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律“滞后”,是不是个问题?

2021年12月16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第五届互联网法律研讨会,国家立法机关、行业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出席指导,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实务界代表参会研讨,会上发布了《互联网法律白皮书》(下称《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在各个领域亦取得显著成果,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随着网络法治领域迈向新征程,有必要全面、系统梳理研究网络法治的规律、性质、体系等关键问题,构建网络法治基础理论,研究网络法治发展阶段和走向。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法学研究勃兴于2015年前后,“是随着互联网商业实践的脚步兴起的”。

“回过头看看,那时候的网络业态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在《财经》E法此前的一次采访中,一位知名学者感叹,“恍若隔世,又一脉相承。”

随着业态变迁,互联网法学研究这艘大船也不断“微调”航向。数年实践,让中国互联网法学形成了自身特色,培育了一大批理论扎实、精于实务的学者、律师和业界观察人士,也不断暴露出自身的局限。

从学习,到创造

2021年1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网络与信息法室副主任周辉与同事徐玖玖博士一起,发布了《中国网络信息法学研究机构建设和发展报告(2004~2020)》。这份报告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网络信息法学的发展和问题,并给出自身的解决方案。

“2015年开始,国内网络信息法学研究机构发展出现‘小高峰’,那一年就增加了12个研究机构。”周辉介绍,“2017年一年增加了22个,2018年16个,2019年19个。”

周辉认为,这种趋势与2015年国家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提倡“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等规划密不可分。随着新业态实践的深入,高校对互联网法学的兴趣也水涨船高。

但另一方面,问题同样突出。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看来,中国互联网法学的大发展是在2015年《网络安全法》出台后,“与美国和欧洲相比起步较晚,根基不扎实,很多研究喜欢‘紧贴时事’。”

“紧贴时事”有什么不好吗?

此外,对交叉学科在互联网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多位学者都有深刻认识。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以自身所在的浙江大学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为例。他认为,浙大的优势在于学术资源丰富,且“站在网络法研究的前沿实践阵地”。但跨学科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未来的法学研究应能够实现与理、工、医、管等优势学科深度融合,形成科技与知识产权法、卫生法学、生命科技伦理与法律、人工智能法治、网络安全法治、金融创新与法治等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特色。而浙江大学法学院目前在构建法学跨学科交流融合上仍任重道远。”高艳东指出。

周辉也表示,下一步应当鼓励学术竞争发展,对优势团队给予更多支持。“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区域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是同一科研院校内部存在多个研究团队,如何优化整合研究力量,实现真正的跨学科合作。”他强调。

“互联网法学本身就是技术和法学的交叉。”许可也深有同感,“以美国为例,几乎所有教授都要在多领域进行授课和研究;但受制于学科分工及体系结构,中国的教授往往在一个特定的法学二级学科中展开教学和科研。如民商法系、刑法系、国际法系等等,而且招老师都是这么招的。这是一个重大缺陷。”

多位学者在受访时也表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互联网法学研究“命门”的具具象体现,而真正的关键点已是“老生常谈”,即消化吸收后的“创造”。

许可也指出,作为这一领域的后来者,中国互联网法学从对西方理论的研究消化一路走来,到今天,“不能老是跟着别人走,是时候展现自己的学术主张和观点了”。

学者与企业,要不要保持距离?

政产学研的联动,是目前中国法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网络与信息法学作为面向实践和未来的前沿学科,其研究机构也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周辉说。在上述报告里,他与同事总结了研究机构与企业、法院、行政部门等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

但近年来,多位学者陷入“收企业钱,为企业说话”的质疑漩涡中。

“现在很多学者不敢说话了——如果观点鲜明,大概率会遭致可能因此观点利益受损企业的攻击。”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表示,“如果说片儿汤氽丸子的话,又会被质疑学术能力。真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列宁说过,通过人身攻击否定涉事人学术政治观点的行为,着实不高明”,这位学者说,“但部分企业乐此不疲。毕竟,公众是很容易被情绪带动的。”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大型互联网企业前公关部职员也承认上述“措施”的真实性。

“使用类似方式的企业,我不敢说很多,但至少不止我们一家。这也是我下决心离开的原因之一。”这位前职员说,“当然,采取这种措施的前提是,这个学者的地位及具体言论已严重威胁到本企业生存发展。”

“首先我们要承认,有的学者不是真学者,”许可说:“其次,部分互联网公司也确实存在着‘给你钱,把观点改一改’的操作。公众提出这样的质疑,再正常不过。”

但许可强调,中国学者与企业间的联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许可说,若没有与企业间的互动,学者“是不可能做好网络法研究的”。他指出,互联网法学与传统的学科不尽相同。多数传统学科发展历程均达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拥有大量的经验及案例素材,“不能说一成不变,但它的变动非常慢,是演进式的发展”。

而互联网法学的研究领域多为“突变式”发展,企业永远走在创新第一线。“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创新实践中的困难和真实需要,绝不是闭门造车所能想象到、推断出的。”许可说。

“因为它(指学者的观点)一定充满了大量的臆想;甚至可以说,他提出的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许可说。

高艳东有类似观点。他说,互联网企业能提供大量新型的互联网法学课题,而这些问题在纯理论研究中难以接触到。即使再完善的理论,如果不具备实践价值,也必将会被束之高阁。

那么,如何保障学术的独立和真实性呢?

许可建议,要在学者与企业的联动过程中建立一套评价标准体系。他进一步提出三个“是不是”的观点:“不是说某位学者跟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关系紧密,就必然偏向他,而是要看他的观点背后是不是有严密的论据,是不是遵循了学术论证的一般要求,是不是与自身此前的观点自相矛盾。”

“学术的归学术,企业的归企业,政治的归政治。”许可认为,对学术机构的学术观点的判断和批评,“一定要基于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进行,而不是从他和政企学研关系的角度看。这样是有失偏颇的”。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对《财经》E法表示,判断一个学者学术“真实性”的关键,是要“上上知网,搜搜论文和专著”,看这个人是否有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

“他天天跳出来发言与否并不关键,而是要看他这几年有没有出论文、有没有写专著——虽然只看这些东西未必科学,但没有这些东西的人一定不行。”这位学者说,“著书立说的学者,喜欢发言那是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没这些的,就有‘划水’之嫌。”

互联网法学,“滞后”是不是个问题?

总结历次采访经验,《财经》E法发现,对各领域涌现出的新业态持积极观望乃至鼓励的态度,是多数互联网法学学者不约而同的倾向。

高艳东指出,从法理层面上讲,法律本身即具有滞后性,法律是对过往实践经验的总结,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先有实践问题,才会有法律的规制。因此滞后性本身就是法律的特点之一。

“实践的丰富发展,恰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矿藏资源;正因为不断的‘滞后’,才需要组织更多力量进行研究。”周辉说,“我们更有信心说,网络与信息法的发展是生生不息、充满朝气的。”

“理论的滞后恰恰是成熟的反应。”许可说,“黑格尔曾经讲过,‘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开始飞翔’。那是因为,真正对事实的观察必须要朝后一步,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许可强调,政产学研的结合本身是一种观察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要投身其中:“不需要去到企业里做法律,不需要到政策研究部门、到监管机构去做立法,也不需去真正做监管——你要做的只是去观察,观察之后,再去沉淀。越是热点,越不要急于下结论。”

THE END
1.互联网法律范文12篇(全文)互联网法律 第1篇 2016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2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宽带通信网络, 成为了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 拥有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信息消费市场。然而, 互联网发展绝非以大国为标准, 强国才是。互联网的价值在于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生活理念与学术话语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t7dmu2t.html
2.网络与法律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与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鲜明针对性:网络与法律的互动 在国际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对全世 界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最大的科技发展因素,它在法律领域的影响又突出地表现在它与知识https://www.gwyoo.com/haowen/47831.html
3.“法援在线”互联网+法律援助平台智慧司法解决方案“法援在线”互联网+法律援助平台 1. 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 法律援助是国家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必要的无偿法律服务,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法律援助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和义务。https://m.faanw.com/zhihuisifa/505.html
4.互联网平台的义务与法律责任法律生活普通义务为所有网络平台负担的一般义务,同时根据平台类型及业务活动不同,各自类型的平台在普通义务负担的基础上有典型义务之分。听讼网以生活真实案例为参考,做最真实的法律讲解。https://www.tingsonglaw.com/article/m-bda4623545ae9274392e7bd3688bd9e5
5.《数字架构与法律:互联网的控制与生产机制胡凌》(胡凌著)简介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数字架构与法律:互联网的控制与生产机制 胡凌》,作者:胡凌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数字架构与法律:互联网的控制与生产机制 胡凌》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数字架构与法律:互联网的http://product.dangdang.com/29694187.html
6.在“互联网+”和O2O驱动下,法律行业的创业如今是怎样的局面?互联网+法律服务这个领域问题多多,甚至举步维艰,想要获得发展,必须要找对方法。 2015年,曾被称为互联网+法律服务元年,也是众多创业者的出发点所在。但当许多人真正动手进行互联网+法律创业,却发现这个领域问题多多,甚至举步维艰。 今天,我想深入谈谈这个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否则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https://www.tmtpost.com/2573607.html
7.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的域外经验与启示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淫秽内容,如果儿童在上网时接触到此类信息,有可能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这一考虑,美国的许多儿童保护组织积极呼吁政府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管制。然而,依照美国现行法律,普通色情内容是合法的,但是,传播淫秽和儿童色情信息是法律所禁止的犯罪行为,特别是对于儿童色情信息,一直都是美国司法机构严厉打http://html.rhhz.net/BJHKHTDXXBSKB/20180401.htm
8.《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与司法裁判规则研讨会》鑫合汇承办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与司法裁判规则研讨会在杭州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主办,浙江省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杭州鑫合汇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承办。https://www.iyiou.com/news/2018042470923
9.蚂蚁金服集团高级法务专家王莹(清络):互联网金融法律实践与思考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00余人。来自22个省份46个城市的200多家上市公司高管,以及近300名境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高管,与各级法院法官、仲裁员、调解专家及中国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共聚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本届年会聚焦“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热点法律问题”和“互联网金融前沿法律问题https://www.sfdrc.cn/News/info/id/48.html
10.中国互联网+法律行业市场规模与投资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2第一章 中国互联网+法律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互联网+法律”行业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内涵 1、“互联网+”的提出 2、“互联网+”的内涵 二、“互联网+法律”行业的内涵 三、本报告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法律行业发展背景 http://www.zyhtyjy.com/report/34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