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困扰孩子成长的阴霾

欺负弱小、敲诈勒索、言语和肢体伤害……诸如此类的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离孩子们到底有多远,遭遇校园暴力该咋办,究竟学校、家长及社会层面应该做些什么

现象

校园暴力就在孩子身边

“我们宿舍就有一位‘大姐大’,一入学就表现得很强势,学校已经安排好了铺位,她嫌自己的铺位不好,硬是和别人进行了调换。后来,她对同宿舍一名舍友看不顺眼,就让其他人和她一起孤立人家。谁要不听话,也会受到排挤。”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初中的韩梅(化名)说,住宿生中类似的“小霸王”很常见,“我们班还有一位男生,每天让别人给他打饭,不给他打饭就会受到拳脚恐吓。”

不仅在中学,从近些年各种媒体爆出的新闻可以看出,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就出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说,她家的晓晓(化名)上二年级,班里一位高个子男生就喜欢“挑衅”同学,课间经常给这个一拳、踢那个一脚。“经常有家长向老师反映,但也无济于事。后来,有个孩子被打得鼻子喷血,家长跟大个子男孩儿的家长交涉。大个子男孩家长的态度让人很难接受,称‘孩子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医疗费用我们全包不就行了’。”

分析

1原生家庭影响孩子行为

本来天真善良的孩子为何成为施暴者?“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每个校园‘小霸王’背后大都有个‘不靠谱’的家长,或纵容,或溺爱。”晓晓妈妈感慨道。

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曹增利老师感受更为直接,“我感觉尤其在农村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特别明显。”

“在我接触的孩子中,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大概有几种,一个是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在自己生活的圈子中就表现得很强势,孩子也把这种优越感带到学校,对同学颐指气使,而且认为出了问题有父母兜底儿,做‘坏事’会表现得很‘有底气’。”

2沉默是对暴力的纵容

为何校园欺凌事件长期存在?有调查显示,面对校园暴力,近半数受害者选择沉默。

“在我了解的农村学校里,受欺凌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一般性格内向,在受到欺负时缺乏反抗的勇气。”曹增利说。

晓晓妈妈则直言,“有些暴力行为并非发生在校园里,而是在校门口或者回家的路上。受害者这次向老师告了状,说不定下次受到的伤害会更严重,老师也不可能随时随地保护你。所以,有些孩子不得已选择沉默。”

也有观点认为,学校惩罚力度的不够对施暴者也是一种纵容。学生家长陈宁认为,“遇到校园欺凌问题,尤其是在小学,学校往往只是批评教育,没有更严厉的惩戒手段,这很难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受害者来说,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也会对学校、老师失去信任,再遇此类问题,也就选择了沉默。”

建议

“校园欺凌的产生跟教育有关系。”石家庄精英中学执行校长高军认为,“现在家庭、学校教育都更多地强调给孩子宽松、快乐的环境,却往往疏忽了其品德塑造尤其是敬畏心的教育。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里,不知道敬师、敬人,很容易行事无所顾忌。”

2学校有所作为孩子才有安全感

“出现校园欺凌问题,学校一定要敢于作为。”高军坦言,“校园欺凌事件并非新近才有,它伴随教育而生,所有学校都应当建立完善校园欺凌处理机制。学校对此类事件应该从严处理,不要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要被家长的强势绑架,学校敢于对校园欺凌说不,每个孩子才敢于说不。”

另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定要相互理解和配合,学校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家长要明白学校的处罚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施暴的学生改正行为方式;家长也要意识到孩子平日的小错误可能会养成终身坏品行,不能包庇纵容,否则孩子可能会走向犯罪。

3面对校园欺凌法律不可缺位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边剑辉认为,“《指导意见》要发挥作用还须有效落实。学校须承担起教育主体责任,要加强法制教育,让中小学生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真正明白哪些底线是不得触碰的,违纪违法必受惩罚。”

“很多学校现在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配有一名法制民警,对校园欺凌问题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防御机制,但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要落到实处。”曹增利建议,法制进校园应该常态化,尤其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希望能有更多送法进校园的活动,法制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链接国外这样防治校园欺凌

美国:立法先行

在美国,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不断完善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此外,美国部分州近年来还向学校派驻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英国:综合模式

在国家政策上,英国制定有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政府教育部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挪威: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根除校园欺凌的行动中。

德国:善良教育

德国从根源上寻找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孩子们做人的基本公德。(燕赵都市报记者刘岚)

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人父母既要珍视自己的孩子,更应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作为学校,应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并举,重智育更需重德育,面对纷繁世相,应有坚守正义的定力;而全社会则应努力维护公序良俗,以清正之气熏陶孩子纯洁的心灵。

有将其纳入法律的框架来认真对待,才能加大欺凌的成本、让施暴者怵然而惊,进而消除“校园欺凌”存在的土壤和诱因。

THE END
1.国家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法规 综上所述,国家对校园欺凌行为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制约。这些法律条款不仅为受欺凌者提供了保护,也为施暴者划定了红线,体现了国家对于维护校园安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坚定立场。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bc16ee48948caf000522
2.姚建龙:未成年人法的困境与出路犯罪学量刑法学网《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有关组织和个人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确立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原则。同时,该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中央和https://liangxing.swupl.edu.cn/xslt/fzx/2020-05-19/283630.htm
3.《第二十条》的法律角度分析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主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构成正当防卫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起因:具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作为正当防卫起因条件的“不法侵害”,是指对受法律保护的国家、公民一切合法权益的违法侵害。 2.时间: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http://www.xshxy.cn/info/1382/23134.htm
4.推荐的法律资料6篇(全文)推荐的法律资料(精选6篇) 推荐的法律资料 第1篇 小学“法律进学校”宣讲资料 防治中小学校园欺凌与暴力 ——法制知识讲座 法制副校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近年来,各地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ktn7kug.html
5.法学核心期刊2019年总目录盘点(第三期)法宝盘点1632019年已近尾声,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将推出法学专刊、高校学报(法学文章)及社科类综合刊(法学文章)2019年总目录盘点。核心范围参考CLSCI、CSSCI(含扩展版)及北大中文核心评价标准。因篇幅所限,分期推送。、已推送,现推送第三期9家期刊的总目录。按照核心类型排序,同一核心类型的按照刊物名称拼音降序。 https://3g.163.com/dy/article/F0SQJDHO0530W1MT.html
6.驱散恶意,对欺凌说“不”!“在我国,校园欺凌存在着更强的隐蔽性特征,轻暴力、重侮辱的现象比较常见。与此同时,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欺凌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论是法律层面,还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层面都尚有不足。家长和老师也缺少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处置经验。”叶庆表示,自己是一名律师,同时也是一位父亲,法律工作的背景加上深切的爱女之心,https://www.scedumedia.com/web/news/item/17815
7.远离校园暴力教学案5月16日,学校举行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启动仪式,学校安全处主任黄海军宣读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学生代表15级建筑2班付小琴给全校同学发出了倡议,随后,进行了千人签字承诺,最后,学校副校长周小研做了动员讲话。 三、加强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5月17日,学校安全处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班主任专题培训。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3fs8z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