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与高新的互联网技术发生碰撞,迸发出了激烈的火花背后
却隐藏着人们对其巨大的担忧。
联手互联网,中医不再望闻问切后如何保障医疗质量?
自国家推行“互联网+”行动以来,各行各业都积极借助互联网进行产业改革,中医药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与高新的互联网技术发生碰撞,迸发出了激烈的火花。小鹿医馆、快问中医、中医在线等一大批互联网中医医院涌现而出,凭借优质快捷的中医医疗服务,获得了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
然而在互联网中医医院蓬勃发展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人们对其巨大的担忧。互联网中医医院与传统医院的主要区别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医疗服务,使医生和患者不用像以往那样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进行诊疗活动。但这种诊疗方式如何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
一、互联网中医医院所涉法律问题的探讨
(一)医疗质量难保障
如果严格依据这些文件实施,互联网中医医院就成为了一个医生管理复诊患者的平台而已,这完全满足不了互联网中医医院自身的目标。所以许多互联网中医医院仍然会对首诊患者提供服务,只是在注册协议中写明:“首诊中医生所提供的内容只是其个人建议,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直接医疗处置,擅自将医生建议作为处方使用的,产生的一切后果与互联网中医医院无关。”医生提供的内容是个人建议还是诊疗依据?这并非简单地通过注册协议的一个条款就能够确定的,这种规避方式的合法性还有待讨论。
(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成隐患
互联中医医院将用户的信息都电子化,使之成为可以便捷储存、流通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是最重要的法律问题。欧盟2018年正式生效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中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并赋予个人对其数据享有被遗忘权、可携带权等权利,企业如果违反《条例》的规定可能会面临巨额的罚款。如今,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宣布:“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和《民法总则》中都规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应条款。
(三)医疗法律责任难认定
互联网中医医院的一个完整诊疗过程,涉及用户、医生、医院平台、药店等多个主体,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混乱,发生医疗纠纷时,责任认定比传统医院更加复杂。
此外,患者在互联网中医医院看完病后,还需要购买药物来对症治疗,部分用户会在互联网中医医院购买药物,并由配送机构将药物送到用户手中,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够享受到这种服务,部分没有开通配送药物城市的用户只能自己去线下药店购买药物。众所周知,中药的疗效很大一部分是在于其质量,全国各地的中药质量层次不齐,同一个处方在不同地方配出来的疗效也不一样。而且,一个中药存在许多名字,不同医生、不同地方对同一药物的命名也不一样,如果因此拿错了药物,导致患者损害引发纠纷时,医院和药商之间的责任该如何分配?
(四)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对患者而言,除了顾虑监管缺失,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在互联网中医医院就诊费用是否该有基本医疗保险结算,还没有明确规定。即使可使用基本医疗保险,互联网中医医院的就诊大部分是异地就医,中国医疗保险实行县级或市级统筹的制度,保险政策在各地不尽相同,报销比例和诊疗范围有一定区别,即表现在哪些治疗项目、哪些药品可以报销,保险的起付线、封顶线、自负比例等方面。如果患者在互联网中医医院就医后,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患者所在地进行报销,意味着患有同一种疾病,享受相同的医疗资源与水平,不同地区的患者保险结算标准却存在很大差别,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商业医疗保险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但是目前商业医疗保险规模有限,且群众缺乏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意识,保险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