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区,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正在空中执行运输任务。南都资料图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地方争相部署、资本涌入,“低空经济”成为热词。尽管一部分声音疾呼“先飞起来再说”,但在多次学界、业界讨论中,发展低空经济如何确保安全成为焦点。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更是公开表示,“没有安全,就没有低空经济的一切。”
近期,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主办的“低空经济与智慧交通”高端论坛现场,多位学者、业内人士再次强调低空经济发展安全先行的重要性。一个普遍共识是,在未来的蓝图中,低空领域要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势必会发展为成千上万架无人机和有人机“共飞”的局面,如何确保安全有序飞行,必须提前部署规划。
混合飞行
建议加快构建低空三维航图
先立后破,“强化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齐头并进,是此轮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在会议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表示,低空经济的未来,将有大量的空中飞行器在低空高密度飞行,1000米以下的低空环境复杂,空中没有红绿灯,城市高楼林立,飞行还将受生态、气象等因素变化影响,只有通过导航信息集成和高密度智能管控,才能保障飞行安全,飞出经济效益。
应对风险
形成低空飞行分级分类处置方案
回顾过去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无人机在生活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同时,违规巡飞、拍摄等“黑飞”行为多次发生,因技术不成熟或受制于反制技术意外掉落的事件屡见报端,给公共安全和政治安全带来风险。
无人机安全事故在前,多位学者强调,低空领域的安全风险,绝不仅仅是飞行安全,还包括方方面面。张明伟提出,要保障低空领域的安全,亟须改变以往由单一职能部门管理的体制机制,变为多部门参与,要明确部门责任,强化部门合作,全面掌握低空飞行情况,构筑低空管理服务建设,有效识别飞行风险,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逐渐形成对“不安全”的低空飞行分级分类的处置方案。
形成共识
厘清“军地民”三方空域管理体制
此前,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以飞行管理为中心,构建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的制度框架,为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法治基础,也为低空空域管理的下一步探索提供方向和指导。
记者观察
筑牢安全防线
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良性发展的前提,低空经济的强势“腾飞”,亟须筑牢安全防线,这就需多方齐抓共管,综合施策。首先,应加快建立健全低空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明确低空飞行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安全责任等,为低空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低空飞行器的设计、制造、运营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其次,应建立健全低空飞行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低空飞行活动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无人机“黑飞”、乱飞等违法行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反制系统、低空监视雷达等,对低空飞行器进行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