降,最终导致畜禽生产力降低[2]。液态发酵饲料还需要价格高昂的全自动液态饲喂系统相配套,显然不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本课题组率先将部分饲料经过液态发酵后加入全价配合饲料,将其转为固态饲料饲喂畜禽,并对该液态转固态发酵工艺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证实该工艺能发挥液态发酵饲料的既有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是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一种理想的发酵饲料生产应用模式。
发酵可以使饲料pH值降低,李军等[3]综述了温度在控制液体饲料发酵和降低其pH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达到较低的pH值并保持稳定,最低需要25℃,25~30℃效果会更好。HugoHolm报道,发酵液体饲料在料槽中的pH值应控制在4.5左右。因此,pH值的研究和控制在发酵饲料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研究了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pH值变化规律及将液态发酵饲料转为固态之后0h和继续发酵24h后pH值变化规律,从而为液态转固态发酵饲料在畜禽养殖现场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年4月20日至6月4日在湖北健丰牧业有限公司恒健猪场进行,每天早上5∶30和下午16∶30各进行一次液态发酵和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试验。
1.2液态发酵
1.2.1液态发酵基础饲料的制备基础料主要由玉米、豆粕等成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置,粉碎、混合后经过热处理后制成液态发酵基础饲料。
1.2.2液态发酵称取1份发酵基础饲料,9份自来水,按照105CFU/mL植物乳酸杆菌量接种,室温放置发酵48h之后取样测定。
1.3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
1.3.1全价饲料配方用于转固态的全价饲料配方见表1。
1.3.2液态发酵饲料转为固态饲料将液态发酵饲料和全价饲料按照4∶6混合,用湿拌饲料搅拌输送机搅拌均匀后一部分取样测定pH值,另一部分装入密封袋中继续发酵24h后测定pH值。
1.3.3湿拌饲料搅拌输送机本课题组专利产品,由孝感朗夫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4pH值测定方法
1.4.1液态发酵饲料搅拌均匀后,直接取50mL料水混合物进行测定。
1.4.2固态发酵饲料取样10g加40mL蒸馏水(使含水率为80%),搅拌均匀后,直接取50mL料水混合物进行测定。
1.5数据分析
各组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SAS8.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初始水温对饲料液态发酵pH值变化规律的研究
初始水温对饲料液态发酵pH值的变化规律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从17~20℃温度之间发酵基础饲料经过48h的液态发酵pH值降低十分显著,通过SAS8.0软件对其分析表明,这个温度阶段初始水温和液态发酵后pH值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直线回归方程为.179x+7.584(液态发酵后pH值,x为初始水温,r2=0.8573)。初始水温在20℃以上时用SAS8.0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初始水温对基础饲料液态发酵24h后pH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在初始水温20℃以上时对基础饲料液态发酵后pH值的影响较小。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2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后pH值变化规律的研究
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后pH值变化的规律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17~20℃温度之间由于基础饲料液态发酵pH值降低较快。因此,转固态后和液态发酵呈现出同样的规律。通过SAS8.0软件对其分析表明,这个温度阶段初始水温和液态发酵转固态后pH值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直线回归方程为-0.142x+8.587(液态发酵转固态后pH值,x为初始水温,r2=0.9182)。初始水温在20℃以上时用SAS8.0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初始水温对基础饲料液态发酵转固态后pH值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在初始水温20℃以上时对基础饲料液态发酵转固态后pH值的影响较小。
2.3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后再发酵24h后pH值变化规律研究
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后再发酵24h后pH值变化规律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再发酵24h后pH值变化并不明显,用SAS8.0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转固态再发酵24h后pH值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可能是因为液态发酵转固态饲料发酵24h后发酵已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3讨论
饲料发酵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提高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降低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4-6]。畜禽饲喂发酵饲料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肠道健康状况、降低养殖业环境污染[7,8]。另外,饲料发酵可以产生大量的益生菌,对解除养殖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对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严重依赖性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初始水温对液态发酵饲料pH值变化规律及将液态发酵饲料转为固态之后0h和继续发酵24h后pH值变化规律,发现初始水温从17~20℃温度之间发酵基础饲料经过48h的液态发酵pH值降低十分显著,可能是因为在这个温度段不适合植物乳酸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发酵后pH值较高,而初始水温达到20℃以上后,乳酸菌生长速度较快,经过48h的发酵后即达到稳定状态,所以发酵后的pH值变化并不明显。该结论和Jessen等研究结论有所差别,可能是因为在实验室条件下发酵环境温度控制较好而在生产条件下的环境温度差异较大。液态转固态再发酵24h后各个温度段的pH值变化都不明显,可能是因为经过液态发酵后乳酸菌含量已经比较高,再经过24h的固态发酵后发酵已经处于稳定状态,因此pH值变化不大。
4结论
-0.142x+8.587估测,而初始水温在20℃以上时发酵对pH值影响不大。液态转固态再发酵24h后各个温度段的pH值变化都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军,张日俊.发酵液体饲料的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科技,2001(6):21-23.
[2]马文强,冯杰,刘欣.微生物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23(1):121-124.
[3]魏金涛,赵娜,杨雪海,等.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2):129-133.
[4]CANIBEN,JENSENBB.Fermentedliquidfeedandfermentedgraintopiglets-effectongastrointestinalecologyandgrowthperformance[J].LivestockScience2007,108:198-201.
[5]CANIBEN,VIRTANENE,JENSENBB.Microbialandnutritionalcharacteristicsofpigliquidfeedduringfermentation[J].Animalfeedscienceandtechnology,2007,134:108-123.
[6]FENGJ,LIUX,XUZR,etal.TheeffectofAspergillusoryzaefermentedsoybeanmealongrowthperformance,digestibilityofdietarycomponentsandacitivityofintestinalenzymesinweanedpiglets[J].AnimalFeedScienceandTechnology,2007,134(3),295-303.
[7]FENGJ,LIUX,XUZR,etal.EffectsofAspergillusoryzae3.042fermentedsoybeanmealongrowthperformanceandplasmabiochemicalparametersinbroilers[J].AnimalFeedScienceandTechnology,2007,134(3):235-242.
[8]HANSENEB.Commercialbacterialstarterculturesforfermentedfoodsofthefuture[J].Int.J.FoodMicrobiol.,2002,78:119-131.
[9]HIRABAYASHIM,MATSUIT,YANOH,etal.FermentationofSoybeanMealwithAspergillususamiiReducesPhosphorusExcretioninChicks[J].PoultryScience,1998,77:552-556.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如何使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适应高职高专的社会需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程教学意图体现“教、学、做、练、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过程注重层次递进性,强化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开设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并将其设为专业基础课正是针对以上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济法基础知识始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经济方面法律的条文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同时通过经济法基础知识重点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经济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逐步发展出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意图体现高职高专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适应各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应重视“经济法基础知识”中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观察、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教、学、做、练、用”定位为“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积极选取最新的案例,跟踪经济法发展的前沿,力求做到与现实同步,充实教学内容。“简”是指选取的案例既要简约又要符合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要选用有递进层次和层层深入性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应具有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针对课程性质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根据经济法律的适应经济形势需求不断变动修改的特点,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
关于“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方法实现的目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二者之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
“教师教学生学”的案例引导教学模式即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讲解某一个章节内容时,流程如下:
“做、练”指我们采取的校内校外实践实训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社会需要。为此,我们在学习指导和校企交替环节设计了自拟案例、课前五分钟演讲、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10个实训项目等实践实训环节。针对测试知识掌握情况我们设计了考试系统。
“用”是指实际应用,这种应用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和在校条件的限制。“教、学、做、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用”。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报告写作、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等技能检验环节。
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还体现在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设计模式,整体上按照授课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如下:(1)课前:课程网页上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前五分钟演讲;(2)课中:案例引导教学;(3)课中+课余:自拟案例、10个实训项目;(4)课后:考试系统测试、“教、学”研讨与交流;(5)课余: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6)毕业前:部分学生可以写经济法方面的毕业实践调查报告。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特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交融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上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思想,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理论教学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日常实践活动为纽带,采用探究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部分鼓励学生在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实训或在真实环境、条件变数很大的实际工作场所中获得所需的技能。
1.案例引导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为:讲授每章节之前先提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重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讨论,最后教师评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实施效果:抽象的法律法规具体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3.个别教学内容师生讨论式。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关于讨论式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自动组合成小组,对授课教师所给出的案例或提出的法律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写出集中书面意见,按照合议庭评议方式进行,不同意见执笔人均要在书面意见中体现。再由授课教师点评,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这样的互动教学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4.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共10项,规定实训流程和考评方法。例如,讨论并制作一份企业设立策划书、进行公司审批申请及登记注册、签订并完成一份业务合同法律文本设计、订立劳动合同、书写诉状等。
5.模拟法庭。课题组和鞍山铁西人民法院、鞍山正大律师事务所长期合作开展此项教学实践。通过学生模拟审理案件的全过程,在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识,形象、直观地再现法庭审理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8.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交流。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增强了教学效果。
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同时又融入实践性教学,且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在全面、准确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促使经济法教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经济法教学的应有作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汉宏.关于“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2]邓擎刚.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商场现代化,2009(6).
2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
3.2高品质的课堂教学高质量的法制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牢固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而为进一步接受法制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必须保证课堂法制教学的高质量。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首先要明确了解法制教育目的和意义,结合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背景,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运用针对性强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基础上,积极运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理论结合案例,讲授结合学生互动参与。同时,组织学生探讨、分析、思考和表达,锻炼他们运动基础知识分析社会实际案例的能力,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案例分析和事实材料收集、归纳和分析,增加情景模拟的比重,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引导下进入自我分析、思考的学习阶段,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培养创业人才必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并将创业法律教育作为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框架,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改革和深化,促进学生创业法律水平的提升。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科学的确立课程目标
虽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面向全部学生,促进了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使得每个学生不可能完全成为创业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创业法律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确定,并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分层,一般应将教学目标分成两个层级,第一层级,应将其面向所有的学生,并利用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开展,为全体学生创业法律基本知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第二层级,主要是利用实践活动中找寻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特点的高职生,利用创业法律平台和实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法律教育,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确保有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配置。
1.2科学的进行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设置
对于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为创业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增加法律方面的比重。若学生的创业特质较强,或者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后,使其系统全面的掌握创业法律知识,选用具有较强实用性、基础性的创业法律读本,并从创业准备、经营到纠纷解决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将其针对性和专业性体现出来,并以选修的方式促进学生法律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业精神和法律意识的有机结合和全面培养,使其创业过程中始终按照法律框架进行。
1.3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刚入学的高职学生,应以基础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经过基础知识学习后,就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之中,注重创业主体的培训和实体经营的管理,并在整个创业实践过程中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得到有效的改革。
2.结语
关键词:高效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律条规定,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教育及培养。当前我国的高校法律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学生的法律素质达不到应有高度。因此高校应正视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并加以反思,加强法律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真正的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法制教育为中心的法律基础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并分析如何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
1、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
2、法律基础课程起点低、要求高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很高的教学要求,但其教学地位却往往停留在“法律讲解”这一阶段,学生通常将法律基础课程当做普法课程进行学习,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也大都是法律基本知识、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等,而这些知识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就已经有过相应了解,因此对法律基础课程并没有足够的兴趣,因此这种知识重叠”的课程现象,更是使得法律基础课程无法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系统认识,并且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要求,虽然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高的教学要求,但其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重复性,使得学生也没有得到法律基础素质的提高。
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都重视理论教育,并没有对学生有关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有相应要求。并且教师也没有加强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这一认知,并且大部分法律基础课程并不具备社会实践这一部分,只是一味的将法律理论和法律概念传授给学生,却并没有培养学生具体案例分析的能力,因此学生缺乏法律实践能力,无法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二、加强当前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
1、优化教学内容,借鉴成功经验
2、以案例教学为突破点,增强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践性
结束语
我国的高校法律基础教育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教育制度以及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综合素质的限制、教材内容的枯燥性,都导致了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律基础素质。因此高校应对法律基础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对策,加强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以及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并且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育有效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