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报告(5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键词:研究综述;校园欺凌;中小学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保障校园安全,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针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同年,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将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反校园欺凌已成为时下最重要的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纳森尔(nansel)等人对美国非裔、西班牙裔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种族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越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帕顿(potton)等人对美国非洲儿童学校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是否容易卷入欺凌行为之中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奥维斯(danolweus)认为影响欺凌行为的因素包括主要养育人的教养态度、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众传媒、遗传基因和个人气质等[5];还有学者指出,受欺凌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在意他人、冷静、孤独、并且敏感的特征,并且被欺凌后会选择哭泣或退让[6]。

综上,国外学者对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主要从宏观环境、家庭氛围、同伴关系以及受欺凌者性格特征等方面出发,从不同层面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成因方面,屈生宪(2012)等认为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欺凌场面的过度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欺凌意识,增加了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李燕秋(2016)认为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居住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7]。学校成因方面,杨卫敏(2011)认为,重点中学和位于城市的学校,其校园欺凌发生率要比普通学校、位于农村的学校低;屈生宪(2012)等认为教师贬低与体罚学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成因方面,丁一杰(2015)认为缺乏父母关心的学生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被家长过度溺爱和纵容的学生则更易欺凌他人[8];李燕秋(2016)认为如果家庭环境不良且家长的教育方式有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就更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9]。个人成因方面,张文新、纪林芹(2005)提出欺凌者会将欺负他人当作炫耀的资本,对自己的欺凌行为持认可和肯定倾向[10];张小华、項宗友(2016)则认为学生是否有心理抑郁倾向以及心理抑郁的程度是影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

综上,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进行归因分析。同时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上,对校园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虽然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强调联合多方主体、调动各界力量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参考文献:

[1]sionintheschools:

bulliesandvictimizationinschoolpeergroups[j].thepsychologist,1991,4:243-248.

[2]houseofcommonseducationandskillscommittee,bullying[r].thirdreportofsession,2006(7):

[3]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1.

[4]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43-50.

[5]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3-79.

[6]bond,l.,carlin,j.b.,thomas,l.,rubin,k.&patton,llyingcauseemotionalproblems?aprospectivestudyofyoungteenagers.[j]bmjclinicalresearch,2001,73(11):480-484.

[7]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

[8]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9]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

[10]乔东平,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j].社会建设,2018,5(3):5-15.

[11]葛鑫浩.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8.

[12]刘南南.美国中小学校园暴力探析[d].長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邱关军,刘佳.国别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10(5):29-32.

[14]王静.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6(11):201-203.

[15]王宏.校园欺凌:影响·致因·应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82-84.

[16]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0):31-41.

[17]冯帮,何淑娟.关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h市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55-63.

[18]杨令平.近十年国外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与实践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24):116-121.

作者简介:张晶雪(1997—),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通过对2002年~2018年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960篇论文采用内容研究的方法,揭示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论文数量总体在逐年平稳上升,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全面,研究主题趋于多元化;并深入分析了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成果,描述了不同教育阶段校园欺凌情况,探讨了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特征和危害,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研究现状综述

笔者则以本篇研究作为研究起点。以“校园欺凌”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搜索,对2002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0日的文献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总共获得实际样本960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多个角度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1.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论文主题多元化

根据对所掌握的研究进行样本分析,可得出,我国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若從研究主题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校园欺凌的预防与解决、校园欺凌行为和特征、校园欺凌成因以及校园欺凌的立法、社会传播等方面。

1.对不同教育阶段校园欺凌的研究

中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根据对众多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小学发生的校园欺凌实质上就是学生们在人际交互方面的试错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不同地方中小学展开调查研究,从客观的角度阐述现阶段校园欺凌现状,并介绍各校园欺凌存在的比例。

中职教育阶段的校园欺凌:由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生源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比较明显,所以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问题比较突出。

高等教育阶段的校园欺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并形成了一定的人生价值观,但他们对世界还处于探索阶段,身心未完全成熟,所以容易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出现问题。所以广大学者对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上的研究。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有所区别,但是现阶段广大学者对于中小学和中职教育阶段的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较多,对于高校校园欺凌的研究则还是比较少,所以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弥补这些不足。

2.校园欺凌成因研究

从宏观层面来看,形成校园欺凌问题主要由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组成。其中客观原因包括社会问题、家庭和学校这三个层面,主观原因则为学生个人。

学者们普遍认为,经常在学校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温暖的缺失,且研究发现,被欺凌者的家庭教育也会有所缺失,他们的家庭往往缺乏民主氛围、父母和学生关系恶劣等。从这样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庭因素是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客观因素。因此,学者们将家庭环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为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学校方面,老师和同学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增加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

3.校园欺凌的行为特征和危害研究

4.校园欺凌与社会传播研究

5.对校园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

[1]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01):44.

[2][美]芭芭拉·科卢梭著.肖飒译.如何应对校园欺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3]韦婷婷.回顾与反思: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8,(07):145.

【摘要】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有其特殊成因,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内部着眼,与家长携手,和社区联运,使学校、家庭、社区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多管齐下,有效遏制初中学校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分析;防治对策

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对欺凌者与被欺凌者都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顽症”。防治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还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净土,已经成为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需要严肃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校园欺凌是学校管理的一大“强敌”,具有群体性、连锁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调查表明,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受法律制度、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等诸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主要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其违法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从实施效果来看,似乎并未对未成年欺凌者形成明显的威慑力。国内校园欺凌问题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校园欺凌的机构,治理经费投入也不足,且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派出所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1]。

二家庭良性教育缺失。当前,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溺爱之下,他们很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另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早逝或外出务工,致使孩子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众所周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青少年不良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在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波动,缺少同情心,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就此,有学者研究表明,“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2]。可见,一些父母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缺乏情感温暖和关爱,只能在“孤独”中长大。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各种资讯不断扩展渗透,其中对一些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侵蚀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给思想还未发展成熟,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以极大的冲击,乃至导致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效仿。此外,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混乱也是将学生引上欺凌行为的重要诱因。如有些学校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更有的学生为了缴纳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

此外,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纪律意识、法治意识淡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自我认知能力弱,处理矛盾问题的方式简单等原因,也会导致初中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由上可见,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防止其产生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此,防治校园欺凌也应从学校、家庭、社区等角度依法依规管理,打出一套“组合拳”,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此学校近年来采取了多项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1.从内部着眼,建立“反校园欺凌”有效机制

二是培养学生自主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针对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如建立学生自主防治校园欺凌小组,让学生自主组织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宣传活动,包括大型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可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融洽感情,培养友谊,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诱因。再如通过民主讨论,自主自定反欺凌班规,让学生对照理解,自觉提升学生防治欺凌的意识。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校园欺凌的应变能力。如告诫学生遇到欺凌时要大声呼救;穿戴朴素低调,不过于招摇;放学后要按时回家,独自行走时尽量走大路;规范自身上网行为,学会自我筛选、净化网络信息,不做不道德和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杜绝网络欺凌发生的机率。

2.与家长携手,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合力

3.学校与社区联动,筑牢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要防治校园欺凌,学校还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为此,学校从四个方面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形成校园欺凌综合防治体系:一是强化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典礼和散学典礼上,邀请法制副校长开展防治校园欺凌专题讲座。同时,校园欺凌发生后,学校通过公安机关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对于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根据法律进行处理等。二是建立“少年警队”。我校与街道派出所密切配合,在全区初中学校成立了第一支“少年警队”。“少年警队”可以及时察觉、反馈校园欺凌的讯息,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支品质好、有能力、有热情、有正义感的防治校园欺凌的志愿者队伍。三是建立社工驻校制度。学校争取街道支持,倡导社会各类防治机构与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预防欺凌防控系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与社区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经常与街道、社区、派出所、企业联系,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及时了解社情民情,掌握本校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如此,就让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综合防范,筑牢了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总之,防治校园欺凌,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作为法律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中小学、家长和社会准确把握校园欺凌行为,正确采取教育、管理或惩戒措施提供法律依据。作为社区,要不断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作为学校,应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并举,重智育更需重德育,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安全自护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团结友爱教育。作为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对子女的成长负责,加强文明、道德、纪律、交往、法制教育,及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社会的表现,经常了解他们与同学交往情况,把握子女的成长状态。[3]通过多方联动,协调行动,携手反对校园欺凌,让校园才能真正成为阳光、安全的学习乐土。

[1]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01):23-25.

[2]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2.

[3]李明新:理性对待欺凌事件[n].中国教育报,2017-03-22(07).

校园欺凌是学校管理的一大“强敌”,具有群体性、连锁性、突发性等特点。调查表明,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受法律制度、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等诸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主要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其违法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从实施效果看,似乎并未对未成年欺凌者形成明显的威慑力。国内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校园欺凌的机构,治理经费投入也不足,且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派出所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

二是家庭良性教育缺失。当前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备受溺爱之下,他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另有一些家庭因父母离异、早逝或外出务工,致使孩子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众所周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青少年不良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有极大关系。在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容易情绪波动,缺少同情心,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就此,有学者研究表明,“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可见,一些父母忽略与孩子沟通,孩子缺乏情感温暖和关爱,只能在“孤独”中长大。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各种资讯不断扩展渗透,其中对一些暴力行为的渲染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给思想还未发展成熟,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以极大冲击,乃至导致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效仿。此外,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混乱也是将学生引上欺凌之路的重要诱因。如有些学校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更有学生为了缴纳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

此外,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纪律意识、法治意识淡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自我认知能力弱,处理矛盾问题的方式简单等原因,也会导致初中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1.从内部着眼,建立“反校园欺凌”有效机制

二是培养学生自主防范校园欺凌意识。针对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如建立学生自主防治校园欺凌小组,让学生自主组织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宣传活动,包括大型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融洽感情,培养友谊,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诱因。再如通过民主讨论,自主制定反欺凌班规,让学生对照理解,自觉提升防治欺凌的意识。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校园欺凌的应变能力。如告诫学生遇到欺凌时要大声呼救;穿戴朴素低调,不过于招摇;放学后按时回家,独自行走时尽量走大路;规范自身上网行为,学会自我筛选、净化网络信息,不做不道德和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杜绝网络欺凌发生的机会率。

2.与家长携手,形成防治校园欺凌合力

3.和社区联动,筑牢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要防治校园欺凌,学校还必须借助社会力量。为此,学校从四个方面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形成校园欺凌综合防治体系:一是强化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典礼和散学典礼上,都会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开展防治校园欺凌专题讲座。同时,校园欺凌发生后,学校通过公安机关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对于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根据法律进行处理等。二是建立“少年警队”。学校与街道派出所密切配合,在全区初中学校成立了第一支“少年警队”。“少年警队”可以及时察觉、反馈校园欺凌的讯息,是一支品质好、有能力、有热情、有正义感的防治校园欺凌的志愿者队伍。三是建立社工驻校制度。学校争取街道支持,倡导社会各类防治机构与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欺凌防控系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与社区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经常与街道、社区、派出所、企业联系,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及时了解社情民情,掌握本校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如此,就让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综合防范,筑牢了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总之,防治校园欺凌,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作为法律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中小学、家长和社会准确把握校园欺凌行为,正确采取教育、管理或惩戒措施提供法律依据。作为社区,要不断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作为学校,应将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并举,重智育更重德育,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安全自护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团结友爱教育。作为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对子女的成长负责,加强文明、道德、纪律、交往、法制教育,及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社会的表现,经常了解他们与同学交往情况,把握子女的成长状态。通过多方联动,协调行动,携手反对校园欺凌,让校园真正成为阳光、安全的学习乐土。

摘要:伴随着《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电影的热映,校园欺凌现象已普遍存在于人们视野中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和国民思想素质提高,更多校园欺凌事件被曝光。过往游走于灰色边缘的校园欺凌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怎样才能保护孩子们不被欺凌所伤害怎样找到有效地解决途径在这样事故此种社会背景下,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环境;校园法规

引言: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校园欺凌现象特征及危害表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治观念淡薄等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由此,本文提出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构建和谐家庭成长环境、提出重视法制教育与强化心理矫正和保护等相应对策。以期建构和谐校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然因素,从家庭层面来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家庭环境具有一定的显著特征,往往表现为家庭结构功能缺失。从案例实证分析看,在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很多欺凌者绝大部分来自惯用缺乏家庭情感的温暖,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氛围紧张,甚至发生家庭暴力,且父母在其殴打别人的行为时,缺乏对其严厉正规的教育,或经常以打骂作为惩罚,还有大部分农村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管教。被欺凌者的家庭特点只要有:家长管教专制,家庭氛围不和诸,缺乏民主,父母之间地位不平等,父母和孩子关系不融洽等。研究发现,长期没有父母陪伴的,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这种欺凌行为高发的人群还包括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的缺位使得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也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缺失。

(一)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统筹治理

尤其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和的整顿。社会文化环境良好、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等大环境可以将校园欺凌行为防范于未然。另外,为家庭结构功能的维持,可以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异地高考政策”等政策,可以减少留守流动儿童因远离父母得不到管教而导致的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同时促进家庭文化的教育宣传,使家庭在青少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校园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要制定专门的实施流程等。学校不仅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校园欺凌专题,鼓励学生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建立惩戒机制,加强“家校-师生-父母子女”间的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矫正和预防欺凌行为。还有,加强对教师的“防欺凌”培训,内容包括面对欺凌行为的上传上报机制及合适有效的处理方式等,杜绝不管、不问、不上报或者简单粗暴的惩罚等不作为的失职行为。

(三)要关爱个体成长,矫正扭曲心理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校园欺凌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对于欺凌者,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矫正其扭曲的心理倾向,通过人文关怀、榜样学习激发其宽容、包容的道德品质。对于受欺凌者要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当发生矛盾是要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沟通,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时,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不能味忍让,寻求多方面的帮助,鼓励学生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

对于旁观者,教师或者家长应该灌输“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学会集体荣誉感。构建“防欺凌机制”协商治理机制,搭建防欺凌渠道,及时制止矫正欺凌行为。

结论: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当今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层面的群体性行为失范,这种不良行为,会对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要对校园欺凌进行有效地防御与治理,对欺凌行为进行的有效分析,找到解决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找到有效地解决办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保障,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日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带来一定帮助。

[1]单佳楠.校园欺凌系列心理课程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3-25.

[2]赵宇灵.我国治理校园欺凌立法刍议[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8(06):34-37.

[3]周晓萱.家校社合力推进“中小学欺凌”预防[j].法制与社会,2020(17):139-140.

THE END
1.预防校园欺凌法律在我身边奉新县人民政府今天很荣幸能有机会来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预防校园欺凌,法律在我身边。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施行的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明白法律是什么?第二,要了解法律与我们http://www.fengxin.gov.cn/fxxrmzf/ggflfwpfp/202208/e61f3508bf994659b65eedf5f9e07e5b.shtml
2.校园欺凌法律法规有哪些?专家导读 校园欺凌最新法律法规有这些:学生受到校园欺凌,因年龄不够,不能对其处罚的,受《未成年保护法》保护,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年龄可以受处罚的,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年龄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还可以受到《刑法》的保护。 一、校园欺凌最新法律法规有哪些 校园欺凌最新法律法规有:《未成年保护法》、https://m.64365.com/zs/1380902.aspx
3.全国人大法工委回应法律法规如何防范治理校园欺凌全国人大法工委回应法律法规如何防范治理校园欺凌 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针对社会关注的法律如何治理学生欺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杨合庆作出回应。 杨合庆表示,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学生欺凌问题作了有针对性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4/t20240419_2111183462.html
4.如何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精选8篇)因此,惩戒功能的不断弱化和放任,最终使得这类学生的欺凌行为变得无所畏惧,甚至迫使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加入其中,形成“被欺凌——加入欺凌集团——欺凌别人”的恶性循环。 (三)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中国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刑法》等相关规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0l6eu3m.html
5.预防校园欺凌法律知识讲座.pptx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学校加强管理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预防和打击校园欺凌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政府提供支持 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应积极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207/6201221111010044.shtm
6.校园防欺凌安全指南法律法规为了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弘扬校园正能量,防范学生被侵害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储备预防校园欺凌的安全知识,守护每个同学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https://bwc.tsc.edu.cn/col/1362039318651/2024/10/18/1729219608977.html
7.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措施9篇(全文)(七)积极邀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深入学校开展法治专题讲座,适时参与调解处理“欺凌”和“被欺凌”学生事件,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教育学生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八)联合公安机关等部门开展“平安护校”行动,打击校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一切违法犯罪活动,配合相关部门取缔校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kveoa4u.html
8.这一文件为防范校园欺凌提供“指南”强国新闻此外,部分省市也针对校园欺凌发布了相应的法规和条例。《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提出学校应当将预防校园欺凌纳入安全管理制度,《辽宁省校园欺凌防治条例(草案)》提出学校是欺凌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 “一系列法律制度为学校、家长、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校园欺凌行为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中,发现难和认定https://www.people.com.cn/n1/2022/0511/c32306-32419497.html