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网络游戏“工作室”虚拟财产买卖合同的效力认定法学调研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将娱乐活动的模式由面对面的传统方式转变为网络游戏,并使得游戏虚拟财产交易趋于普遍化。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该条明确了虚拟财产的价值属性与流通性,为虚拟财产买卖合同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引出了新的法律问题。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条例》明确禁止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户租售服务,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制度体系。可见,我国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规范虚拟财产交易秩序、维护净化网络游戏行业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已上升到新高度。

当前,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速度已达到一日九迁之势,网络游戏“工作室”应运而生,成为该领域中虚拟财产买卖交易的特殊群体,也带来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诸多争议,尤其是网络游戏“工作室”的主体特殊性及其运营模式易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而,涉网络游戏“工作室”的虚拟财产买卖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新问题。严格把控裁判标准,推进适法统一,有助于推动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交易合法有序发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网络安全。

一、何为网络游戏“工作室”

二、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买卖合同的主要特点

此类合同的买卖标的是以游戏运营商与用户签订的网络游戏服务协议为基础的虚拟财产,用户无法直接支配游戏内的所有虚拟财产,必须以运营商提供服务为前提,性质上应属于债权,即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属于运营商,用户仅享有使用权。由此,买卖双方转让虚拟财产等同于卖方将其享有的由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及应承担的义务转让给买方,因而本质上属于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由于用户注册游戏账户时,须进行实名认证、手机号码绑定等一系列必要程序,所以若需转让游戏账户,则需更改原绑定的手机号码等,进而在交易时势必涉及买卖双方以外的主体即游戏运营商。因此,与传统买卖合同相比,此类合同在标的物、交付方式、合同相对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实际交易中,此类合同存在一个特殊阻力即“禁止让与特约”。游戏运营商在网络服务协议中均添加了此类条款,主要内容通常为未经运营商许可,用户不得出借、出租、转让游戏账号等。该约定的法律效力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否定说认为,网络服务协议由运营商预先设定合同内容,以加载数据超链接形式,展示在用户注册页面,显然属于格式条款。未经许可不得转让等表述具有不可协商性,符合民法典规定的无效格式条款的根本特征。肯定说则认为,禁止让与特约条款并非民法典规定的免除责任的格式条款,且仅限制用户对虚拟财产的处分权,所以运营商并不承担提示与说明义务。因此,此类条款在本身不违法的前提下,当属有效。

笔者认为,网络服务协议的主要内容在于服务,转让虚拟财产超越了合同主要内容的范畴,实难以此判定条款无效。而网络游戏运营商在协议中设立该约定,同样属于将服务以外的权利义务纳入合同内容,逾越了协议本身调整的范围,所以其效力确有商榷的空间。因此,对于禁止让与特约的效力,不应以直接肯定或者否定的论断加以判定,而应根据买卖合同实际情形,作出与社会价值理念相符、契合主流价值观、具备正面社会效应的判断。

三、涉“工作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

结合笔者前述的观点,涉“工作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也应根据交易主体、客体等实际情形进行判定。就特定“工作室”涉及的买卖合同,应当认定其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某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原告为“工作室”,被告为虚拟财产出售方,第三人则为某网络游戏账户运营方。原告购买被告名下的某网络游戏账号,并在购入后倒卖给案外人,但因售后问题,引发民事诉讼。浦东新区法院审理后,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最终判决涉案买卖合同无效。按照该案裁判思路,具有以下因素的涉“工作室”虚拟财产买卖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

第一,涉及非法因素即窃取、利用程序漏洞复制的虚拟财产的买卖合同存在刑事犯罪的可能,显然侵害游戏账户使用权人和服务商的合法权益,属于无效合同。

第二,“工作室”的主体特殊性致合同无效。鉴于“工作室”的认定标准使其有别于一般民事主体,具备相对独特性,属于特殊主体,对合同效力产生重大影响。“工作室”的主体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营利为目的,且有损其他用户与运营商的合法权益。

第三,“禁止让与特约”产生法律约束力致合同无效。从买卖合同与服务合同的内容和相对方来看,两者虽然相互独立,但买卖合同转让的虚拟财产本质上是以出卖虚拟财产一方的网络服务协议为前提的,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关联。禁止让与特约的初衷除了维护运营商的权利外,也包含响应关于网络实名认证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号召。在此前提下,应当结合案件诉讼主体、虚拟财产内容等情形,认定禁止让与特约是否在个案中具有法律效力,进而确定其是否应作为判定合同效力的因素。

第四,“工作室”的负面效应致合同无效。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条例》的目的在于完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制度体系。但“工作室”倒卖虚拟财产,特别是游戏账号,使得未成年人可以绕过防沉迷机制,长期沉迷网络,这显然有违国家政策。对普通用户来说,“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即操纵大量游戏角色霸占有限游戏资源、倒卖虚拟财产,实际上会挤压普通用户的娱乐空间,侵害其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网络游戏运营商来说,“工作室”使部分用户仅需支付对价即可获得虚拟财产,减少了此类用户在游戏中的正常消费行为,妨碍运营商的正常盈利权,更有甚者导致游戏提早停止运营。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游戏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缩影,自有其运行规则与秩序,故而法律意义上公序良俗的适用范围也可以扩大至虚拟游戏世界。破坏规则与秩序是“工作室”的典型行为,明显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对此,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认定涉“工作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买卖合同无效。

四、涉“工作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买卖合同判定为无效的积极效应

首先,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涉“工作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买卖合同纠纷的统一、妥善处理可对“工作室”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逐渐减少和杜绝其倒卖虚拟财产行为,助力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起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积极效果。

其次,有利于保障网络游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游戏世界的平衡得以保障,所有用户依靠自身努力进行公平竞争,不仅能保证游戏拥有更长的“寿命”,更能提升用户的体验感,进而保障游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THE END
1.《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行为规范》政策解读《行为规范》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电子商务平台落实法定责任行为规范>的通知》(渝市监发〔2020〕39号)同时废止。 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http://www.cnlawweb.net/legal/comments/2024112545829.html
2.以合规指引护航平台经济近日,为推动北京市平台经济有序竞争、创新发展,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一次性发布与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相关的三个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服务协议与交易规则合规指引》《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信息公示与披露合规指引》《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禁限售商品管理合规指引》,分别对“砍单”“算法推荐http://e.mzyfz.org.cn/paper/2330/paper_62435_12771.html
3.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研究(精选四篇)但由于电子交易平台的无限性和接入的低门槛性,导致在网络交易平台上的商标侵权程度和范围快速扩大。本文根据网络交易的基本特征,结合法律界的众多观点,梳理分析网络平台商的法律地位, 明确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的侵权方式,并进而确定其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据此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网络交易平台上侵权事件的发生,推动电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q2cijc.html
4.最新法学核心期刊要目一览③荐佳文1.《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为消费者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法理基础》 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2.《政党的国法治理》 蒋劲松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3.《我国电子签名框架性效力规则的不足与完善》 于海防 烟台大学法学院 4.《特殊动产多重买卖解释要素体系之再构成——以法释[2012]8号第10条为中心》 陈https://weibo.com/p/1001603951898297243229?mod=recomma
5.浅析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及责任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需要对网络食品交易进行规制,尤其是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以下简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这一起到"中介"作用的新兴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责任义务进行明确。本文从网络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规定出发,结合我国网络订餐发展现状,浅析了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与责任。 (共4页)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GGKF201713026.htm
6.公司公告本次交易的交易对方均已出具承诺,保证其为本次交易所提供或披露的有关文件、资料等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声明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如本次交易所提供或披露的信息涉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在形成调查结论以前,http://basic.10jqka.com.cn/api/stockph/pubInfo/11388041/
7.久远银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股票频道发行人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招股意向书及其摘要不存在虚 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 带的法律责任。如因招股意向书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 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将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 如因招股意向书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5062500000023_44.shtml
8.规则中心您知悉并同意,快手小店有权自行或按照监管或商业银行及/或第三方支付机构等的要求变更、暂停、终止特定支付方式,且快手小店不对该等变更、暂停和终止承担任何责任。 5.4除核实商家身份信息真实性以及依据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核实商家相关信息以外,因网上交易服务平台的特殊性,平台上存在海量信息且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与实https://edu.kwaixiaodian.com/rule/web/detail?id=qEOIWdjNgO
9.网络法读书会第二十八期:美国的网络平台法律责任20年前美国国会颁布的《1996年通信规范法》(the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1996)第230条款为网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社交媒体提供商及其他网络平台因用户内容而引发的法律索赔提供了强有力的豁免。230条款规定,除执行联邦刑法、知识产权法或电子通信隐私法等不适用外,网络平台不对用户生成的内容承担责任,此外230条款https://lti.ruc.edu.cn/sy/xwdt/wlfdsh/0d384c59e13440f595300d1f4f6099f0.htm
10.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范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摘自《中国法律评论》二〇一七年一期 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 郭武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环境法学院,摘自《法商研究》2017年1期 网络食品交易平台责任的限度 赵鹏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摘自《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1期 http://sscp.cssn.cn/zgshkxwz/zgshkxwz201706/
11.从“京东案”和“淘宝案”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对消费者的责任淘宝案更符合2013年新修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对网络交易平台责任的规定,该法在修正中即便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也并没有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苛加过重的责任。 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 探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对消费者的义务和责任首先需要清楚其在三方参与的运营模式中的法律地位和角色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46a4aeaa-2fae-414d-941e-b7ec5f251258
12.中国法院网3月7日10时,大兴法院召开“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中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大兴法院将在本院机关举办“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中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 该院结合《食品安全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认定等法律问题,以案说法。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17/03/id/46793.shtml
13.虚拟货币交易论文8篇此观点不无道理,但在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一味的强行禁止并不能完全禁止非法交易。一旦立法强行禁止,很有可能促使原有的交易形式从地上转入地下,从国内平台转向国外网络交易平台,不仅会对现今的网游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而且会增加政府管理的成本。 对于虚拟财产交易的规范,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于虚拟财产与现实货币交易的https://www.ifabiao.com/haowen/1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