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古代律令典籍蕴含人权思想及保障的历史事实

当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联合国国际机构代表参会研讨,从典籍中寻迹,为世界人权思想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滋养。

提起古代律法,很多人会想到“严刑峻法”一词。刘晓林认为,以往对于中国古代法尤其是古代司法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华法律文化中丰富的权益保障因子,进一步将中国古代法视为法治现代化过程中一概否定的现象。

刘晓林说,以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为例,唐代《狱官令》与《断狱律》互为表里,较为全面地展现唐代诉讼与审批流程,其中立法者对于狱囚衣食、医疗、卫生、休假、殡葬等方面的细致规定及对于司法官吏以审讯为中心的各项职权的严格限制,都体现了狱囚的权益及其保障。

清光绪年间刑部提牢主事赵舒翘所著《提牢备考》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监狱学著作”,搜集整理了清建政以来有关监狱管理的条例、章程及重要狱务的处理方法等。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斌通表示,《提牢备考》其中对矜恤囚犯着墨尤多,强调对老、幼、女囚及病囚应加关怀体贴等,闪耀着人权保障的耀眼光辉。

“《历代刑法志》详细描述了历朝历代关于刑法的理念及实施,其中隐含大量关于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江必新指出,历朝历代崇尚慎刑、严格治刑、审慎定刑、宽宥有刑、人道施刑,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靠德政教化社会,这些对于今天的司法制度改良都有诸多启示意义。

“明德慎罚”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戴军表示,“明德慎罚”理念崇尚弘扬道德,谴责和反对奢靡荒淫、逸豫无度、贪残暴虐,将德作为选官任职的基本标准,讲究德罚并举、大恶必除,敬典以德、不滥施刑罚,几千年的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有着中国本土特色的人权思想。

尽管传统中国没有明确提出“人权”概念,但其文化模式下的人权实践,通过独特的文化路径实现了对人权的保障。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官箴法律文化以“民本”思想和“德治”理念为核心,倡导“礼治为本以德法相济”“法贵简约以吏治清明”“慎用刑罚以益国利民”,充分展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法律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价值,体了传统民本思想在法律领域的深刻影响。

THE END
1.法治故事丨秦朝法制的起源与形成顾炎武在他所著的《日知录·郡县》中说:“《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后之文人祖述其说,以为废封建,立郡县,皆始皇之所为也。以余观之,殆不然。”当前一些大、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在叙述秦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http://www.bjsfxh.gov.cn/?m=home&c=View&a=index&aid=1857
2.法则编织百条守护之律一、法则之源: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部落的习俗到现代国家的立法体系,法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百条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特点。 二、守护之律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yang-sheng/462186.html
3.民法典从古老的条款到现代生活的守护神总结来说,作为国家最根本的一部基本立法文本,民法典扮演了关键角色。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为每个中国公民提供稳定的法律保障,让他们能安心生活并实现自己的梦想。此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无疑会继续推动我们去学习去思考,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从而让其成为更好的工具服务于人民群众。https://www.f3kg3td6j.cn/zheng-ce-fa-gui/451441.html
4.褚宸舸:论法律起源研究的中国化国际经济法网正如俄罗斯法理学家马尔琴科所言,“研究国家与法的起源过程,不仅具有纯粹的认知性、学术性,而且还具有政治实践性。”但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从来没有在对国家与法的起源过程的看法上实现统一甚至达成共识。” [1]( p69)就中国法学而言,作为法理学问题的法律起源既和法律定义相关,又是法律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424.htm
5.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的几点思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良吏、善法中求善治。作者在书中指出,德法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治国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与法治智慧,应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功用、相互关系、共同治国的历史经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http://e.mzyfz.com/paper/2143/paper_57460_1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